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传统婚俗

宁海传统婚俗

文/应可军

婚礼,在人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大礼,过去称为“终身大事”是有道理的。这阶段的仪式将明确标志一个人进入了建立个体家庭、发展家族的重要阶段,属于人生仪礼中“划时期”的事项,是社会发展必需的仪礼,因此,大家都特别重视这一仪礼。我国自古以来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成为封建制度下婚礼的传统模式,甚至对当代新婚俗仪式也影响深远。“六礼”是婚礼六阶段的不同仪式,即: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宁海旧时婚礼基本按此进行。现在我按照聘娶婚礼习俗的主体构成和程序,对宁海古代传统婚礼的大致风貌作一个略具系统的介绍。

一、纳 采

据《仪礼·士昏礼》载,“昏礼下达,纳采用雁”。昏是古婚字,纳采是议婚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程序为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用雁。古时纳采礼物用“雁”,这有四个基本含义;一是取阴阳往来,妇人从夫之义。二是不失时、不失节。三是嫁娶长幼有序,不相夸越。四是用雁在当时还有比喻其从一而终、不再醮之义,这是为了强化社会需求,或时刻提醒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观念。古礼,雁一律要活的。对宁海而言,纳采求婚与问名仪式基本合并举行。

二、问 名

这是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及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据宁海《光绪县志·风俗》里载:“婚礼凭媒议婚。以男女生辰互为占,吉,女家许诺,男家钗环及币致礼,士夫家间有以庚贴与媒,男家卜之吉,转问女家,谓之递恳贴,亦曰过书,即古者问名纳征纳吉之义也。”这里所说的卜,是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人们普遍关注的还是男女双方年庚八字是否相合,以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必须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双方八字,如果碰到“龙虎不相配”、“鸡狗断头婚”,什么“六冲”、“克夫命”等相克相冲之命,再好的条件也要忍痛割爱。随着私有制发展,迷信成分之外扩大了议婚项目和条件,由问名的生辰八字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超出了问名最早的范围。古代结亲讲究门当户对,封建的等级制度决定了古人的“交际圈”。民去见官,大多是告状申冤的,官去见民,大多是为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公事。绝少是去沟通个人情感的。子女的婚姻以门户相当为据,估计与此不无关系。时代与社会的因素明显增大。

宁海人十分重视议婚,如《前金邬氏宗谱·家训》里提到“……男女居室,人道之大经也,司马温公曰:凡议婚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行家法如何?婿之贤与不肖,一生富贵贫贱所系也,妇乃家所由以盛衰者,苟慕一时之富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鲜有不轻其夫,以慢其舅姑者,即使因妇财以致富,依妇势以取贵,大夫志气能无愧乎?世俗好为襁褓许婚,指腹割衿,及既长或不肖、或身有恶疾、或家行污邪、或从官远方,遂致弃信负约,从违两难,是以太尉尝曰:男女必俟长成议婚。凡我子孙娶妇嫁女必须慎选诗礼名门,则家法家教必无亏,女嫁而可得其依归,妇娶而可资其孝养。若良贱,不许为婚,律有明条,毋庸多赘。此系男婚女嫁,人生两件极大之事,为家长者不可不竭尽精神也……”类似家训,比比皆是,《港头陈氏宗谱》明确指出:“子孙嫁娶须择门户相当,不许娶娼优隶卒之女,及已女适人亦如之,如有贪财嗜色者,不顾名义娶适臧仆者,作不孝论,即削其名出族不聚。”看来族规是非常严厉的,又十分详细,因为事关宗族兴衰。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我们国家封建时代,推崇的儒家的仁义礼孝。父母是带子女来到世界上的人,所以子女的人生要听从父母的安排,才能体现孝道。这种习惯流传很久,也就变成古代的一种习惯了。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因为在古代,女子抛头露面的机会是很少的,生在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一般在出阁之前是在自己的闺房内,学习琴棋书画,织补刺绣之类的针线活,所以小姐的闺房一般又称绣楼。生在贫苦的家庭,女儿可能随着父母做些活计,但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情调其实是很少的。倒是为人父母者,要担起生活的重担,能更多地接触到社会,所以婚姻以父母之命倒也在情理之中。再者,之所以选择父母做为儿子婚姻大事的“代理人”。一是因为父母人生阅历较多,二是因为普天下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幸福,都是往好处促进桩桩婚事的。

媒人在传统婚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宁海习惯强调“天上无云不落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宗旨,一般经媒人撮合方成连理。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其好事。有的则成为职业性,所谓“做媒不成,喝酒千埕”。媒人就是捣梅酱,不管婚姻成功与否,只要一操办,就要谢媒礼,只是多寡而已。

三、纳 吉

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的仪式。后世称这阶段仪礼为“订盟”,现代称“订婚”,是婚礼中关键的仪礼。又据宁海《光绪县志·风俗》里载:“越时纳币曰行聘,聘随家丰俭。将娶之前一年腊月,有馈遣,谓之寄岁。”男家卜吉之后,再备礼到女家决定婚约。古俗,照例用雁,以做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来,随着封建社会买卖婚姻的发展,经过议婚的婚定,叫做进入“小聘”的阶段。得到双方父母同意,就择日下聘礼,当地称之“定恳帖”,北乡也叫“下定”。送定礼过后,就表明婚约已成。男方备好聘礼,选一黄道吉日送到女家,旧式婚礼,聘礼多用彩绸、戒指、首饰、礼饼、礼香、礼烛,也有用羊、猪的。如条件殷实之家送金戒指、金项链等名贵首饰,普通人家也要有银项圈、银手镯之类首饰。聘金分聘仪和礼仪两种,根据条件,多少不等。当然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的数量,有些姑娘不肯下嫁,也会提些苛刻条件,如一市箬岙村褚姓欲娶前童童氏其女提出嫁到箬岙,不能到鹿山草坪嬉玩,故意刁难。可褚姓不甘心,特地统购村后山坡约30余亩,依样植好草坪,童氏无奈,只好远嫁。至今村后大草坪,乃童氏太婆所赐。

女方受礼后,以酒席款待。宴毕并赠回礼,一般都有子孙袋(红小袋、意为女方会为男方生儿育女)肚兜、红鸡蛋和五色果子等,用大小套篮送往男方,男方把女方所赠的果子、红蛋分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宣告他已订婚。女方也将男方所送的馍糍或糯米饼分给亲友邻居,表示她已许配。自后男女双方可来往走动,逢年过节,男方都要送礼,名目有送年夜、拜岁包、疰夏蛋、端午蛋、粽、中秋月饼及鸡鸭鱼肉等等,双方虽有来往,但不可过分亲昵,由此可进一步了解。

四、纳 征

又称纳币,是定恳帖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征(徵)在这里是“成”的意思。币所指的财物在古代是指皮帛等物,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聘金了。又据宁海《光绪县志·风俗》里载:“请期日送吉,娶之前数月有馈遣,日轿下羹,为女加笄,宴亲友谓之开面酒,又日分面酒。娶之曰奠雁。代以家雏。”这项成婚礼又称为“完聘”或“过大礼”等。在婚俗传承中,这时进入了婚礼的繁缛状态,男方往往备有礼单,装礼品的箱笼,由人挑抬,有的地区伴以鼓乐,在媒人护送下前往女家。这项仪式是“六礼”中唯一不用雁的仪式。在婚礼发展中,这一项仪式通常采取“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分退回男方,也有的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发展到近代,聘礼更加多样,特别是给女方家现款,把纳征一礼更加金钱化了。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以古代聘礼的“束帛”为例,尽管五匹帛为一束,但是每匹帛的卷法是两端对卷,一束共合计为十端,仍是双数。这些都证明,下聘礼时取其双,是几千年来的古代传承。

五、请 期

送完聘礼后,男方确定迎娶吉日后,提前一年告知女方,备礼到女家,征得女方同意时的仪式称请期。古俗用雁,现代多用红纸笺写迎娶日期时辰,做“请期礼书”,或口头通知协商,民间俗称“送日子”。民间一般在送聘礼时便把请期手续办完,即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女方根据其财礼的多寡和自身的财力,为出嫁的女儿置办嫁资(即嫁奁)。

婚期临近,双方亲友,皆送贺礼,送给女方的以物为主,多属衣料被褥、日用家生、鸡蛋米面等,俗称“助嫁”。做娘舅的、兄嫂的起码要送缎被,当新娘发嫁资时,往往以被子的多寡,料作好坏来衡量女方的实力。这时新娘还得准备大量的红鸡蛋,小姐妹们早有落“鸡蛋会”的习惯,即那位姑娘出嫁,结成姐妹帮的七八人,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鸡蛋相赠,做新娘的压力不会太大,也是一种民间互助的传统。

女方嫁资置办后,把种类和数量标在红纸上,由媒人通知男方。俗话说“有钱嫁囡,无钱卖囡”,贫困之家,最起码樟木箱、幢箱橱、棉被等房里家生(家具)总要置办。此时,也往往是富裕人家炫耀之日,“十里红妆”因之产生,显示娘家富有的排场,更有女儿婚后的生活依托和家庭地位的支撑。扛嫁资的队伍可长达十华里,嫁资从细软衣服开始到房里一切器具,应有尽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衣衫,可穿到60岁,直到寿衣为止,还有拦腰、苎线杂物一应俱全,除了卧房的用具,诸如案桌、方桌、茶几、太师椅、方凳、春凳、圆凳、书橱、八仙桌、古董架等等,其他日用品,单是桶钵一项,大大小小就有几百余件,如提桶、果子桶、炒粉桶、洗面桶、大小脚桶、马桶、坐桶、水桶等等。还要成双成套。最奇特的是,连厨房所用的碗筷、火锅铲、火叉,甚至连石磨、捣臼等笨重的石制器具也在其内。最要紧的是,父母痛爱女儿,有的连山林田产的契约也作为嫁资。当然,有的可公开宣张,夸耀嫁资之丰,有的怕兄嫂嫉妒,只能私下赠与,结果往往留下两村纠纷的导火索,如桥头胡屠氏嫁囡时,将眠牛山西坡送给女儿,女儿将契约藏在裹脚纱里,有些风闻的兄弟,追到三岔路口,搜身不着,只好作罢,所以眠牛山西坡属于胡姓了。

六、亲 迎

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这项仪礼实际上是婚礼的主要过程。可以说只有亲迎这一环,才是正式婚礼,以前都不算进入婚礼,只算做五项议婚、订婚等过渡性仪礼。亲迎礼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琐细的仪式。由于人们总是把祝福的生活愿望与信仰的习俗心理综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花八门的程序。又据宁海《光绪县志·风俗》里载:“婿家五鼓祀祖先,谓之享先。婿不亲迎,命使者赉名帖,导彩舆至女家,女家闭门,以钱馈门者,廼启门谓之开门包。舆入,女戴重巾加衣被,其伯叔或兄弟抱女登舆,女家以亲族或二人,或四人送之半路,谓之送轿。男家亦以亲族四人迎至半途,谓之接轿。舆至婿家堂前,以幼女二人,诣舆前三揖,曳妇出,谓之请出轿。妇入交拜堂上,谓之拜堂。交拜毕。行合卺礼,三日见舅姑,舅率子妇朝见。女家有馈食,谓之輭敬,俗名三日担。……”

举行婚礼这一天,俗称“日子”,又叫“拜堂”。旧时结婚日子都要请算命先生选大吉大利的黄道吉日,有时为了促使家业突飞猛发,需要冒险,故意选有禁忌冲克的,如公婆当日不能见面,或爹娘一个月不能碰面等等,如果做到了,俗信夫家会旺发。为了安全起见,还用“镇符”贴在灶山头(柴灶供灶司菩萨处)借以解煞。

结婚第一天,男方要用串箱杠(一种专为婚礼准备的,扛抬小件物品之用具,往往缕空雕刻,十分精美,可与婚礼配套)给女方送去活鸡、鱼、肉、冬笋、鱼胶等八大样及女方亲戚长辈的“桶果”(也由鱼、肉四样或六样组成)叫“送正担”。男方还要在正担上放上“梳头包”(给新娘)“肚痛包”(给岳母),“厨头包”(给厨头师傅),同时备请柬一份,由新娘父亲出面,敬请亲翁和儿子外兄外嫂,前来指教婚仪,俗称“请舅”。

当晚,男方办“还福酒”,告祭列祖列宗,表示可以传宗接代,不断姓氏根脉,敬请长辈要给儿孙赐福。有地方晚上办的酒席叫定厨酒,到正日早上,才举办“还福酒”。

佳期将至,男女双方都开始忙碌,采购菜蔬、杀猪宰羊,准备筵宴,请好厨师、傧相、轿夫、帐房及其他事务的勤杂人员。农村一般都由族人来帮忙。现在祠堂内常张贴着“执事单”,上面标明帐房、总管、杂务、厨房帮工、烧火、洗菜、行堂、礼宾等名单,到时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一丝不乱。婚礼的习俗、礼节也因在这种环境熏陶下而世代相传。

婚礼正日五更时分,女方举行“开面”仪式,请儿女双全的妇女以两条线互相绞合,为待嫁女子拔除脸面上的汗毛。凌晨,男方派来花轿、吹鼓手、弟兄(一种民间组织,一般为年龄相近的八个男性青年自愿组成,有婚丧喜嫁时互相帮忙)及亲友多人,组成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其人数按照女方提供的嫁资数量而定的。

女方亲邻顽童,此时要故意关闭大门,挡住迎亲队伍,待男方塞进“开门包”(用红纸包些小钱,包数要多)三次请求后,才肯打开,这是古代抢婚的遗风,新娘只有经过男方的一番努力、智力,才能迎娶,在今后的生活里会加以珍惜。(这里顺便提一下,现在拦门仪式竟在男方也有发现,这是不懂礼数的表现,如果男方关紧大门,把新娘拒之门外,在古代,这是对新娘的侮辱才这样做的,表示男方不欢迎女方进门。如果新娘转身就走,因为证明她绝不是偓上门的,否则会被人家耻笑的,这样不是尴尬吗?)迎亲队伍进入厅堂,享用瓜果、烟茶、点心,同时女方把甜糯米圆一碗碗地分给四邻八舍,大张声势,以表明自己的女儿今日出嫁,也象征着新婚的团圆甜蜜与大家分享。

女方中午喜酒正餐,称之“大业酒”,宴毕,开始发嫁资,首先让“马桶小叔”(新郎之弟或弟兄中最小的一个),用两只土制的夏布布袋(意为代代相传)挑走草席、马桶(意为婚后,新娘肚里的小孩“马上能动”)马桶里还放生蛋和熟蛋,这些蛋也表示新娘会生“子”(因为鸡蛋农村也叫“鸡子”),这些蛋归“马桶小兄”所有,还要将生蛋向新娘换取熟蛋,以示讨彩。如逢黄道吉日,难免有好几家嫁娶,马桶小兄则天一亮就到新娘家挑马桶担,以争头彩。现在有的地方竟在当日的子时,马桶小兄到女方后,吃完点心,先把马桶挑到男方家里。

女方嫁资都一杠杠分配好,贴上大红双喜贴,鸣炮奏乐,浩浩荡荡抬往男方家。有的女方家故意在衣橱里放些重的甘蔗、蕃薯之类的,一让扛嫁资的人认为女方发出的嫁资够份量,二也可以高大的衣橱抬得稳当,因而用这些东西压底,有的甚至用石头代替。

新娘坐在量器木斗上涂脂抹粉,穿上凤冠霞帔,化装成古代的正宫娘娘一样,待吉时起身。由她亲兄弟(或族内兄弟)把她从房内背到道地(天井),放在麦笠(一种农家筛分麦粒的竹制品)上换鞋。新娘穿上绣花鞋后,再由兄弟背到花轿上,这样娘家风水不会被带走了。其他兄弟关好轿门,立在轿侧,送姐妹出嫁。鼓乐齐鸣,新娘号啕大哭,以感谢爹娘的养育之恩,俗信以为哭得狠,发得快。起轿,轿边跟着未婚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四至八人不等,讲排场的人数有几十个,俗称“伴姑妹”(女傧相),花轿分四人或八人抬的。有的打黄罗伞的仪仗队,用半副銮驾开道,好似娘娘出巡。这也是浙东特有的风俗。相传为宋康王南逃时,被元兵追捕,幸浙东一个姑娘机智相救脱险,特敕封浙东姑娘享此特权。

花轿一般在午后起身,但要保证晚宴前赶到男方家。送亲的队伍,一路上吹吹打打,吸引不少人夹道看热闹。如迎亲队伍迎面碰上抬棺材,视为“财气”的吉兆。如两支迎亲队伍相遇,则各走左首,互不侵犯,如同向而行,会出现抬轿飞奔,争抢大手位(左首)的场面,但毕竟双方都是喜日,不会大打出手的。

在花轿到达之前,扛嫁资的已到男方家,把嫁资全部抬入房内,把新房布置一新,为新人铺床,必须由亲友中子孙满堂,健康长寿的老妇人来完成,多数是姨母或姑母。这时全村人会拥来看热闹。顽童们在人群穿来穿去,大人们评头品足,这是主人最兴奋的一刻。

花轿抵达后,大开正门,鞭炮声声。喜迎新人。由男方两位少女牵接轿,扶出新娘,新娘会向花轿上方撒三把盐米,以解煞神。大门门口放一火炉,新娘要跨过火炉,表示去掉晦气。然后用新草席或红毡毯放在轿门前,然后把她引入新房。(有的用麻袋,三只麻袋轮流,将新娘导入新房,喻代代相传)这时男方亲戚要观察新娘,是左足或右足先迈进新房门槛,预示先生男或生女,一般娘家出门时有叮嘱,新娘多数迈左脚。

新娘一到房内,就有一个妇人前来象征性揩面(洗脸),然后喂饭称“喂新妇饭”,只喂三口,喂的女人边喂边讲:“尊重公,尊重婆,两夫妻日子好好过,发财致富,多子多福”等。这妇人必须是有财有势,家丁兴旺者,这样才会给新娘“借福”。

婚礼仪式如期进行,俗称“拜堂”,隆重的仪式在鞭炮声中开始,由赞仪主持,请父母双全的弟兄点上一对龙凤花烛到新房请出新娘,女傧相(伴姑)因新娘盖着红盖头,在旁指点,新郎也扮成状元郎,戴着状元帽,插着翎(民国时期穿蓝布长衫,戴礼帽),在赞礼高声唱仪下,与新娘双双跪拜天地、祖宗,夫妻对拜,其中祝文格式有此一例:

某年,岁次某,月届某,弟子某偕配某氏为婚,良缘凤缔,佳偶天成,允矣,朱陈缔好,大哉,鸾凤和鸣,选择良辰,交拜花烛,虔备茗香宝烛,天圆枣子,干茶朱果,请酌酒仪,拜媒,天地神祗,日月之光,本境境主某尊神俯垂洞鉴,伏愿百年好合,五世其昌,螽斯衍庆,麟增呈祥,鼓琴鼓瑟,天好和睦,宜室宜家,大小团圆,早生贵子,偕老齐眉,门庭吉庆,家道兴隆,愿言不尽。伏祈神鉴。

婚礼毕,新娘由女傧相导引入洞房,称“送洞房”。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来接待贺客,(有的也有先吃喜酒,后举行拜堂仪式,与旧俗有所不同)。

喜筵要按来宾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由礼宾一一引入座上,首席东一位铁定为舅公,宁海古话说,“娘舅大石头,讲话独句头”,新郎的舅舅,其家庭威望最高,凡家庭或有纠纷乃至分户,最高法定非舅公莫属。其他小舅公也依次排列。除堂前正席外,还有一桌摆在新房中,是招待女傧相的。座位排定开宴前,新郎首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谢意的祝酒辞,筵席开始。宁海原来的规格有“四盆八”或“十二大碗”,十二会签。一直待“行堂”将羊肉上桌时,新郎开始到各桌敬酒。待“抱鳗”上桌时,客人知道是“谢厨菜”,表示菜肴上齐,该及时停筷或停酒吃饭了,婚宴结束后,除闹洞房的,客人一般告辞回家。

闹洞房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新娘由女傧相陪关坐在新房时,男傧相要再请新郎,有的要唱曲,如:

一对花烛请新郎,请进新郎来洞房,

百年好合生贵子,五世其昌状元郎。……

三请新郎不必推,麒麟送子进房来,

早来福禄享富贵,生子生孙考秀才……

最多的有一百零八请。

新郎进房后,一对新人坐在床沿上(男左女右)中间的八仙桌有果品点心,四周围坐男女傧相,开始闹洞房。旧时同样有洞房祝文,然后亲友敬酒,也有劝酒歌,如:

第一杯酒满堂红,荷花开来闹丛丛,

荷花结子千千万,早生贵子文曲星。

……

第十杯酒十完全,早生贵子中状元,

公婆叔伯皆如意,儿孙满堂大团圆。

……

夹杂着劝酒,喝酒,豁红拳,男女傧相,有时还相互打情骂俏,常常有人借酒醉,讲出格话做出格事,怪不得有些地方要立禁约,免除闹房陋俗。待到子时将近,新人喝“合卺酒”,大家共吃“和气食”(糯米馍糍上点红的食品)再放三声鞭炮,男女傧相告辞出房。

待闹房人们走后,即喊事先吩咐好的子侄约四五岁,到马桶里撒一泡尿,俗称“马桶尿”预示新娘会生儿子,讨个好彩。待新房关门后,弟兄仍不安静,待疲劳一天的新人睡熟后,想方设法(甚至白天做好手脚)进入新房,把新人的衣裳鞋袜以及枕头之类的物品偷出来,天亮时,要新娘以红鸡蛋取赎,直到新娘服输才罢休,招惹大家一片欢愉的起哄。

次日入宗祠祭祖,然后举行“吃茶”仪式,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认识男方的长辈,他们已依次坐在堂前,新娘上前捧茶(桂圆、白木耳等糖茶)捧鞋下跪,长辈们回赠红包(里面装有银元、首饰、钱币等)谓之“押袋”。有的年龄小的长辈,会去捉弄新娘,故意爬到道地的柴蓬上,甚至在有水塘前,新娘不得不跪在水中。

中餐,新娘的兄弟(亲或表兄弟)应约而来,男方设席款待,称“请舅”,大舅坐东位,由德高望重的亲友或弟兄作陪,酒席上,讲一些礼节性的贺词,舅爷们称姐妹初次出门,要多多包涵,男方也表示,其女嫁到这儿来,决不会亏待她的。此时也往往是“弟兄”报复女方的时候,因为在女方发嫁资时,女方会捉弄他们,把辣酱裹入或用棕丝穿入汤圆里,或要自己捣米磨粉。

四邻八舍,纷纷前来观看新娘子,小孩们更是活跃,成群结队闯入新房,伸手要糖要蛋,有的去之复来。伴姑也开始代表新娘,以主人身份招待来宾,敬茶递烟。“新娘三日无大小”,这时候往往是农村的小型“狂欢节”,洋溢着善意的笑声。

结婚六礼过后,再进入过渡期。结婚第三天,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称之“回门”,岳家设宴款待女婿,称之“请新姐丈”。从新妇回娘家的“归宁”(“回门”),一直到新妇进入产育期,第二代再举行诞生礼。此后的婚礼便转化为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直到终年。

相关链接:
应可军美食文化专辑
应可军古戏台文化专辑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0)

相关推荐

  • 中式婚礼也可以很神圣!

    原创昆仑千秋雪 龙虎山道教 昨天 众所周知,正一弟子并不禁止婚嫁,因而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传统婚礼的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本是一件神圣的事情,<礼记·昏义>曰:"昏礼者,将合 ...

  • 探索古代婚姻习俗,三书六聘、三媒六礼、四聘五金指的是什么?

    旷览古今 非敢谓警世醒俗,亦聊供阅者之寂寥云尔! 52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来自搜狐娱乐,如有疑问请联系删除 三书六聘,三媒六礼.结婚娶亲,女儿出嫁,是人生大事,是喜事,应该大操大办 ...

  • 三书六礼:古代婚礼中的“三书六礼”,到底是指哪三书,哪六礼?

    引言 结婚是我们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从古至今,每一个人都对其极为重视.关于结婚,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中国作为5000年的礼仪之邦,对结婚一事自然也有着独特风采,其中关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应可军 | 宁海棋文化

    宁海棋文化 文/应可军 可能你也经历过,童年,隨意在石板地用瓦爿块或粉笔画一个空心十字架,或在树下泥地用树枝划一个空心十字架,双方各拣选果核或小石子,就可布阵作战,金木水火土.棋逢对手,就可博弈各一个 ...

  • 应可军 | 宁海青云观(外二篇)

    宁海青云观 ----文/应可军----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 ...

  • 应可军 | 宁海育婴堂

    宁海育婴堂 文/应可军 育婴堂,宁海人俗称养育堂.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育婴堂收养并救活了许多弃婴,其设立实为一桩善举.中国早有这方面的善举传统,如贫儿院.育婴堂等等,佛教中也 ...

  • 应可军 | 宁海古松漫谈

    宁海古松漫谈 文/应可军 陈毅总司令早就在诗中写出了松树的性格,他的名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可以表现出松树那一种坚强的.勇敢的性格.所以,我便喜欢上了松树.这种情结来自于小 ...

  • 应可军 | 宁海棉麻史话

    宁海棉麻史话 文/应可军 我国最早出现的是麻.葛纺织,我国是麻的故乡,在元明两朝棉花栽培普遍推广以前,麻织品是平民百姓最主要的衣着材料.而棉纺织和棉花的人工栽培,首先是在我国华南.西南和西北边疆少数民 ...

  • 应可军 |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文/应可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就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罗马的大奴隶主们把我国运去的丝绸视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