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秋语·散文故事】王少鹏:城北旧事(一)---第199期

赏 梅 园 视 界       听 诗 语 心 声

诵读诗界·图文悦赏·画意·文化导航

本期主

  本期主播:四    月

  音频制作:韩    晓

 城北旧事---作者:王少鹏 

“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都住户部山。”这是老徐州人耳熟能详的民间口诀,它形象地概括了旧时代徐州市人口分布的情况。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在城北的一些旧闻往事,还是颇有意趣的。

当年城北一带的热闹之处要数牌楼市场,市井惯称“牌楼子”。菜场、粮店、绸布庄、小磨坊、杂货铺、酱园子、小饭馆、理发室比肩而立,从清早到中午熙熙攘攘,是城北居民的生活保障基地。记得儿时跟随姥姥去牌楼市场买菜购物,是件十分快乐的事。那时的生活日用品大多是计划供应,诸如粮油煤、烟酒糖,乃至肥皂、酱油都要凭票购买;至于肉鱼蛋、豆制品更是供不应求,拿着票证也要赶大早排长队才能买到。趁着大人们排队的间隙,我最喜欢到卖家禽家畜的摊区看那些活的小动物。看到几只小白兔在柳条筐里吃着菜叶,就蹲在旁边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眼睛是红的,不免产生好奇,向卖兔子的老奶奶问个究竟,老奶奶微笑着讲起了故事。说是兔子的家在月亮上,它们每天夜里都要帮嫦娥捣药,给天下的人治病,所以熬红了眼睛。虽然对故事半信半疑,但对兔子的好感却油然而生。有一次看到一只羊羔跪在母羊乳下吃奶,便向卖羊的老爷爷提出疑问,老爷爷用和蔼的口吻告诉我,小羊知道羊妈妈把吃下去的草变成奶水,哺育它长大,它跪下是向妈妈谢恩呢!我不禁怦然心动,触发了怜惜之情。那时的市场里很难买到活鱼,水产公司门市部多是从冰库里拉来冻成大冰块的海鱼,用大木锤砸开卖给顾客,偶而碰到有人钓捕来的淡水活魚,就算是“稀罕物”了。有一回看到一只大木盆里游着几条大“黑鱼”,一群小小的幼鱼主动钻进大鱼的嘴里,感到好生奇怪,即向卖鱼的大叔询问原由。卖鱼人说“黑鱼”产卵后的一段时间眼晴就看不见了,幼鱼怕大鱼饿死,就把自己当作鱼食给大鱼充饥,因此人们又把它们叫作“孝鱼”。听到这个故事,又着实被感动了一番。那时的社会风气好,人和人的相处也很和谐,但间或也会遇到坏人坏事。比如,青蛙是童话里的主角,《青蛙王子》、《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深入童心,小人书里青蛙的形象呆萌可爱,再加上它们有捕捉害虫保护庄稼的本领,颇受孩子们喜欢。然而,竟有人专门捕杀青蛙,还取了个“水鸡儿”的名字,用麦秸杆穿成串在市场叫卖。我与卖蛙人论理,他虎着脸呵斥“小熊孩儿别捣乱,一边玩儿去!”对卖蛙人的憎恶和对青蛙的同情,在我的心中纠结,对无力制止恶行而感到愧疚。回想起来,那时的市场不仅保障了孩子们身体生长的生活需求,同时也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滋养了幼小的心灵。

上学以后,最愉快的时光莫过于放暑假。由于假期时间长,老师们就把住家附近的同学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每天上午温习功课、完成作业。那时的老师非常负责,隔三差五到各个小组巡查,根本不用家长操心。每天下午就是自由活动时间了,我们的活动场所也在牌楼地区。顾名思义,牌楼就是牌坊与楼台组成的一个规模不大的建筑群。傍晚,跟着院子里几个年龄稍大的孩子,顺着“狗头石”铺就的小路,来到市场中央高岗上的黄楼,爬进楼台周围的栅栏,玩起“藏老梦梦”(捉迷藏)的游戏。玩累了,再到东南侧高台上去骑镇河铁牛。经过一天暴晒的铁牛身上依然留有日光的温度,摸上去还稍稍发烫,于是就用“揣哧哧”(石头剪刀布)的方式猜出输赢,输者骑上去,大家在下边一起数数,从一数到一百才允许输者下来,以示惩罚。回到家里,晚上洗澡时觉得屁股发痒,才发现已被烫起了痱子,初尝输者受罚的滋味,激发了争强好胜的小心思。在黄楼南面矗立着大牌坊,这是我们爬高比赛的场地。四人一组抱着四根立柱,把高度限定为镌刻着“五省通衢”的横匾下,比谁爬的最快。小学二、三年级的小孩子识字的兴趣很浓,哪怕是走在路上,看到挂在单位门口的牌子或写在墙上的标语,也要关注一下。认识的字一定会读出声来,以示炫耀;不认识的往往根据字的偏旁部首猜测读音,差错自是难免的。“五省通衢”前三个字大都识得,但“衢”字却把大家难住了。争论了半天,比我高两个年级的朋友认定是“街”字的繁写,但也有人不认同。回到家里忙不迭地翻查《新华字典》,核准了读音并弄懂了衢即是大路的字义。可以说“牌楼”培养了我对文字的兴趣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后记---作者:王少鹏 

《城北旧事》所记述的人和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也可以说是一篇自传体散文。成文后,我专门找到当年在大院里一同长大的伙伴们,读给大家听。他们对文中情节记忆犹新,并对我记忆中的错漏之处作了纠正和补充;而且认为“旧事重提”还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我在文中记述了三个年龄段在特殊年代里的旧闻往事。幼儿时在市场里学到的生活常识,开蒙后在牌楼上启发的文字兴趣,少年时在江湖艺人身上看到的生活艰辛:从中滋养了心灵、辩识了是非、引发了文学爱好、见识了社会现象。

文化自信是重要的时代课题。树立文化自觉,践行文化自信,是文化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讲好故事,出好作品,才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城北旧事》的讲述,目的是要让大家感知文化对人的渗透力和感召力,珍惜当今的文化好环境,自觉地为建筑文化自信的大厦添砖加瓦。这就是写作此篇散文的初衷所在。

感谢您来到梅园·为您推荐

1、常青树:新西行漫记之九·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2、宸父:新西行漫记之八:杜牧《清明》之杏花村

3、宸父:新西行漫记之七:汾西鼓楼

4、中天:新西行漫记之六:林则徐与嘉峪关

5、中天:新西行漫记之五:西访玉门关

W

ANGSHAOPENG

作者:王少鹏

王少鹏,男,现任江苏公安文联主席、全国公安文联理事、江苏省作协、书协会员。

S

IYUE

朗读者:四月

扬州市朗诵协会理事。一个热爱诗歌,热爱生命的卫士,他不仅用声音诠释着生命的真谛,更用智慧和担当践行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他想读出人间真情,让声音带着梦想,感悟声音的艺术,感悟诗意人生。

现代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宸父提供】


主    编:中    天

副主编:宸    父

副主编:安    然

责    编:中    天

王少鹏

编    审:安    然

比我帅就点个赞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