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雾都重庆如何进击?
城市 · 赛事 · 品牌 · 传播
公众号 | 互联网+体育
作者 | 顾长安
比赛延期8个月后,10月15日,姗姗来迟的2020重庆国际马拉松(以下简称:重马)在重庆南滨路鸣枪。受疫情影响,本届重马由原定的30000人缩减至4900人,其中全程马拉松4000人,迷你马拉松900人。
已经连续举办十年的重马是国际田联金标赛事、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与北京马拉松、武汉马拉松、广州马拉松并称为中国马拉松“四大满贯”。值得一提的是,重马也是2020年四大满贯赛事中首个鸣枪的赛事。
重马结束两天后,经过五天九场的激烈角逐,2020年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在重庆市巴南区体育馆完美收官,本土作战的重庆队斩获七银七铜。作为重庆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举办的唯一一场全国性艺术体操比赛,赛事的成功举行同样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组织全国性赛事提供了经验。
重大赛事的不断启动,在吹响重庆体育产业复苏号角的同时,又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1 —
马拉松,重庆的一张响亮名片
重马的雏形发展于2009年南滨路的万人健步走活动,活动中宣传的“健康重庆”理念很快在市民中掀起全民健身热潮。2010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批准下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重庆马拉松赛的举办时间,有“重庆名片”之称的南滨路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既定的比赛地点。随着重马规模的不断扩大,2012年成功升级为国际赛事。
作为中国马拉松四大满贯赛事之一,重马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壮大,在赛事组织、媒体宣传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赛事规模还是影响力均有了质的飞跃。2011年首届重马,仅有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2000名选手参与,2019年的重马,这一数字上升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0名选手。
受疫情影响,本届重马的规模明显缩减,赛事也仅限重庆常住选手参加。为了满足重庆以外的马拉松爱好者的参赛需求,赛事组委会推出了“2020重马线上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维持和扩大重马的影响力。据统计,线上跑共有20.3万人报名参加,赛事当天超过10万人以线上的方式完赛。
2020年重庆国际马拉松正式迈入“全马时代”,赛事组委会取消了半程马拉松,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保障赛事成功举行,今年重马赛道沿途共设置综合医疗中心6个,医疗站点52个,配备移动AED60台、急救跑者40名,设置现场医疗指挥中心,采用信息化、可视化手段实时了解赛道出现的各种紧急医疗情况,确保赛事安全。
2017-2019年,重马连续3年荣获“中国马拉松风云榜”最具影响力和品牌价值赛事TOP10,成为深受国民认可的高品质大众赛事。
重马的主题为“母亲河畔的奔跑”,带有浓郁的重庆特色,围绕重马,重庆市举办了系列配套活动,去年赛事举办期间,重庆马拉松体育博览会、邀请1000名跑友享用重庆火锅的“火锅马”等活动纷纷启动,对推动重庆体育产业发展、丰富旅游文化产业内涵、提升城市地位、展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今的重马不仅成为重庆全民健身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内独具特色、美誉度高和吸引力强的马拉松品牌赛事,并成为展示重庆城市形象的窗口,是重庆的一张靓丽的体育名片和城市名片。
在重马的带动下,重庆掀起了一股马拉松热,仅在2018年,就举行了11个马拉松赛事(全马+半马),共有近10万人参与其中。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重马鸣枪后,重庆偃旗息鼓许久的马拉松赛事又重新活跃起来,当地特色打造的重庆铜梁原乡风情马拉松、重庆江津东方爱情马拉松等蓄势待发。
“目前我们最近两个月在重庆筹备的马拉松赛事大概有3、4个。”重庆云动体育CEO刘春告诉互联网+体育。虽然总体规模、赛事预算和赞助商都在缩减,盈利也比之前单薄很多,赛事公司仍处于艰难时期,但随着马拉松的起跑,市场活力又重新激发。
— 2 —
入选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确立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雾都的体育浪潮一浪盖过一浪,打开中国的体育城市地图,重庆一定是西南最火红的标注。
近年来,重庆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摆上重要位置,201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确定全国首批35个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重庆市涪陵区、万盛经开区顺利入选。今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首批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重庆市荣昌区荣登榜单。不断入选国家级体育试点城市名单,是对重庆体育产业强势发展的有力肯定。
201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称《意见》)下发,从健全体育产业体系、优化体育产业布局、扩大体育消费、推进体育产业领域改革4个方面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意见》提出,到2020年,重庆体育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2025年达到1000亿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为实现这一目标,重庆市确立了“一核两带多基地”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体育服务业,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水上运动娱乐服务带,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打造户外运动和民俗体育休闲旅游服务带,在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布局体育器材装备制造、体育设施建设等体育产业基地,着力完善了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结构和空间布局。
重庆市政府积极牵头引导资金和体育项目落地。如2018年,重庆市体育局同8家银行签署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8家银行共计将提供总额不低于65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重点支持发展冰雪、水上、航空、山地户外、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马拉松、击剑等运动项目产业,规划建设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产业园区和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在重庆市政府的悉心培育下,一批效益显著、影响力强的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和赛事品牌先后崛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基础扎实的体育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除重马外,世界杯攀岩赛、武隆国际户外运动公开赛等重量级品牌赛事纷纷落地,培育起渝北际华园、忠县三峡湾电竞馆、巴南华熙LIVE等一大批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的体育综合体。
2017年,重庆市涪陵区利用现代企业制盘活场馆资源以及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办活办好羽毛球体育旅游品牌赛事入选体育产业联系点典型案例。2018年,重庆有20个项目入选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录,11月初,体育总局经济司公示了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遴选结果,重庆阿依河体育旅游综合体和重庆际华园体育服务综合体同样入选名单。
具体到体育产业发展的某些细分赛道,重庆市已然走在全国前列。
— 3 —
体育旅游地图上线,体育+旅游持续发展
目前,重庆市体育产业正驶在发展的快车道,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其中“体育+旅游”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重庆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人越来越崇尚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在旅游中融入运动元素,体育旅游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健康的新生活方式,深受游客喜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中国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之一的重庆,凭借着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成为发展“体育+旅游”的天然载体。
2018年底,重庆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23.99亿元,比2017年增长16.9%;实现增加值185.82亿元,实现了总规模五年翻一番,占同期重庆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0.91%,同年,重庆市接待境内外游客59723.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44.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3%和31.32%。
为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庆培育了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区”,充分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体育产业新业态。
以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为例:梁平区全民健身中心——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环湖公路——一环路——双桂田园·万石耕春——中华·梁平柚海。整条线路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特点,将体育运动和景区景点包揽其中,让旅客在体验运动健身的同时,欣赏美景、品味美食。
上个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联合推出《重庆体育旅游地图》,地图收揽了重庆众多的“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旅游综合体”,游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出行路线,为重庆全域旅游、全民健身提供了便利。地图的出炉无疑将再次推动重庆体育旅游的发展。
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如今正散发着无限的体育活力。如是,实现到2022年,重庆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600亿元,GDP占比1%以上,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还会远吗?
体育营销平台 · 产业创新智库
/只关注体育/
城市·赛事·品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