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再升科技暴跌的看法,也谈谈维艾普
这两天非常多的人来问我再升怎么回事,这里统一写一篇文章来说说我的看法。
几则未经证实的网上帖子,两个记者的调查文章,引起了再升的暴跌,技术面破位,盘中几乎跌停,成交量放大,尾盘明显是有人跑路,杀出了恐慌盘。
势必再来说说这家公司了,相信各位比较恐慌。
先给各位声明,我仍然持有,没有卖,现在50%的仓位,浮亏20%多,损失比较大。
一是先说我是怎么瞄上的再升科技这家公司。
我根据我自己界定的几个能力圈,本地的企业,本职工作的行业和消费股等,先认真梳理了重庆40多家上市公司,最终选出来了涪陵榨菜,再升科技,小康股份和智飞生物四个自己认为还比较靠谱的公司。其中智飞生物因为太专业自己感觉看不懂放弃,结果错过了一个大牛股,小康觉得还有不确定性,只买了观察仓,榨菜和再升则是较重的仓位介入。今年以来,逐步采取了相对集中的策略,仓位不断的向榨菜和再升聚集。
我自己比较喜欢做中小市值的公司,这类公司有两个特点,一是不确定性比较大,一般来说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公司管理机制,实际控制人的思想基本左右的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一个抉择就极大可能决定公司的命运,二是弹性很大,如果做对则收益丰厚,如果做错则风险较大。我以前曾写过文章,收益是对风险的补偿,追求高收益必然承担高风险。
因此,我看中小市值成长型企业基本就两个重要标准,一是这个企业的行业要好,至少近几年内要有发展前途,二是实际控制人有能力有理想想干事的人,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后,只要实际控制人不犯傻,自己不在估值很高的情况买,大概率是可以赚钱的。在我选的四个公司中,蒋仁生、周斌权、张兴海和郭茂都是这样的人。
很不幸,选的这四家公司,基本面大概率是判断对了,然而很多因素却造成了再升被套却没赚到钱。
我经过长时间观察郭老板,有理想有志向,期望通过公司上市这个契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太想让企业跨越式增长了。再加上企业上市获得了大笔资金,发展前途看好,所以我买了再升的股票。上市几年,磕磕碰碰,企业还是实现了较好的增长。
但也很明显,企业的发展维系在老板的一系列抉择中,在企业中小时期,企业老板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老板的抉择是不能说不的。因此这就是这个阶段企业最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这个时期企业是没有试错空间的。
而这次,不幸碰到了维艾普这个事。所以我从我这个角度来说说维艾普这个事。
首先这个事情尚没有影响到上市公司再升科技主体,截止目前为止影响的都是郭茂自然人。并且郭茂也不会有大影响。
我们最怕的是什么?大股东爆仓,资金链断裂破产,而我经过查询,郭茂的股票质押率很低,因此不会爆仓。从法律主体来说,再升科技和郭茂是两个独立主体,双方是相互隔离的,所以这个风险是可以避免的,截止目前再升科技所涉及到的是签订了一个框架性的投资协议,这不是最终的投资协议,其次维艾普欠了再升5900万元,这个坑由大股东郭茂自己填了。
其次我经过一番研究,认为维艾普是一个很垃圾的公司,一直以来都在拉人入坑。
我通过查询维艾普的公开资料,发现以下情况:
2013年12月27日, 朱美娟、李文龙增资2000万,周介明承诺2014年、2015年利润2200万元、2800万元,如2014年达不到2000 万元,以现金方式给予乙方补偿,具体计算方法为:乙方应获得现金补偿金额=实际投资金额 X(2000万元-2014 年经审计净利润)/2000 万元。2015 年经审计后净利润不低于 2800 万元,如未达到或在 2016 年 12 月 31 日前未成功上市,维艾普须对其股权进行回购。
而2014年维艾普的利润为-3,043,183.93。按照计算方式补偿金额=2000万元*(2000万-(-304.32万))/2000万=2304万。即2014年维艾普需要补偿上述两位投资人2304万元。
而2015年净利润577.02万元,也没有达到2800万元,2016年更没有实现上市,因此这笔2000万元的投资实质上最后变成了债。最后约定回购价格是多少不知,但不会低。
2014年1 月 26 日,周介明、王月芬、太仓创发作为“原股东”与作为“投资方”的无锡金茂、苏州香塘共同签订了《关于苏州维艾普新材料有限公司之投资协议之补充协议》,投资方根据投资协议投资的2000万元(注:无锡金茂、苏州香塘各 1000万元)于补充协议签字之日起转为股权,合计转增实收资本625万元,即无锡金茂、苏州香塘各转增312.5万元实收资本,余额计入资本公积。周介明在2月底前向无锡金茂、苏州香塘各支付150万元补偿金。
维艾普有限、原股东及公司实际控制人承诺:公司2014年度净利润不低于2400万元,如达不到2400万元,甲方须在审计报告出具之日起30日内,以现金方式对投资方进行补偿,其计算方法为:投资方获得现金补偿金额=投资金额 X(2400万元-2014年实际实现净利润)/2400 万元。
当下列情况出现时,投资方有权要求甲方按本协议规定的价格受让投资方届时持有公司的全部股权(很多条件,这里只列举两条):
(a) 公司未能于2016年12月底前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上市申请材料、或者未能于本次投资完成日起三年内发行上市或出售的;
(c)公司经营出现年度亏损,或者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指标与上一年度相比下降幅度高于 30%;
而2014年实际实现-304.32万元净利润,按照计算公式需要补偿:补偿金额=2000万元*(2400万-(-304.32万))/2000万=2704.32万。
另外还有约定3年内未实现上市的,必须要回购股份。
2017年,维艾普公司巨亏5952.38万元。
这两笔是能公开通过信息查询到的投资,没有公开资料查到的估计还有不少,而三年后维艾普没有哪一项能够实现,事实上这两笔投资在三年后初步估算给维艾普造成了上亿元的大窟窿。
而三年后是2017年的3月,大限已到,必须回购股份,或者选择出售。回购是没钱的,唯有出售一条路,而这个时候郭茂出现了,通过西藏中盛鑫瑞支付了1亿元给维艾普的大股东周介明。很明显,周介明把这笔钱拿去填窟窿去了。当然,中盛鑫瑞肯定也是提了业绩等承诺条件的,这里没有公开资料显示是什么,必然的是维艾普继续没有达到条件。
而维艾普从成立以来业绩就没好过,波动非常大。
2014年,营收1.35亿,净利润-304万;2015年,营收1.73亿,净利润577万元;2016年,营收1.97亿,净利润-4809万元。
从行业来说,维艾普不算差,下游也是些付款稳定的大客户,而且毛利润波动非常大,2014年是16.67%,2015年24.41%,而2016年是10.35%,怎么经营搞成了这个求样?我的确是百思不得其解,从数据来看根本不像是一个正常企业的经营行为。
说实话,我通过我在某新三板公司当过董秘的工作经历的反思,我猜想到了一个可行性,但由于是猜想没有依据,这里就不说了,反正我一声冷汗!
再回到这笔交易来看,郭茂是怎么和维艾普说起并购这个事情的,怎么决定先是以个人身份去投资,为什么去投这么垃圾的公司而且很快把1亿元就打过去,而且为什么股权并没有过户等等,作为外人的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只是从现在的结局来看,大家都不好受。
郭茂付出了接近2亿元的代价(1亿元+5900万元+2500万元),而周介明拿到这个钱之后,自己包里没捂热,就拿去填前面的大坑了,而杨兴志也被夹在中间两面不是人。
而这位杨兴志我也查了一下,他是上市公司三圣股份的前董秘,并且持有三圣股份的原始股,身家保守几千万是肯定有的,后来从三圣辞职,估计也是自己想独立干点事情。我个人猜测是想和郭茂一起来经营维艾普,结果自己也被夹在中间。
这笔纠纷内幕到底是什么,作为局外人的吃瓜群众是看不透的,是不是存在一些利益输送行为是猜测不到的。
另外网上传言财务造假的事情,这个我分析不出来,我只能说一个基本的会计概念:费用化和资本化就是会计准则里面记账的两种方式,费用化就是把成本算到当期,资本化是算在未来,这个哪里叫造假?
我个人认为这笔交易最大的失误是没有请中介机构,不严格按照规则来。资本市场的并购行为是一个专业机构做的事情,哪里是拍拍脑袋这样的简单的事情?一般来说,需要请券商来做统一的财务顾问,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请评估机构进行估值,请法律事务所来拟交易条款,并且买卖双方都需要请,其实最终的谈判是中介对中介。哪里是两个实际控制人喝喝酒,称兄道弟就拍板的事情?
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里也隔空向再升科技郭总喊个话,敬畏资本市场,敬畏公司法,严格按照规则做事,公司在这个市场上才能走得远啊。这次个人吃亏了不要紧,吃一茬长一智,此事对于再升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无论如何,过去了就好,在市值小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事情可以让公司未来更加的稳健。
从我自己来说,我经过深入思考,决定继续原有仓位持有,原因如下:一是个人亏损并不大,50%的20%多,也就十几个点,榨菜的盈利对冲了一部分亏损,尚未伤筋动骨,二是此事暂时没有影响到再升,今年业绩继续高增长大概率事件,三是大股东郭茂也没伤筋动骨,不会爆仓,四是再升的市值已经很小了,不像之前我写文章所说的高速成长股到了几百亿后崩塌的情况。
当然,我这决定也有一定的风险,我自己也没有100%的把握,说实话,我自己做好了判断失误持股市值腰斩的心理准备的,如果判断失误,我愿赌服输。我本来就是主攻中小市值企业,高收益必然高风险啊。
一切都要等这个事情水落石出后才会有个结果。
另外我想告诫大家的是:一定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够无脑照抄,因为无论谁投资多牛,都有判断失误的可能。有了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才能做到大赚小亏,整体来长期限来看就可以盈利。
到底这个事情是危还是机呢?真的只有事情过后了之后才看得清楚了。如果是机,则是错杀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如果是危,那就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