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金发经方妙用发微

窦金发,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主任中医师,安徽省跨世纪人才导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 2003 -2006 年度) ,安徽省第二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导师( 2008 - 2011 年度)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5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急、慢、疑难病症的治疗。本文从临床角度,分析探讨经方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体现经方妙用无穷。同时指出,研究经方应从中医的整体观、综合性、系统性、辩证观去研究先贤的经方论治,以体现其治病、治人、“阴阳平衡”、“

整体调节”的特色。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 “今天的中医,不只是在中国社会,在西方也有重要地位了。中医对人的身体的了解,总结出了‘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思想方法”。[1]这是指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总结出的“八纲辨证”,而其《太阳篇》指出: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指的是感受外邪,以人的不同体质

反应为判断依据。发热恶寒是机体强的反应,无热恶寒是机体弱的反应。辨病必须辨人。清·徐灵胎“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

反而有大害者何也? 则以病同而人异也。”辨病常为现代医学所重,辨人与辨证常为传统医学所重。然而,辨证论治是有机的,经方的理法方药与此是相适应的

。中医的宏观辨证,从整体调节,其组方必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与机体相适应,抓住辨证则“药随病变,病随药愈”。因此,后世莫不以经方为典范。兹举余侍诊时窦师应用经方的临床治验介绍于次。

葛根汤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少见,每见于学龄前儿童,故多就诊于小儿科或神经内科。来看中医的每于反复不见效者。该病为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病,有人认为系“轻度脑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以难以自控的动作过多为特点。如挤眉弄眼,龇牙咧嘴,念念有词,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甚则项背强直,角弓反张等。该病预后较好,一般认为至青春期会逐渐好转而愈。但如不尽快控制症状,会影响患儿学习,又因害怕同学的注意和歧视,会使自尊心受伤害,家长也因此而忧心。治疗上,多认为是阴阳失调,与心、肝、脾、肾不足有关。强调和阴阳,滋肝肾,补心脾。介绍窦师用葛根汤加味治疗此病 2 例。

案 1 某女,13 岁,1996 年 4 月初诊。其父代诉: 患儿反复“抽筋”半年多,初起时较轻微,常不被察觉,逐渐加重,重时能头向一侧歪斜,口中念念有词,夜间睡觉也不安宁。不烧不冷,二便正常。曾就诊于小儿科,有疑为癫痫小发作者,或癔病、缺钙者。但相关检查如常。诊时该患儿目睛清亮,即使在肢体舞动时,神志也清楚,当排除癫痫,癔病也不支持,当属小儿抽动综合征。中医谓之痉病,立选葛根汤加味: 葛根 30g,麻黄 12g,桂枝 15g,赤芍 15g,甘草 10g,柴胡 15g,川芎 30g,木瓜 30g,天麻 15g,大枣 12 枚,7 帖,1 日 1 剂,浓煎分服。周余复诊,患儿安稳多了。能从容面对查舌按脉。其父告曰: 服药

2 帖后,抽动即减缓。7 帖后症状好多了,只是精神不振,饮食欠佳。前方加生山楂、当归、熟地各 15g 助消化,濡筋脉。再予 7 帖,服如前,累计 3 周余,小儿康复如常,随访 3 年再也未发。

案 2 某女,16 岁,2005 年 9 月经治。其母代诉: 患儿不自主摆头,常挤眉弄眼,甩动手脚近 3 年,逐渐加重。睡觉不安,易惊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家长甚为忧心。曾于当地及外地就诊,也未查出什么毛病。

只是在上海某大医院诊断为小儿抽动综合征,屡服中西药亦未取效。诊时言语正常,只是有怯怕感,问所苦,答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稍紧。辨为痉证,乃气津不利,血脉不和,方若前例,更加远志 15g,7 帖水煎服如前,1 周后复诊,其母诉,肢体抽动幅度大减,睡眠亦安稳,情绪也改善,守方出入月余,告痊愈。

按 葛根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 31 条,曰: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乃邪客太阳经俞的证治。“项背强”谓项背强直不舒柔,“几几”是形容经脉拘急之状[2]。葛根汤为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柯韵伯说“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发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佐以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方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3]加柴胡者,因该病抽动多偏于一侧,与少阳经脉有关。柴胡为少阳经药,能引诸药敷达病所,推陈致新。川芎亦为少阳引经之品,善于活血行气,有血中之气药之谓,能助柴胡舒肝胆之用,而调理众脉。木瓜长于舒筋活络,善疗转筋不止。《本经疏证》说: “木瓜所以收合血液之余,宣布筋骸之养也。”天麻是息风镇痉之佳品,远志祛痰利窍,安神益智。《本经》谓“补不足,祛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诸药相辅相成,共济调和阴阳气血之功。

会厌逐瘀汤治验

1 喉 痹

案 3 某男,62 岁。患者发音嘶哑,咽喉部窒塞不舒感 1 年余,初病时有过喉咙痛及发冷发热病史。服过六丸,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亦点滴过消炎药,效果均不佳。多次就诊于耳鼻喉科,诊断为慢性咽炎,打针、吃药不效。口中干涩,饮食少味,身形消瘦,心绪不宁,舌暗红带青气,苔粗白不润,脉沉,辨证为“

喉痹”,乃寒邪犯表,营卫失和,邪郁不达,壅结于咽,更于清凉过度,痰涎凝结不解,气滞血瘀。宜疏气消痰,和络逐瘀。选用会厌逐瘀汤加减: 桃仁 12g,红花 10g,甘草 5g,桔梗 12g,生地 15g,当归 15g,玄参 15g,柴胡 12g,枳壳 12g,赤芍 15g,法夏15g,蝉蜕 15g,僵蚕 15g,加强化痰利咽散结,1 日

1 剂,水煎分 3 次服。周余复诊,云药后病去其半,守方出入 1 个月而诸种不适尽去。

2 舌 麻

舌麻是指舌上麻辣或麻木感。古人也称为“舌痹”。常伴有边尖刺痛,运舌不灵,影响饮食,语言。此证多因心脾积热不解,痰凝瘀阻于舌所致。常有“内风”

之虞,不可小视。

案 4 某女,78 岁,2001 年4 月初诊。苦于舌麻而痛1 年多,妨碍进食,懒于言语,心烦意乱,曾服多种维生素及消炎药不效,也行诸多检查,未发现异常。诊见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先予清胃、泻黄不应,再予导赤,升阳散火亦不见其功,改用会厌逐瘀汤加天麻、粉葛、丹皮参。一服后患者感觉“对路”,连服 1 个月症消。

3 目 痛

案 5 某女,45 岁,教师。诉双眼珠胀痛、刺痛近半载,两眼干涩,畏光,心烦,夜寐不安。多次就诊于眼科,测眼压、量视力无殊。告知没问题,注意不要过度用眼,慢慢就会好的。但症情一直不见改善。诊见: 目眶黧黑,舌质淡红带青气,苔粗白,脉沉。处会厌逐瘀汤加天麻、蝉蜕、僵蚕、丹皮参、决明子、

青葙子,在活血化瘀基础上突出清肝明目,祛风解痉,药后症状很快改善,2 月后诸症尽释。再予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善后,至今如常人。

按 会厌逐瘀汤是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五大逐瘀汤之一。由桃仁、红花、

甘草、桔梗、生地、当归、玄参、柴胡、枳壳、赤芍组成。旨在破气、散结、活血、化瘀。作者推崇“此方治痘五六天后,饮水及呛。”并有方歌“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④指出“饮水及呛”乃瘀血凝阻会厌所致。极主逐瘀活血复原。今“痘”虽不见,但类似症候常有。窦师祖此方择机活用,常收意外之喜。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精神分裂症

案 6 某女,27 岁,2010 年 4 月初诊。据家长诉 10年前患精神分裂症在某精神病院多次住院治疗,狂躁现象已获平伏。一直在服相关药物巩固控制中,但仍常有间发。现下目光呆滞,少言寡语,不欲与人交往,感情十分脆弱,经来如崩,历 10 日方净,舌暗红,苔白,脉数。辨证为癫证,积病积郁,枢机不利,痰气上逆,神志被蒙。举本方去铅丹,加阿胶、麦冬、远志,1 周后家长代复诊云:药真神了,患者几乎是变了一个人,神态灵敏多了。效不更方,至三诊时患者精神、饮食几近常人,适值月经来潮,经量较前明显减少,5 天即净。守方制小其剂。嘱调畅情志,坚持服药,冀图转机。

案 7 某女,18 岁,2001 年初诊。原住某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狂躁型) ,曾服药历月不见效,家人请中医诊治。诊见目瞪不瞬,白睛红赤,答非所问,旁若无人,舌深红,苔粗起刺,脉数。证属“狂证”。乃痰热内蕴,肝胆不宁,心窍被蒙,神明逆乱,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枢机,泄内热,重镇安神。

处方: 柴胡 15g,法夏 15g,铅丹 10g,生龙牡各 30g,北沙参 15g,茯神 15g,黄芩 15g,生大黄( 后下) 6g,芒硝 6g( 分冲) 3 剂,嘱小心看护,如法水煎饲服,3 日后复诊,药后大便畅行 4 ~ 5 次,且反复吐出痰涎不少。守法再进,周余后三诊,家人喜形于色,云开始服药是乃强制,后来很是服帖,情绪稳定,亦能安卧。原方去铅丹、生军、芒硝,加麦冬、蒌子皮各 15g,清心涤烦热,不一月而言语正常,改养心汤善后,调养半年痊愈,继而完成学业,迄今安好。原方去桂枣之温补,乃因其内热重,改人参为北沙参取其清润滋养更擅长,加芒硝之咸寒软坚,助大黄泄热开闭。铅丹早除却,恐长时中毒。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据方药组成可知,“下之”之后可能省略了“柴胡证仍在”

,兼有阳明实热见证,是为少阳阳明并病,故取小柴胡之半以转少阳之枢机,大黄之勇以开阳明之阖; 惊者须重以镇怯,特取龙牡铅丹为之。柯韻伯说:“铅禀乾金之体,受癸水之气,能清上焦无形之烦满,中焦有形之热结,练而成丹,不特入心安神,且以入肝而滋血矣。龙为东方之神,而骨具西金之体,重能镇惊,亦以金令行于左而平木也。蛎为化生之体,其体坚不可破,其性守而不移,不特静可以镇惊,而寒可以除烦热,且咸以润下,佐茯苓以行水,又能软坚,佐大黄以清胃也。”铅丹不可多用,久用,恐其毒损。临症体验,选用本方以“胸满烦惊”

,“谵语”等精神症状为主,不必泥于条文中的可曾“伤寒”和“下之”与否。柴胡汤主治对象原本就是“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旨在和解枢机,领神外出,有其他兼证者酌情增损。

结 语

上述经方是古代医家千锤百炼之经验积累,而成为颠扑不破的经典方剂。

仲景勤求博采成为经方家,后世公论《伤寒论》113 方,《金匮要略》202 方为经方典范。本文就窦师灵活变通应用经方,乃“管窥”经方之妙,以体现其神龙变化,妙用无穷。正如仲景自序“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学者极宜深研,深造自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