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血管病家族史加强筛查隐性高血压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jM5MTgxMDg3Mw==&appmsgid=10000596&itemidx=1&sign=f16fcbf637fbb3e15559f2c649b23c6a&xtrack=1&scene=0&subscene=126&clicktime=1610343306&enterid=1610343306&sessionid=0&ascene=7&realreporttime=1610343306697&forceh5=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卢新政教授在日前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15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上提出,隐性高血压“伤人于无形”,危害不容小觑,但由于其发病的隐匿性,多数患者很少得到有效干预与治疗,医患双方对此都应高度警惕。
据专家介绍,隐性高血压是指在诊室测量血压正常,而家庭自测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时血压升高。新近报道显示,整体人群中,隐性高血压的平均患病率是16.8%,其中成人占19%,儿童占7%。独居老人和儿童更容易中招。独居老人,尤其是新近独居的老人,到医院就诊时,可能更有安全感,此时测量血压可能并不高,但在家独居时,精神压力大,过度紧张或兴奋就会导致血压异常升高。一项对592名平均年龄为10.2岁患者的研究显示,隐性高血压检出率达7.6%。处于青春期的患者,生理、精神、睡眠障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卢新政指出,隐性高血压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压力等因素有关,可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隐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动脉硬化,左心室增大等异常,还会引起肾脏损害。要对付隐性高血压这一无形杀手,公众应做好血压自测,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医生也要多关注诊室外的血压。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左心室肥大、微量白蛋白尿等症状时,应考虑其是否存在隐性高血压,以便及时采取治疗干预。此外,对于男性、血糖异常者、肥胖、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以及“一老一小”特殊群体尤应加强筛查。
专家指出,改善生活方式是隐性高血压的重要干预方法,应限盐、减重、戒烟、限酒、多吃蔬菜、多运动等。在药物治疗上,主要针对不同病因选用不同药物,夜间血压高多与其他疾病相关,应强调原发病治疗;清晨高血压,可能与睡前饮酒、服用短效药物有关,应戒酒,服用长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