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中药方--白癜风要“黑白同治”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加剧,人们工作中竞争压力增大,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激增等多种因素影响,促使白癜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白癜风发病率约在1%~2%,患者群体近千万,亟待全社会重视和关注。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中医对白癜风的认识及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近几十年来,现代中医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对白癜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也总结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方法。

脏腑经络疏调五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吴中朝提出白癜风脏腑经络疏调五论,概述如下。

一为调肺气,疏通肺经。以肺主皮毛,卫气布散于毛窍,肺主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肺为贮痰之器为理论依据,认为发于上肢、上半身,初治在肺;伴咽喉病久发,长治在肺;伴慢支、咳喘病,必治在肺;发于上肢内侧前缘,需治肺经;伴发慢性肠病,肺经为主。药用银翘散、桑菊饮、泻白散、二陈汤等。

二为清调心气,疏泄心经。以心主藏神,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汗为心液为理论依据,认为病发于面部,应清调心气;病发于胸乳,应清心调神;病发于上肢内侧中间及后缘,应疏调心经、心包经;病伴口舌生疮,应疏调心经;病伴多汗者,应清泄心火;病部划而色白,应清心养血。药用泻心汤、三黄汤等。

三为清肝调气,疏泄肝经。以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为理论依据,认为病于目周,宜清调肝气;病于侧胸,宜疏调肝经;病因于或重于肝郁,宜疏肝调气;病伴筋爪症状,宜清养肝血;病布下肢内侧中间,宜疏调肝气。药物可用加味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当归养血汤等。

四为健运调脾,化湿疏经。以脾主运化,主升清,主四肢为理论依据。认为病发于四肢、下肢侧前缘、唇周,伴慢性泻痢,以及病发于痰湿体质等,可从脾论治。药用归脾汤、参苓白术汤等。

五为调益肾气,疏调肾经。以肾主生长;肾主水液;肾主于黑;肾主温煦;肾其华在发为理论依据,认为病发于中老年,肤发皆白,或发于久病之后,或发于全身伴水肿,或发于幼稚童年者,可从肾论治。药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借鉴西医发病机理治疗白癜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华华教授认为,白癜风的中医治疗思路一方面要重视中医经典对白癜风的认识,同时也一定要重视西医对发病环节的认识,这对中医药治疗白癜风会有很好的启示。

重视中医经典的认识

华华指出,传统中医自清代以来对白癜风有二大治则,一是祛风,二是活血,认为白癜风的病因病机为“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但什么时候要用祛风的药,是临床中遇到的难题。他认为,有些病人发病前有皮肤局部瘙痒症状和游走倾向的,比较符合中医的风象,适合用疏风的药,常规用药有黄芪和白及。活血化瘀法由王清任首先提出,认为“白癜风血瘀于皮里”,主张用通窍活血汤化裁治疗。华华认为,在临床用过通窍活血汤治疗,不论对白癜风进行期还是稳定期都是有效的。

华华对近代提出的白癜风治疗方法的使用经验进行了梳理:滋补肝肾法,小儿、老年发病,都应从肾虚的角度去考虑。疏肝理气法,比较常用,起病或皮损的发展与精神创伤、过度劳累、焦虑过度有关者,使用这种方法有时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用四逆散治疗。健脾益气养血法,主要用于脾胃虚弱的病人,有偏食、胃肠道问题及有明显劳累后加重等病史的。温阳法,从白斑的辨证来看,白斑属阴不属阳,使用广安门医院院内制剂紫光丸(老中医经验方)疗效很好,主要成分是小茴香和荜茇。

重视西医对发病环节的认识

华华认为,除上述中医治疗思路,更重要的是如何借鉴西医的发病机理治疗白癜风。他提出,西医认为白癜风发病与色素细胞、络氨酸、络氨酸酶、多巴、铜、紫外线很相关,可能会造成细胞的破坏或者酶的生成不足、破坏过度,中医的治疗原则应是,生成不足要去补,破坏过度要去清、去泻,即正虚要补,邪实要泻,并提出了五个治疗思路。

从补充微量元素入手一是“缺什么补什么”,二是调理脾胃,如有脾胃问题、偏食问题、饮食劳倦,都需要从脾胃入手。三是用药加入香薷(矿物学上为指示性植物, 香薷多的地方有铜矿),所含铜离子较多,易吸收。

从拮抗光毒性入手白癜风75%春夏发病,70%发生于暴露部位,少部分人强烈暴晒后发病,西医认为与光毒反应与光变态反应有关,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超过自身清除能力时,可以损伤脂质、蛋白质、DNA、甚至引起细胞凋亡——黑素细胞损伤。中医治疗可采用拮抗光毒性的青蒿,清除自由基的生首乌、巴戟天、丹参,还可选择加快排泄的中药,从汗、从尿、从大便而排,如用赤小豆、绿豆利尿,大黄利大便。

从避免情志过激入手2/3白癜风患者有精神创伤、过度劳累、焦虑过度史。西医认为,精神因素和黑色素与白癜风发病有密切关系。皮损及其邻近正常皮肤神经处神经肽增多,提示某些神经介质损伤黑素细胞或抑制黑素细胞形成。从中医来说,即七情致病。目前,过多注重从肝论治,其实,更应从心论治。“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七情伤五脏,还可以引起气机紊乱;另外,五志过激皆可化火,所以,不应只从肝论治。

从西药疗效入手可从西医常规外用药治病的原理中(如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维生素D3衍生物——受体增加络氨酸酶活性)得到启示。如使用激素没有效的,说明未必是免疫异常引发,而可能是功能低下,生成不足,可据此调整中医的治疗思路。

中为西用的思路选择对应西医发病机理的中药,如激活络氨酸酶活性,选用北沙参、川芎、无花果、补骨脂;增强光感性,选择白芷、虎杖、独活、姜黄、防风、补骨脂;含微量元素的药物,选用自然铜、珍珠母、桑叶、槐花;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等。

“黑白同治”治癜理论重视实效

会上引人注目的是已被列入国家火炬高科技计划和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并获得国家和省级科学基金扶持的科研成果“黑白同治”治疗白癜风技术。该项目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认为白癜风不仅是皮肤局部的色素脱失,其余所谓的“正常皮肤”也是不正常的,创造性地提出了源于肺肾同病、肺肾同治的“黑白同病、黑白同治”新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创新提出了白癜风的治疗原则,即以肺失宣发、肺肾不足为基本病机,以疏风宣肺、补益肝肾为基本治疗原则,结合虚、瘀、风、湿等症状,进行辨证论治;研制出治疗多种类型白癜风的“黑素再生”系列中药,并采用现代实验研究进行药效学研究,证明了其调节机体免疫、改善微循环、促进黑素合成等功效;临床研究证实了成果见效快、疗程短、简单、方便、治愈率高的优势。

(0)

相关推荐

  • 时振声治肾学术经验

    时振声敏授,江苏镇江人.幼承庭训,复学西医,融贯中西致力于肾病临床研究近40年,卓有成效,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在时老之侧,受益匪浅.现将时老治肾经验整理如下,以问道 1.重视继承,循古创新 时老潜心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9.24

    一. 现在的中医人往往重视西医的检测和诊断方法,忽视中医的辨证思维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常走所谓的"捷径"(即西医诊断,中医处方用药),这样一来真正的中医会越来越少,中医的阵地就会越来 ...

  • 『癣』中药方--白癜风治疗方剂

    中医称白癜风为白驳风,是皮肤病中最顽固最难治的一种,治疗白癜风的方法很多,一些白癜风偏方对于该病有非常显著的疗效,以下推荐数则: 中医验方: 1.牡丹皮.郁金.红花.白蒺藜.紫草各10克,黑豆.制首乌 ...

  • 『白癜风』中药方--白癜风_中药方集

    白癜风又称白驳风.白癜.斑白,是种后天性的局限性皮肤色素脱失症.常闪皮肤色素消失而发生大小不等的㈠色斑片,好发于颜面和四肢,常无自觉症状.白斑部皮肤正常,只有对称性的大小不等的色素脱失症状.病因不明, ...

  • 『白癜风』中药方--白癜风 中医治调和气血滋益肝肾

    白癜风:李某某,女,38岁,2005年11月4日初诊.额部发白斑4年余,并渐行扩散.患者诉四年前发现额面小片白色斑点,继则成片扩展,并渐渐泛发及胸背等处,尚无明显痛恙,注射过补骨脂素3个月.检查:头. ...

  • 『白癜风』中药方--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局限性或泛发性色素脱色斑.在老百姓的认识中,白癜风通常是因过度暴晒导致皮肤和毛囊的黑色素脱失.而现代医学认为,白癜风是由包括自身免疫.黑色素细胞自身破坏 ...

  • 『白癜风』中药方--白癜风患者忌服维C

    引起白癜风的原因很多,有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等,必须请医生治疗.有一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此病最忌维生素C.维生素C在黑色素代谢过程中,能使黑色素的生成中断,这会加快"白斑"的外延 ...

  • 『白癜风』中药方--白癜风独家秘方

    中医医学称之为"白癜风"或"白驳风".白癜风是后天性因皮肤色素脱失而发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使得局部皮肤呈白斑样.医学上通常把这种病变叫色素脱失. 方剂1 桔梗. ...

  • 『白癜风』中药方--白癜风 分为三种证型予以治疗

    白癜风,中医称为"白驳风",与遗传.自身免疫.神经化学因子.黑色素细胞缺乏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感风邪.肝气郁结.肝肾不足,使气血不和.肌肤失养所致.本病多见于青年,皮损为 ...

  • 『白癜风』中药方--白癜风中药方

    中医处方(一) [ 辨 证 ] 风邪侵犯皮肤,袭入毛孔,致使气血瘀滞,毛窍闭塞,血不荣肤. [ 治 法 ] 祛风活血,除湿清热,补益肝肾. [ 方 名 ] 如意黑白散. [ 组 成 ] 旱莲草90克, ...

  • 『白癜风』中药方--白癜风病人慎服维生素C

    白癜风是一种局限性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开始时出现色素减退的斑片 ,以后色素逐渐消失而成为白色斑片 ,并扩展成各种形状 ,斑内的毛发亦可变白.本病是因为皮肤黑色素细胞内的一种酶活性降低或消失所致.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