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置业,工作生活:人生是包裹计划;Package Deal 不能单点
最近回国度假,和父母住在一起,每天吃喝闲聊,日子惬意的很。
国内生活的方便程度,远非久居海外的人可以想象。这种随时随地的便利,每次回来,都会比以前有更深刻的体会。
“食肆林立”用来形容小区里方便的外食,最合适不过。早点,午餐,晚宴,丰俭由人,万千口味的餐厅供人选择,名副其实的举步就到。价格更便宜到真想回到加拿大后再不外食。
有些上次回来吃过的饭店,再次回来仍然惦记着味道,却发现被其它餐馆代替,父母见怪不怪,我却能感受到其中不为外人道的惊心动魄,任何生意都暗中有乾坤,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做。
说到吃饭,就必须要感慨下出行。除了站点周到的公交车,街上也满是挂着“空车”标示的出租车,我甚至担忧,开出租车的人们是否赚钱。坐了几次,和司机师傅们聊,才知道我多虑了。月入不但超过本市平均收入,工作时间也灵活;喜欢聊天和自由的师傅们,更很享受这份工作。副作用当然有,腰疼,眼涩,精神上不易察觉的紧张,体验过国内交通混乱程度的人,懂得我在说什么。然而,哪个工作是十全十美的呢?总之,出行真的是方便啊。
国内的通讯进步更快。前两次回来,Gmail完全不能用,机场等公共场所的 Wi-Fi 连接手续繁杂,且时断时连。现在已经不是问题。
虽然须臾不能离开的Gmail仍然无法畅通无阻的链接,但只要用我自己的漫游流量,就可神奇的收发邮件;小区里的苍蝇小馆都无限供应Wi-Fi。复印,打字,扫描等办公中心,随时随地可以找到,让我工作可以和国外同步,非常欣慰。
说起国内的好,恐怕几千字也说不完,然而,我会因为这些好回来么?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国外生活二十多年,观念和习惯早已经无法长期的融入到国内的日常。国外的好,也是几千字写不完啊。
回国主要看父母,然而和同学的聚会是不可缺少且很期盼的一个内容。这几年,逐渐和中学时的少数好同学取得联系。赤子之情难得,不忘初心嘛。大学时的同学们反而生疏了。
我们这个年纪,在国内远未到退休年龄,但重新创业或升职也未必容易。当然,多数同学都是事业有定位,很享受自己奋斗得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同学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所以说到最多的是自然老人的健康,养老,以及孩子的工作和婚姻。
国内的养老院近年来比较流行,父母的老伙伴们,也有几个孩子在外地,外国,或者在身边但却没有经济能力,孝顺之心的,都进了养老院。父母和我说起哪个我认识的叔叔阿姨进了养老院,口气中充满了恻然和同情,以及为自己不会住在里边的欣慰。
国内进入养老院的多数老人们,心境是凄凉的。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使得去养老院成了一个无奈且没有脸面的选择。即使我可能最终会选择一个好的养老院住进去并且不以为意,但却从来不能将养老院和自己的父母联系在一起。
说到孩子们的教育和就业,我这代人,都很看得开。孩子想要远走高飞,同学们的态度是,有那个能耐尽管去。然而说到孩子们的婚姻,则各有各的愁点。至于儿女们的房子,有点儿无可奈何,不伸手相助,下一代人的买房计划真就是梦想。
二胎政策的出台,从侧面反映出,养娃不易,是公认的事实。过去那种兄弟姐妹众多,大的带小的,小的穿大的剩下的求温饱时代,一去不复返。重中之重的智力投资是最大笔开销,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高学历,好教育,想要生存都难,更不要说买房置业成家,拿什么来养活下一代呢。
近年来,海龟们在国内并不像以往那么备受瞩目,而出国在外拿到绿卡的华人们,未必得到国内人更多的羡慕。中国的强大,信息的全面开放,让人们对于国内外的就业和生活,有了更多选项。动辄中外比较的做法早已过时。
同学们对于没有移民基本没遗憾,对儿女未来的居住选择也很开明,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谢谢您看到这儿,今天的文章很多感慨,似乎和房产无关。而其实呢,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道理都是相通的。
我就想到,人这一生,经常活在矛盾中。都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生活的选择,和买房一样,要有取舍。
经常遇到买家客户,看房时言辞凿凿的表示,不喜欢买在华人聚集区,都出国了,当然希望和当地人融为一体,所以最好是西人多点儿的清净地儿。
其实呢,西人多的地方江湖并不浅。但凡真正接触过西人,或看过美国生活剧的人,都能粗略的知道,西人的办公室文化,不比我们华人企业里的勾心斗角差,路子不同,级别一致;看似自扫门前雪但其实很爱打听人家私事并彼此八卦的的邻居们,也并不那么好相处。文化差异让我们无法摸清和西人相处时的潜规则,很难做到融洽自如;与人俱来的潜在歧视,使得我们这种想亲近西人的想法最终变得一厢情愿。
在地产上,我们华人圈子里有调侃:印度人追着华人住,华人追着白人住,白人躲着所有人住。最终,还是我们华人可以聚集在一起,畅所欲言。这一点,从我们华人经纪服务的多数客户群都是华人,我们平时家居装修,安装空调,屋顶,等等都是华人公司和师傅这个事实,就可看出,毕竟文化相通,是最基本的信任基础。至于质量和售后服务的不稳定,当然是包裹计划的一部分嘛。
也有客户希望孩子尽量接受并且融合在西方社会的氛围里,所以学区房成了热点。其实呢,这种想法,有点儿杞人忧天。国外长大的孩子们,无论小学中学和什么人扎堆,18岁还能把中国话说整齐,家长们都要感恩啊。
西人多的地区,公立学校排名差强人意。西人的孩子们多数是公立学校随性放养,少数是私立学校定制培养。我们华人和移民重视教育,对于排名非常靠前的学校,比如Bayview高中,心向往之,好笑的是,又对学校里80%的移民学生占有率不开心,又是矛盾。
欣赏西人的边界感,但却因其无法亲近而感到孤单;骨子里想和华人亲近但却担心隐私的被侵犯;想要孩子在优秀学校接受良好教育,却又无法忍受太多的同胞孩子;在都是白人孩子的学校就读,又担心成绩。所有这些,都是什么都想得到的异想天开。
这个世界上,想要十全十美,没可能的。生活工作,安家置业,一切都是套餐式的包裹计划,无法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