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书画语言对风景油画的影响
内容摘要:西方人的审美思想在发生着变化,画家们更是敏锐地察觉到中国书画语言在绘画中的作用。以西方人的视角与方式解读中国文化,形成了有别于传统西方绘画的审美思想与实践方式。对中国书画语言的运用,表现出西方画家对中国审美情趣的吸收运用,并逐渐形成新的艺术思想与形式。
关键词:中国书画 语言 西方 油画
中国元素在西方艺术史上,无疑是一抹不可磨灭的绚丽色彩,是西方绘画史中重要的转折点。其中,中国书画语言之于西方风景油画更是如此。从最初的时期,风景油画作为背景陪衬,到文艺复兴之后,其作为独立的画种渐渐发展,从古典绘画形式的描绘,到印象派开始的大肆革新,中国书画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念的学习、审美情趣的转变、题材色彩技法等的借鉴,都对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一、色彩影响
色彩,即不同波长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经过不同程度的反射吸收,所呈现在人眼中的一种视觉效应。是光、物体、人眼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但是,在绘画领域,色彩所展现的却是另一番面貌,它有时是一种客观表象,有时却是一种精神内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愈加丰富。就色彩而言,中西方画家的理解,以及在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运用和表现力都是差别极大的。
在中国传统书画中,画家对色彩的理解十分宽泛,在他们看来,色彩本来就是宇宙中的重要元素,是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一种集合,其自身就具有重要的内涵意义,并不是仅用于描摹表现的中介载体,它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交流方式。因而,有“五色说”“随类赋彩等色彩观念。也正是因为这样,在画面中,画家们对色彩的处理是独立且主观的,“舍弃一切色相之表”却“柔和一切色相之质讲究气韵生动,重视对意境的描绘与表达,极少使用丰富浓郁的色彩,大多是白纸黑墨,或是一些淡雅素丽的墨色,运用墨的浓淡粗细来表现形象意境。
而在西方传统绘画中,在最初时期,色彩从属于素描,主要表现固有色和明暗关系,画家更注重科学性,将色彩作为表现客观世界的一种工具媒介,是一种视觉经验的再现,依附于事物表面,而非独立的具有自身品性的主体。他们客观地描绘事物的色彩,用色丰富浓郁,质感醇厚,注重的并非意境的表现,而是形象主题的传达。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观者对于一幅画的第一印象,奠定一幅作品的情感基调。
在中国传统书画中,色彩是独立且主观的,呈现在画面中,黑白是主要的语言,运用不同浓度不同面积的黑白墨色,或表示明暗、阴阳,或表现山川河流、天空白雪等。以及一些淡雅的颜色运用,画面整体素净雅致。色彩虽不丰富,但画面却不单调,传达出多层次的意境和深刻的意味。这样的色彩理念和用色系统随着丝绸之路的连通,渐渐渗透西方绘画领域。许多风景油画家从中汲取经验,开始尝试运用黑白两色以及素雅清丽的色调。
洛可可时代,华托的作品渗透着中国书画的影子,他大量运用浅色调,以表现大气烟雾迷蒙的状态,整个画面沉静和谐,如同讲究意境的中国山水画一般。他透过简单的色彩表达大自然复杂的光影关系,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敬,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树》中,只采用黑色和灰色两种色调,同一些中国水墨画只使用不同浓度的墨色样,画面抽象,意境阴郁,并没有如实描绘事物的颜色,而是对画面中树木及背景的色彩进行了主观的意象化处理,与传统西方写实风景油画大相径庭,反而更似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书画语言。
野兽派的马蒂斯在色彩的运用上也与中国韵味不谋而合,并非写实,而是将色彩从自然事物中解放出来,具有极强的表现意味。其作品《舞蹈》与中国古代陶瓷器上的图案和配色方式极其相似。这就像马蒂斯在谈到绘画创作时所说的:“创作必然要能够反映出你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也是人内心灵魂的反映。而感情需要'营养',这种'营养’就得益于你对外界的观察。”这与中国传统书画的色彩观极其相似,通过观察感受,按照不同的对象,根据不同的认识以及主观修养,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它们的精髓与实质,同时表述画家的自我情感,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沟通互动,交流表达,而不是将色彩仅仅作为视觉经验的复刻依附于物象表面,生气寥寥,缺乏生命的脉搏与情感的浓度。
二、技法影响
技法二字,“技’者,巧也,'法’者,尺度,准则也”。即所运用技巧方法的尺度与准则。在绘画中,技法就像是“骨”,对一幅画的气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情感、物象,加以不同的线条、笔法、用墨,会在画面上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在中国传统书画中,无论是书法的韵律,还是绘画的写意,都讲究线条的节奏,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曾说过“无线非画也”,线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线条的起承转合、粗细长短刚柔曲直以及组合方式,在表现不同形式感的同时,表达画家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内心感受。在西方绘画中,最初时期,画家们重视绘画的科学性,在作品中弱化线条,代之以明暗色彩,充分尊重客观,追求再现真实,而后,画家渐渐意识到线条的艺术性,开始重视线条与笔法,以表现不同的肌理情感,如挫、拍、揉、线、扫、跺、擦、砌等,并且由于油画颜料的特性,画家们可以按照意图不断修改,并不似中国的“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因而所呈现的画面效果也大相径庭。
中国传统书画与众不同的技法形式为西方画家开启了绘画道路上的另一扇门。比如比亚兹莱的《莎乐美》,对人物的发型进行概括表达,注重对线条的利用,流畅有力,以表现出衣服的垂顺感和质感,并且非常重视描绘围绕在人物周围的事物,在极大程度上简化甚至弱化背景,这与吴道子的《八十七仙人图卷》有许多的相似点马蒂斯在绘画中以简单的色彩平涂于画布上,并不似传统西方绘画的厚重质感,有些甚至透出画布的颜色质感,犹如中国书画中墨色通透,轻盈飘逸的美感,意趣无穷。
巴尔蒂斯作为一个中国书画的狂热爱好者,在其风景画中,借鉴了大量的中国书画语言,比如,其作品《有牛的大风景》中,对树的描绘,就运用了书法中草书的笔法,狂放不羁,洒脱自由,不求形似,但求传神,就像中国传统书画中“重心略物”“不滞于物”一样,注重表现树木生长顽强的生命力以及画家心中对这种坚忍品格的热爱敬佩忽略对树木形状的真实再现,进而使情感不受客观的桎梏,挣脱外形的束缚,尽情挥洒喷薄。画面抽象奔放,写意多于写实。
三、构图影响
构图,即在一幅画面中,每个物象所在的位置,所占的面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将这些要素适当地组织起来,协调完整,以表达作者的意图。“构图”一词来自西方美术,在中国传统书画中,并没有构图这称谓,画家往往称其为“布局”或者“布置”。比如宋代学者郭熙提出的“三远”布局,顾恺之画论中的“置陈布势”以及“谢赫六法”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也提出经营位置是画的第一要务。虽然提法不同,但所强调的内容却大抵一致,即构图的重要性。
一幅画作的境界或高或低,气势或磅礴或温婉,个性或奇特或平庸,都与构图息息相关。中国传统书画讲究画面的虚实关系,强调留白的重要性。虚与实相互穿插,错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加以适时恰当的留白,使画面得以延伸,营造出一种空间感层次感,意境悠远,给人想象的空间。画面的布局章法主要是画家主观经营的结果,以达到最适合的画面效果来直抒胸臆,表达感情。
“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在布局上,画家的眼界宽广而深厚,打破了时间、空间等物理限制,所画或许并非所见,与其说画的是眼前之景,不如说画的是心中之境。在这一点上,西方传统绘画与之有着极大的差别。就像潘天寿先生所说的“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生科学”。西方画家秉持着科学的态度作画,致力于将三维的物象与空间感复现于二维的平面上。西方大多的风景绘画源于对景写生,画家选择好一个时间地点,从某角度对景物进行描绘,经常采用焦点构图法,加以光学、透视学等方法,理性严谨,则明确。画面饱满丰富,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将真实与美感相统一。
随着中西往来愈加密切,以及科技的进步,摄影术的发明,西方画家们开始求变求新,将中国书画中的布局理念与构图法则慢慢运用到创作中,从而达到了另一种让人惊叹的画面美,开创了绘画史上的新格局。野兽派的马蒂斯曾这样谈论过构图:“构图就是为表现自己的情感有意识地使种种不同的因素依照装饰的方式安排在一起的艺术。”这一理念与西方传统写实类构图法则相区别,而与中国传统的“经营布局”相似。
在马蒂斯的作品《考利乌尔的山》中,远处的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近处的水面平静深沉,画面中的景物有大面积的概括,有取有舍,适当留白,可以看出画家的用心思索与经营,给人一种中国诗词“此时无声胜有声”般的震撼,“无中生有即以无物生有情,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产生充沛的情绪感受,并与中国诗情画意的韵味不谋而合。巴尔蒂斯是一位对中国文化、中国书画极其热爱的画家,他的风景画在构图上借鉴了许多中国书画的经营理念与布局。
比如,在其作品《格特隆》中,采用了“高远”构图,与其欣赏的中国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有相似之处,画面中以山为主体,并未过多描绘其他物象,主次虚实得当,从山脚看山顶,气势恢宏,高耸幽暗的山给人压迫窒息的感受。而在其作品《拉尔尚》中,画面有虚有实,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天空以浅色调大面平涂,远处天空中的云雾,天地接壤处若有若无,隐隐约约,虚幻缥缈。而画面下方三分之一的地面充实饱满,真实细致,可以清晰地看到草地、山坡以及房子。虚实对比结合,留白适度,悠远飘逸,舒缓空灵,很好地将中国书画的布置理念与构图原则融合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
四、结语
中国书画语言随着丝绸之路进入西方世界,早已踏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对西方油画的影响不单单指的是画面效果,语言语汇的借鉴,更主要的是思想意识,文化审美的传播、理解与运用。中国传统书画独特的色彩观,笔墨线条等技法,主观的经营布局,以及中国书画中的似与不似,虚实结合,气韵生动,等等,其实是中国“禅”“道”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的外显,具体化形象化,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就像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逐渐传播,有了生长的土壤,这样的时代与环境,造就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国传统书画语言在西方绘画领域,尤其是风景油画中产生的化学反应不仅对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更是开启了世界美术史又一华丽震撼的篇章。作者:白羽;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