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拾珍丨吴让之刻“丹青不知老将至”

刊头题字:辛尘

8

吴让之刻“丹青不知老将至”

印文:丹青不知老将至

作者:吴让之(1799-1870)

时间:1859年

尺寸:2.2x2.1x2.8cm

边款:砚山伐于丹青,冉冉将老,用工部语作印,慨可知矣。谁问老夫为同病。己未人日。让翁记。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出自唐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诗中的曹将军曹霸原是魏武帝曹操之后,亦是盛唐著名的画马大师,安史之乱后潦倒漂泊。唐太宗广德二年(764),杜甫与曹霸相识,十分同情他的遭遇,便写下了这首诗。

吴让之刻此“丹青不知老将至”一印时,汪鋆正值壮年(44岁),而吴让之说他“冉冉将老”,显然意有所指。当时处在逃难生活中的师生两人,如同诗中的曹霸一般历经坎坷,其内心的沧桑显而易见。投身于笔墨丹青之中,视权贵于身外之物,既是心之所向,也是无奈之举,已经年逾花甲的吴让之,对于人生际遇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借杜甫一句“谁问老夫为同病”之中,隐含的是千般的感慨,万分的无奈!

达人解析

吴让之的篆刻创作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悉心仿汉;第二阶段,临仿前代名家;第三阶段,专学邓石如。这方印是吴让之在取法邓石如之后的精彩之作。总的来说,吴让之的朱文印要优于白文,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朱文印印面对文字、空间的宽容度高,印人可以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地安排线条,而白文印,有个红色的底,如果线条在排布上规律性不强,印面就会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块面而导致章法松散,故而我们常见的白文印的线条也多较粗;另一方面在于朱文印较易修饰,朱文印线条修饰的过程常常是变细的过程,细线往往劲挺,有弹性,有骨力,正所谓“书贵瘦硬方通神”。白文印如果不能一次到位,越修饰越粗,控制不好的话线条就容易臃肿。这一方印却是吴让之的精彩之作。通过印面我们可以看出,此印的精彩之处在于章法横直相安、刀法灵动虚和、字法个性突出三者达到了极高的统一,故而整个印章透露出自然天成的妙趣。而“天成”正是吴让之在篆刻上的最高追求。吴氏在《自评印稿》题记中说“印亦当分五品,别为九等。神品一等,妙品、能品、逸品、佳品,俱分上下。”又说“天成者神品,横直相安者妙矣,思力交至者能事也,不谬者为逸,有门径可循者佳耳。”吴让之的印学思想受到包世臣书学思想的影响,其篆刻创作也是在这个审美思想下展开的。

细看此印,七个字的内容,分为三列,做三/二/二式的排列。为什么三个字的这一行是第一行,原因在于“丹”“青”主要是横式的线条,便于排叠,“不”字上紧下松,处在一行的最下方,又正可体现“让头舒足”的审美指向。在线条上,此印中几乎所有的线条都不是板板整整的直线,而是略带弧度,即使不带弧度的线条,也都略有起伏,这种线条灵动,自然,不做作。当然,从创作则角度,使用这种线条,必须要有两个前提:一、能写篆书;二、刀法精熟。只有这两方面的基础都好才能做到,否则最终的效果往往支离破碎。

吴让之此印刀笔相融、见刀见笔,印面浑然一体,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达人简介

陈维,1988年生于景德镇,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0)

相关推荐

  • 篆刻观察——玩而老焉的吴让之

    吴让之的篆刻风格既汲取了汉印之庄重与平稳,也继承了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在篆刻艺术的自我探索道路上,吴让之的篆刻风格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是邓石如"印从书出& ...

  • 听刘云鹏老师精讲精析 #吴让之 #朱文印 #篆刻

    听刘云鹏老师精讲精析 #吴让之 #朱文印 #篆刻

  • 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学“邓派”,记好两个人就可以了

    浙派之后,我们一定要把邓石如的"邓派"详细地说一说,因为这个"邓派"太重要了.邓散木先生在<篆刻学>里把这个门派定名为"邓派", ...

  • 印海拾珍丨吴让之的“但使残年饱吃饭”,那些追星族永远不会懂

    刊头题字:辛尘 第 9 期 吴让之,大家都知道,印坛牛人之一,他的"观海者难为水,逃禅煮石之间,画梅乞米,学然后知不足--"等经典印作让人顶礼膜拜,他一生博学多才,但是却落魄潦倒而 ...

  • 印海拾珍丨顿立夫刻“野性平生唯爱月”

    刊头题字:辛尘 第 12 期 5月26日晚,一场特殊的月全食现身天宇,本年度"最大最圆月(也称'超级月亮')"与月全食(也称"红月亮")在天幕中展开一场浪漫约会 ...

  • 印海拾珍丨包桂生刻“少陵诗摩诘画薛涛笺马迁史右……”

    刊头题字:辛尘 第 25 期 邓石如,清代碑学书家巨擘,篆刻大家,擅长四体书,篆刻自成一派,其书法篆刻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 ...

  • 印海拾珍丨吴昌硕刻“无须吴”

    刊头题字:辛尘 第 5 期 吴昌硕刻"无须吴" 印文:无须吴 作者:吴昌硕(1844-1927) 年代:吴昌硕七十大寿时(1914) 尺寸:2.5*2.5cm 边款:翁灵舒逃禅乎, ...

  • 印海拾珍丨苏宣刻“痛饮读离骚”

    刊头题字:辛尘 第 13 期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对中国人来说,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是再正常不过的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过去祖先是这么吃的,到现在,也没什么变化.在这些节日中,唯独端 ...

  • 印海拾珍丨吴昌硕刻“破荷亭”

    先生 刊头题字:辛尘 第 14 期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不蔓不枝--是人们心中纯洁无瑕的象征. 每逢盛夏,最期待的就是那一池又一池的荷花盛放,午后,于一池亭,吃茶赏莲,绝对堪称 ...

  • 印海拾珍丨程邃刻“竹楼”

    刊头题字:辛尘 第 15 期 人生路上,茫茫人海,我们所遇到的大多数人只是一个观众,旁观者看着你起起伏伏,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成为你的知己,所以说有知己的人生是幸运的,得一知己,足以慰风尘:没有知己的人 ...

  • 印海拾珍丨黄易刻“卖画买山”

    刊头题字:辛尘 第 17 期 2018年12月7日上午,梅州文联举行了一次名为"培育艺术市场·不无偿赠书画"的倡议活动.倡议的主要内容是倡导"艺术有价",呼吁书 ...

  • 印海拾珍丨吴钧刻“好诗和梦落苍芒”

    刊头题字:辛尘 第 18 期 某个夏日的午后,星雨飘落,将夏日的燥热一扫而光,元代有一位诗人黄溍午睡初醒,看着窗外远处的青山,经过雨水的一番洗礼后显得更加澄明,夕阳西下伴随着阵阵鸟鸣,绿树阴阴,虽然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