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续集电影口碑大跌!中国的系列片到底需要什么?

网视导读:两天前,《中国合伙人2》上映了。这部名字带着“2”的片子毫无疑问的显示了其或为续作、或为系列片的身份。而新作4.3的评分,相比较第一部的7.6,简直是失败至极。

上映三天,既有超过一千人评价并出分,这已经可以彰显其背靠IP《中国合伙人》的强大影响力了。而这种质量上的失败,让怀抱希望而来的观众失望的同时,也变成了前作发出的强烈讽刺。

中国有一些成功的系列电影或剧集,但也口碑骤然下降的续集更是不少。系列片到底需要什么?小编从《中国合伙人2》开始分析,或许也能得出一些答案。

团队更换不可怕,态度更重要

《中国合伙人》陈可辛执导,票房5亿,被称为“黄晓明翻身之作”,出品方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制作有限公司。而这一次的《中国合伙人2》中影股份、华夏电影公司等单位联合推介。

《中国合伙人》
《中国合伙人2》

尽管我们制作有限公司(该公司多次出品陈可辛执导影片)退出,但《中国合伙人2》依旧可以算是正统续作,尽管隐隐不安,小编还是对其寄予了几分期望。

这种不安在影片公映后变成了现实。而实际上,对照其公开的信息,结果也算早有预兆。

不熟悉的导演、编剧,完全更换的主角。如果主角的更换还在意料当中,陌生的导演与编剧则是让人的不安进一步加剧。

小编是在这两天才突然发现导演和编剧是真·新人的。他们的豆瓣页面中,除了《中国合伙人2》之外,没有任何作品的名字。是完完全全的新人,而非“我以为”的转型导演、小导演。

导演:刘亚当
编剧:祝上

发现这一点之后,小编不知道应该感慨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胆还是什么。

并不是新人导演就完全不靠谱。天才总是与众不同,加上刻苦的努力后,成绩甚至完全不讲道理。今年最具有影响力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在此之前也并未指导任何长片,仅有过拍摄微电影的经验。

但是文牧野在《我不是药神》的筹备阶段时便参与其中,查找《我不是药神》的编剧列表,文牧野赫然在列。并且根据采访,剧本与人物原型中的许多差异之处的修改,都是他下的决定。观其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的行为,也都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从容。

这种程度的细致是新人导演更加需要重视的。而从《中国合伙人2》凌乱的故事中,小编并没有看到那种用心。并且,这种用心,无法通过后期弥补。

作为续集,前作的名声是助力,但也是限制和阴影。一般而言,前作既然已经成功,那么其叙事逻辑、画面风格都算是成熟。续作如果有能力跳出桎梏讲好一个故事,那么颠覆前作也不是不行;而如果并不能进行这样的超越,模仿原作的风格便是一条捷径。

但无论是哪一条路,用心的分析与设计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

导演中心制与制片人中心制

其实在思考续集电影的时候,小编想到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制度问题。

这种制度问题可以用两位今年下半年名誉扫地的导演来举例。

一位是执导《银河护卫队》的詹姆斯·古恩,另一位是代表作为《艋钾》的钮承泽。

(图为詹姆斯古恩不当言论,内容来自网络)

前一位曾在网络上发表涉及恋童的言论。尽管没有他观看相关电影或实施相关犯罪的证据,以上言论并不会给他带来实际影响,但保护儿童权益、拒绝儿童色情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他过去的行为也与迪士尼一贯的理念不符。于是,尽管古恩正在筹备《银河护卫队3》,还是遭到迪士尼开除,据称解约合同在商谈当中(据外媒报道,合同中涉及古恩为《银河护卫队3》创作的剧本问题,所以进展不快)

(图为部分总结 来自:吃瓜群众CJ)

另一位钮承泽则是在筹备新片《跑马》时,被爆出性侵女演员。而据台媒报道,《跑马》剧组已经临时宣布暂停拍摄,剧组的工作人员也被告知“停工”待命,甚至有些员工已经被通知领钱走人,随后全体剧组工作人员收到了“剧组确定要先解散”的消息。

同样是导演身陷丑闻,为何筹备影片的命运如此不同?尽管《银河护卫队3》是漫威宇宙的一块重要拼图,但其中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中美电影行业的制度不同。

中国的电影产业,是导演中心制;而美国是制片人中心制。

导演中心制,则是在影片摄制的全过程中,建立以导演为核心的创作班子的制度。在摄制组内,导演掌握艺术创作领导权和指挥权,遇有不同意见时导演有最后裁决权。

制片人中心制,是指把项目的核心控制权集中在制片人手中,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全面贯穿营销策略和团队协作原则,通过严谨的调研、科学的制片流程,最大化的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的一种机制。

这两种中心制的优点各有不同。导演中心制的优点在于影片整体风格完整,而制片人中心制的优点在于其更擅长影片中需要考虑的商业部分,并且可以根据目标成本、目标人群而干涉拍摄中的流程等等。

中国流行的依旧是导演中心制,而大导演们也开始进行接近制片人中心制的尝试。

(注:这里使用接近,是因为许多导演是接受监制的工作,而监制与制片人虽然接近但并非完全相等的概念。)

小编能够立即条件反射地想起来的新人导演+老牌导演监制的作品,除了宁浩、徐峥监制的《我不是药神》,还有陈可辛监制的《七月与安生》,而《绣春刀》两部电影与其导演也是如此,之前是导演过两部作品的没什么票房号召力的新人导演,但是也在之后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找到你》的导演吕乐尽管算是资深影人,但也可归在新人导演当中,他是由摄影转型导演,监制则是与他数次合作过的冯小刚。

当然,这种监制也并非万能。侯孝贤监制的《宝贝儿》也是口碑票房双失利的典范。可见监制并非一定灵验。

而国外制片人中心制带来典型悲喜剧也都有。小编以前写文时曾经提过《天国王朝》不再赘述,总之这是一个因为制片方剪辑而导致豆瓣与IMDB评分分差超过1分的史诗大作。

而《天堂电影院》也分为制片剪辑版与导演原版,只不过这回轮到制片剪辑版拿奖,而导演版毁誉参半。

最为悲情的可能是《美国往事》和他的导演。意大利导演瑟吉欧·莱昂内为了《美国往事》花了十三年,中间推掉了《教父》的邀约,而完成后原本时长249分钟的影片被制片方狂删到144分钟,票房口碑双失利,这种打击使他在人生最后的五年里放弃了电影,并郁郁而终。

系列电影“气质”很重要

小编围绕着制片人中心制和中国特色的名导监制说了比较极端的正例与反例,但对于系列电影,尽管大多数主创、主演在前作成功后不介意再出演续集,人员的更替依旧是一项极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更多在于“气质”。

尤其是在系列电影内容并非一脉相承时。

从港片的各种系列,如《古惑仔》、《警察故事》等,到内陆的《捉妖传》等片,其内容其实都是属于某个人或某个团体随着时间发展展开的不同的故事。

而系列片当然不止这种属于同个时空、人物的内容。两部《画皮》出品公司差异不大,故事主体也都来自同一本书,主创变而主演并未改变,但其中内容确实不同。而宁浩的“疯狂”系列,除了黑色幽默和“疯狂”的内核以外,已上映过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更不是相关联的故事,《疯狂的外星人》看着名字也知道,这一次宁浩要更“疯”了。

不过不论是哪一种系列故事,都可以说,这些系列作品中间的气质是关联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主创人员也都未进行巨大的变更。

《中国合伙人2》与《中国合伙人》就更接近后一种关系。但他与《画皮》与“疯狂”系列,不同的点不止在于导演、编剧、主角不同,而是整个片子的气质都不同了。前作让人有所触动,而第二部则让人觉得夸夸其谈,“飘”了起来,不像讲创业故事。

而监制或制片人制度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尽管在小编的个人猜想中,《中国合伙人2》可能是2013年时并未规划的系列重启,是因并未进行续集规划才会导致除出品公司以外全部大换血,但由于没有依据,这里也只能强调这只是个猜测。

毕竟,一个有关创业的好IP,在创业、献礼类型都火热的当下,受到制片方的喜爱而重启作为还是非常合理的。

而无论团队是否有更替,“气质”都是极为重要的。《中国合伙人2》的导演可能缺乏足够的掌控力,但或许换上熟悉前作的制片人并行使制片人中心制,也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案之一。这种情况也能极大缓解导演作为新人经验不足的情况

当然,无论中西方,有关电影的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而如何对成功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做出可持续发展的IP,是所有电影人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此,小编只是给出自己的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