留下记忆的影子——两位老人跑遍华州多半村庄,只为存留乡愁
邮箱:3125136050@qq.com
留下记忆的影子
作者:贾平京
2017年8月,辛苦了整整四年时间,終于编辑完成了《乡愁的味道—华州地名面面观》这部书的文字稿件,只等着拍摄好相关村庄的特色照片,便可交付出版社印刷完成任务了。高振强同志是我当文化体育局局长时的业务骨干,擅长照相,具备专业的摄影技能。我把情况给他说明后,他爽快热情地答应,愿意帮助照相。
《乡愁的味道一华州地名面面观》这部书记录了华州区264个村名或地名来由的传说故事、考证笺说、乡村记忆。为了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本文图并茂的书籍,使人们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能形象生动地感悟那些曾经生活过的场景,从而存留悠悠乡愁。于是,我们决定给每个村庄或 地点至少配插一张照片,这样一来,就要涉及全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镇村,工作量非常大。
8月的华州正经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每天平均气温都在37度以上,我本想等一段时间稍凉后再拍,可振强同志却说:“明日何其多,万事成蹉跎。”他一再坚持马上开始拍摄。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俩就出发开拍了。
未承想,首发却出师不利。其一,是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使镇村建设相似化、同质化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村村社社几乎是雷同摸式,很难找到独特的地形地貌、地标建筑或人文景观,使人在现场很伤脑筋,有无从下手之惑。其二,是为了找寻最佳角度,振强同志常要沿低上高甚至爬墙攀树,那天,他从一处大沙石堆往下跑时,不慎被一块石头绊倒,一下子匍匐在地,右手腕关节内侧擦伤较重,流血不止,幸好附近有个卫生所,急忙进去做了简单的止血消毒处理。我暗想着,今天看来拍不成了!可振强同志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事、没事”他轻伤不下火线,依旧坚持工作,但拍照明显受到影响。第一天我们未能如期完成任务。
贾平京在张桥村擦洗石抱柏石碑文 高振强 摄
在实践中总结,在摸索中前进,开动脑筋琢磨,会让人的思路变得开阔。之后每到一地,我们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探访,尤其是采取实地查看每条巷道及全方位观察村子四周等,看似愚笨的办法,却渐渐地找到了拍好某一村某一地的窍门。比如,拍摄现存的庙宇、碑石、古树、古建筑、古遗址等,或者借助路牌、桥梁、水塔、墙体标语、村卫生室门牌,甚至基督教教堂等,展示各村所在的位置。后期补拍时,还扩展了村庄景观疊加人文活动一并呈现的思路。采用这些拍摄方法,效率提升明显加快。但是,即便是这样,因为需要拍摄的村庄实在太多,加之振强同志追求完美不愿放弃任何一种拍摄可能的敬业精神和务实作风,致使我们每天的工作都在13小时以上,常常是追着太阳拍照。记得拍蔡郭村时,天实在太晚了,我们只好开启汽车大灯加闪光灯用混合光源拍摄。晚上回来在电脑上回看时感觉不满意,第二天一早又赶去重拍。
有一天,区电视台的吴彦荣先生、瓜坡镇的李兴武老师(画家)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拍摄中。在大明薛马的雷西村,村主任向我们提供了两块很有价值的古石碑,上面的字迹历经数百年岁月侵蚀,虽已有些模糊,但还可见。为了拍到清晰可辦的碑文内容,大家一齐动手,先用木杠把侧靠在墙根的碑石撬开,小心翼翼地移放到操作方便的地方;再用清水凊洗碑面;然后找来石膏粉在碑面上均匀涂抹,让石膏粉进入字痕里;待略干后,迅速用稍潮的抹布除去碑面浮粉,对一些字迹不清楚的还要逐个进行加工。这样反复了好多次,才基本达到每个字都可辨认。拍照时正值中午,碑面上半阳半阴,严重影响拍照效果。于是我们就地取材,借桌子架板凳撑塑料布,临时搭建了三米多高的遮棚,最终才得以成功拍摄。二块碑石一块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敕建小师佛碑”;另一块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口公断渠水碑”。为了尽最大努力拍好这两块珍贵的古碑,大家汗流浃背地干了足足两个半小时,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都觉得很值得,很欣慰。
三伏天照相是一项体力消耗非常大的活。振强同志肯吃苦,不怕累,总是不停地跑,不停地选角度,不停地拍摄。伤口根本无法得到很好护理,手握相机时汗水顺臂膀流入伤口,很快引发感染,举高相机时脓水又沿手腕流下,十分难受,让人很是心疼。当晚回到县城,先到华夏诊所赶紧对伤口再次进行了处理,然后才吃晚饭。随后,我又专门从家里拿了碘伏、棉签等交给振强,叮嘱他晩上醒来,以及白天坐车途中,尽量多往伤口上消毒數药。就是这样,症状才逐渐好转。
天气实在是热,加上振强因身体原因,不能开空调,所以他每天都要带三件上衣出门,一件汗湿透了,脱下来晾在汽车座椅靠背上,换上干的继续拍摄。第二件湿了,又換上另一件,一天不知脱了換,换了脱多少次?很是辛苦,很是尽心,很是令人敬佩。我的主要任务是开车、做向导、当参谋、掮梯子、擦洗碑石等。每当累了有所泄气时,我们相互勉励,一起加油,接着再干。记得振强同志说得最多的鼓励话是:“做的好和更好,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既然要做,再累再苦也要尽力争取做到最好,尽管不能人人都满意,但也不要给自己留下ー丁点的遗憾,这是自己唯一可以决定的。”这段话是我听到且感受到的最励志的话语,也是这次最大收获之所在。
李兴武(左)、高振强(中)、吴彦荣(右)在雷西村清理石碑 贾平京 摄
第五天去高塘镇处仁口村拍照时,我和振强分头寻找拍摄位置。在村外一块坡地上,我发现一座水塔和斜搭在上的铁梯,就试图登高观看。登梯上去时还算顺利,可谁知下来时生锈的梯框突然断裂,一下子把我挂在了半空,慌乱之中我的手抓在了断茬上,左手大拇指内側的皮几乎被撕开一半,伤口很深,血流如注,在村民的帮助下,我咬着牙关才落地,这时两手都是血淋淋的,衣服上也到处是血迹…幸好振强及时返回,急忙拿出随身携带的碘伏赶快给我消毒处理,后来,好心的村民还拿来了创可贴等,伤口才得以包扎止血。至此,我们两个人都已负伤挂彩,但没有一个人说停,仍然坚持工作到太阳落山,才关机回城。
这次给各村拍照,连同后来补拍,前后大约花费了十ー二天时间。从赤水到柳枝,从东阳到毕家,从辛庄到金惠,从高塘到下庙,塬上塬下来回地奔跑,跑遍了全区多半村庄。我们开汽车烧了三四箱油,行程1500多公里,顶烈日,冒风雨,流大汗,洒鲜血,累计拍摄这些有故事村庄过去和现在的第一手真实图像2000多张。之后,又熬了许多个夜晚,才遴选出这260余幅图片,奉献给大家。尽管这些图片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还很不完美,但就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而言,我们绝对是竭尽全力了。因此,虽憾亦欣慰,恳望读者谅解!但愿这些画面能成为人们怀古思乡美好的回乙。诚如此,我和振强足矣!
来源:《华州地名面面观》 主编 贾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