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最后嫁给了另外一个男人,宝玉只能干瞪眼,证据有五条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有着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在第97回中,林黛玉知道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消息,因而伤心欲绝,一病不起,她焚烧掉了自己写的诗稿,最后发病而亡。但需要知道,这段''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是高鹗续红楼梦时所写,其中漏洞百出,并非曹雪芹原来的本意。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曾经说高鹗的续书是''狗尾续貂'',张爱玲甚至还恶毒的诅咒高鹗''死有余辜''。这说明,高鹗的续书不仅质量低劣,而且严重歪曲原著的人设和结局,误导了广大的读者。

由于高鹗的续书流毒太广,导致这段''黛玉焚稿''的剧情深入人心。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这件事说清楚,还原一个红楼原著中林黛玉的真实结局。其实,八十回后的林黛玉,由于贾家的衰败,被迫嫁给了北静王为王妃。在北静王府中,黛玉因思念宝玉而终日伤心流泪,最终在一个凄冷的中秋月圆之夜泪尽而死。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就跟你看过八十回后原文似的。我当然没看过原文,但曹雪芹在小说中至少铺设了五处伏笔,每一处都暗示着黛玉的真实结局。假如我们把这些伏笔全部忽视掉,转而去相信高鹗的续书,那就太对不起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了。首先,黛玉到底是不是王妃?众所周知,在大观园中,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名叫''潇湘馆'',但潇湘馆这个名字是后来起得,在贾元春省亲之前,这个地方被贾宝玉题名为''有凤来仪''。脂砚斋在这里有批注:''妙在双关暗合''。那什么叫做''双关暗合''呢?一方面,大观园是位元妃省亲修建的,所谓''有凤来仪'',当然指的是贾元春这只''凤凰''。但另一方面,曹雪芹也在暗示大家,这个住所的主人林黛玉,将来也会是一只''凤凰''。而凤凰,自然代表着尊贵的皇家后妃。

大观园里的“有凤来仪”匾额还有一个细节,在大观园办诗社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雅号,而林黛玉的雅号恰恰是是''潇湘妃子''。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每个字都是经过曹雪芹精心斟酌的,更何况是林黛玉这种主角的雅号。他不用别的字,偏偏用''妃子''二字,似是在提醒读者,黛玉终将成为一位地位尊贵的王妃,最后飞上枝头变凤凰。可能有人会质疑,仅凭这两处,就能断定黛玉将来会是王妃吗?还有别的证据吗?。贾家到底有几个''王妃''?红楼梦第63回名叫''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讲的是宝玉过生日,群芳夜聚怡红院,一起酒宴欢闹的场景。其中,当探春抽完花笺之后,李纨取笑般的说了一句:''我们家已有一个王妃了,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曹雪芹在这里暗示读者,贾家总共出了两个''王妃''。按照一般的理解,贾元春是一个王妃,探春将来远嫁番王,应该是另一个王妃。可是需要注意,按照小说中的设定,贾元春嫁给了皇帝,应该是''皇妃'',而并不是''王妃''。

我们知道,''王妃''和''皇妃''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一个嫁给王爷,一个嫁给皇帝,身份和地位有着天壤之别,身处封建时代的曹雪芹应该不会不知道其中的差异。他创作红楼梦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不会犯如此低级的笔误。所以说,这里的''王妃'',应该不是贾元春。那么为何还会有''两个王妃''的说法呢?结合刚才提到的''有凤来仪''和''潇湘妃子''两个线索,我们不难得知,曹雪芹也是在隐晦的告诉读者,贾府的确有两个王妃,其中一个是远嫁番王的探春,而另外一个,自然就是林黛玉。由此可知,在八十回后,林黛玉的确应该是嫁入了王侯之家,成为了一位王妃。可问题是,她到底是嫁给了哪位王爷呢?北静王水溶在小说中,贾宝玉只与一位王爷有着很深厚的关系,他就是北静王。北静王名叫水溶,他与贾宝玉有着同样俊朗的外貌和潇洒的气质,以至于这二人一见之下互相倾慕,惺惺相惜。而根据曹雪芹设置的伏笔可以得知,通过贾宝玉这条纽带,林黛玉和北静王之间早已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和联系。

在红楼梦的第五回中,曹雪芹为几个重要的女性主角都设置了判词和一幅画,每个判词都预示了这位女性的结局,其中林黛玉的判词是:''玉带林中挂'',对应的画中则是一条玉带悬挂在林中的树枝上。这句诗里的''玉带'',不仅与''黛玉''谐音,而且还暗示着林黛玉与北静王之间的关系。在第15回中,介绍北静王出场时写道: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注意,纵观红楼梦全文,北静王是唯一一个腰系玉带出场的人,而且他的这条玉带是''碧玉红?带''。所谓''碧玉'',就是''绿玉'',而''黛玉''恰恰就是一种墨绿色的玉。因此,此处的''玉带''和''玉带林中挂''相互照应,就已经在暗示二人之间的联系。还有,在贾宝玉第一次见到北静王的时候,获得了北静王赠送的一个手串,名叫''鹡鸰香串珠''。宝玉将这个手串带了回去,转手竟送给了黛玉。黛玉说了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拒绝了这个手串。这是黛玉第一次与北静王扯上关系,她直截了当的表达了拒绝。

宝玉将北静王的手串转赠给黛玉后来,宝玉穿着北静王送的蓑衣,黛玉嘲笑他像个渔翁。宝玉问黛玉是不是喜欢,要是喜欢,也给她弄一件穿。而黛玉则再一次的拒绝,直截了当说了一句:''我不要它,''可以看出,曹雪芹在书中接二连三的让黛玉和北静王之间产生瓜葛。他好像生怕我们看不懂,所以在不停的提醒和暗示我们,这两个人的命运最终会牵连在一起。黛玉会心甘情愿的当北静王的王妃吗?黛玉对北静王礼物的反应都是干净利落的拒绝,说明她后来必定不会心甘情愿的嫁给北静王。很有可能是由于贾家的衰败,王夫人等人为了寻求政治上的靠山,而强迫黛玉嫁入了北静王家。在''黛玉葬花''这一回中,贾宝玉曾与黛玉有一段重要的对话,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宝玉看到黛玉葬花,就问她为什么不干脆把花瓣撂在水里,任其付之东流。黛玉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在''葬花吟''中,黛玉也写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我们知道,黛玉把自己比喻成花瓣,可以看出,她宁可洁净的埋葬,也不愿意落入肮脏的沟渠之中。需要注意的是,曹雪芹把北静王的名字设定为''水溶'',两个字中都带了''水'',黛玉不愿意把花瓣撂在水中,恰恰代表着她不愿意顺从于北静王。她宁肯''一抔净土掩风流'',也不愿沉沦在这肮脏的浮世之上。我们可以预料到,成为北静王的王妃后,黛玉肯定是宁死不从的,没过多久,她就黯然伤逝,离开了这个''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人世。那么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关于黛玉的最终死因,主要有几种说法:首先,有人认为黛玉是上吊而死,这主要是因为''玉带林中挂''这句判词。但我认为这种死法太惊悚,太不雅观了,并不符合神仙一般林妹妹的形象,我相信曹雪芹也必定不会这样写。还有人说,黛玉应该是跳湖自沉而死,是这样吗?我觉得未必。因为黛玉已经说过了,宁肯把花瓣埋葬,也不愿与撂在水中漂走,她即对水溶这个人有一种抗拒的心态,更不可能选择死于水中。

在元妃省亲时,贾元春一共点了四出戏,其中第四出的名字叫做《离魂》。脂砚斋在这里批注:''伏黛玉之死''。可以知道,《离魂》这出戏恰恰隐藏着黛玉的死因。《离魂》是汤显祖改编于《牡丹亭》的选段,讲述了杜丽娘由于与书生柳梦梅梦中相爱之后,因为相思生病,最终在一个中秋夜伤情而死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北静王府中的林黛玉,一定是由于思念宝玉而整日哭泣,最终在一个寂寞孤独的中秋月夜泪尽而逝。这种结局,符合“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的唱词,也印证了绛株仙草的还泪之说。

说到这里,我们在回想一下黛玉和湘云在中秋夜凹晶馆联诗时说的那句''冷月葬花魂''的诗句,就不难理解这句诗中蕴藏的深刻含义。冷月之下,花魂埋葬,清丽如仙的林妹妹一定是用这样一种近乎仙逝般的死亡方式,告别了这个寂寞而又无情的人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