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华州:明朝华州故县里区域及名门望族浅考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明朝华州故县里区域及名门望族浅考
华州区杏林镇的“杏林”因辖内有十里红杏林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华州乡土志》记载:“近山砂砾之田,东西数十里,皆桃杏林也。”而杏林镇正处于这数十里红杏林带的中心区域。1970年以后,“红杏十里”已不复存在,但“杏林”一名,却保存了下来。
在杏林整个区域的西南,有一篇密集的村庄,这里便是历史上郑县的县治所在。而当地故县村的得名,确实是因郑县县治而得名。
《明一统志》记载,郑在华州城北,秦立为县,至后周时移于西南九里,即今故县村一带。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华州刺史周智光废弃原城,在今华县县城位置修建新城。
元朝时,郑县建制撤销,原郑县范围内的乡、里由华州直辖,郑县县城遗址遂被称为“故县”,又称王氏村。
明《华州志》载,华州分四乡五十里,故县里为仁义乡所辖十二里之一,东连州城,南为磨渠,磨渠疑为今天的磨村一带,西有西溪里。明朝时的故县里所辖范围除今故县、梓里、小涧头、石窝坊外,向北一直延续至张渠园一带。(而沙圪塔因在西溪西岸,不能确定属于西溪里还是故县里,因资料所欠,在此不予录入。)
故县里因为长期作为县治所在,是当时的人文荟萃、贤达聚居之地,在闫广勤老师所著“明张光孝及其《华州志》”一文中指出:明《华州志》的编篆者张光孝祖先是河南太康人,张光孝曾祖父张潜(字用昭,号西溪)于正德九年(1514年)辞官告退,因张潜的妻子是华州人东思诚之女,张潜遂迁居华州故县里,并入籍为华州人。
据当地父老相传,张光孝的祖父张之榘(音“举”)定居于华州故县里,其家在今杏林镇张渠园村。张之榘在村侧建有“西溪草堂”,后人梁铨在其附近建“隐玉园”,园在西溪东岸。从史料中不难看出,明朝的故县里范围较为广大,今天的故县村只是故县里所辖的一个村。
除了张氏一族外,自商州定居华州故县里的东氏家族也是故县里的名门大户。在《万姓统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东良会,巩昌人,以总管守商州。值红巾乱,令二子挚家,一居华州……”“故关中称东氏为‘玉林凤群’,世希有焉。”故县里东氏自商州出逃至华州故县里后定居,文中并未提到东氏家业具体在哪个村。但从前文张光孝曾祖父张潜一段中看到,张潜的妻子为华州人东思诚之女,张潜定居华州故县里张渠园村,因此推断,故县里东氏可能是张渠园人。
2014年7月,华县地方志工作人员在全县区域访查资料,期间在华州镇某村民家中,发现一块的明朝墓志铭,该墓志铭出土于今崖坡村一带,墓主人为明朝华州人东思忠,该墓志铭立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撰文者为时任翰林院编修的王敕。
东思忠是明朝华州故县里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后长期在刑部任职,官至四川按察副使,最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东思忠在明朝华州是有影响乡贤达人,其东氏家族是当时受人尊敬的高门望族。墓志铭对东氏家族的谱系源流,对东思忠的生平事迹都作了详尽的记述。东思忠墓志铭的发现,对研究东氏家族在华州的历史轨迹,对了解当时的华州人文状况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华州志》补古人碑刻遗载,
另外,据传在故县村东北角外一座小庙墙上,曾镶嵌着一块明朝崇祯年间的石碑——《感时伤悲记》,碑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物价奇涨的状况,可见当时华州的社会人文之一斑。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军队在拆庙时,碑石左上角被毁,后来这块石碑被村民用作井沿。1960年考古工作者寻获此石碑后,运至陕西博物馆保存。
探究华州村史及姓氏渊源需要详实的史料为依据,还要与出土文物和现存遗迹进行印证,笔者深感资料匮乏,更觉能力不足,愿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探索。
参考资料:《华州志》校注《续华州志》点校及马振刚文《县志办发现明朝东思忠墓志铭》等等
编辑整理:宋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