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011
*一位医生瞪大眼睛,对着婴儿寻思:怎么他们会不得老年痴呆症呢?——这是一些人看语文教学时所使用的“超前眼光”
*教育是传承行为,不是取悦于受教育者的行为。面对教育行为中的各种内容,各个方面,各类知识,怎么可能会另每一个学生都喜欢?都发自内心的乐于学习?
*语文研究的新四派:情怀派,想象派,立场派,圈地派。这四派的人各有特色,分析问题时,思路如其派名,当然也有一身兼数派特色之大成者。
*非要说自己搞的东西是语文所没有的,才是症结所在。
就像当年赵括纸上谈兵一样,敌人都是自己一出招就死光光的,所以自己的招就是灵,所向无敌。有的人著书,为了突出自己的观点,把以前的语文教学说的完全不堪一击,完全无视语文发展的具体情况,无视几代人语文的努力,仅仅是为了取得纸面上的胜利。
*语文,可以用来描述真,也可以描述假;可以表现虚,可以表现实。哪有把真假虚实,弄到语文前面的道理?
真语文,假语文,虚语文,实语文,只要一提,就是在分裂语文了。我们可以说人们研究语文的态度,可能真,可能假,可能虚,可能实。但态度是态度,语文学科是语文学科,不辨马牛,不是语言问题,是认识问题。
* 语文学科的设置本就是为了不同地域的人能生活便利。
*现在很多人,对语文研究,采取的是霸王硬上弓策略,先弄个既成事实,不认也得认。
*语文更多是社会层面上的讨论内容,从“人”的精神要求语文,语文当然承担不了。所谓人的确证之类的话,根本不是从语文学科角度说的,是受西方对语言的推崇而来的。挟西学入侵语文学科的研究,只能扰乱语文。
*期待有人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去阐释语文学科的意义。
*求学,是每个人自身的要求,但不一定非要以学者的身份为自己的目的。与人交往,隔膜是必然存在的,对其他人也一样。不要总想着那些令人低沉的人或事,豁达一些,即便是很多大学者也有自身的问题,不要过于压抑自己。阅读要提升自己的识见,而不是作为逃避现实的理由。只有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才是强者,也是一位真正学者能够采取的正确做法。曹雪芹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参考。
保持阅读,勤于思考,志存高远。这些是好的事情,不过不能耽于幻想,自满自足,将以傲人。我们都是生活在现实中,如果不想增添家里负担,让家里放心,先要做到自强自立。
*一些教授,是在“本业”发展不下去的情况下,挟“本业”来语文这个块儿“谋发展”的;一些名师,只是在顺着教授们立的那根杆爬而已。当然还有一些人是属于自己树杆自己爬。
*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国外的语言教学有两个重要区别,一定要注意到,一是我们是一个规范语学科,二是我们有很强的文章学传统。
*所谓的主题参与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说法,是针对一个抽象的“读者”而存在的意义,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抽象的读者,即便是从年龄段来讲,其所包含的人群要比学生大得多了。学生如果连基础的理解和表达都有问题,不可能完成抽象的”读者“的任务。
教师当然可以展示自己的解读过程,但是教师要明白,也应该让学生知道,教师的解读只是一种”示范“,而不是”定范“,一旦把二者弄混了,教师也就失职了。
*语文教学之路重要的是针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增长,如果“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应当欢迎,但是不能把学科教学的希望都压在某一“新形式”上,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关于“翻转”的宣传实际属于夸大其辞。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很多老师愿意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其实,要做到了这句话需要注意三点:一,这个桶要足够大,这样才能满足每年能分给学生每人一杯水;二,教师要保证这桶水足够新,足够多,否则教师会经常拿一桶陈水或一个大桶装装样子;最关键的是第三点,教师有责任保证桶里水的品质,谨防污染到学生的杯。
*教材内容的稳定其实还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建构的意义。出新教材,变的是编辑样式和教学重点的安排。从这个角度上讲,还应该强调旧树新枝,而不是喜新厌旧。
*挂羊头卖狗肉,算一算,到现在至少也有了七八百年,至于“尊王攘夷”怎么也喊了两千多年。看到“吆喝是一回事,做的是一回事”的人,别看不开,因为这个也算是继承传统文化,虽然这传统本不值得继承。
*理论是来源自前人的实践和总结,所以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而实践经验又是理论的源泉,所以实践可以补充理论。我们要做的是继承前人的理论,通过实践补充和发展理论,以达到在理论研究范围中的”视界融合“。
*语文老师首先要战胜的是语言文字传达给自己的那种幻相。
*教学是经,教材是纬,经纬配合才能成章,如何配合决定质量。
*语境和语义是要配合的。语义提供范围,语境协助确定。
想“把鱼放入江河,把花放在树丛,让鸟儿飞翔于天空”固然要强调相应的环境,但尤其先要确定要放的是哪种鱼,哪种花,哪种鸟。
*抱怨和似是而非的联想不能改变这个世界。
*经常提到反省的“语文名师”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因为他们经常会要求别人进行反省。
*一个糊涂的大脑一般是这样的——在它之中只存在对与错,而且傻傻地分不清楚。
*语文学科由国家设置,早已经是统一的规范的了,用不着任何人去统。
*课堂上要注重教给学生规律性的东西。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主要内容是规律性的内容,主要行为是操练。
*有的人总想在课堂上布道(或宣扬个人愿景),其实不过是拿一种灌输替代另一种灌输而已。
*追求效率,追求学科教学的显性化,清晰化,既是要减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变暗中摸索为明里探讨,也是要逐渐消灭浑水摸鱼或浑浑噩噩的状况。
*教学结果的匹配度,学生的需要,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确定的。我们能掌握的也只是几个原则性的东西而已。不提这些未必是不知道要遵守这方面的原则,而可能只是因为要专注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当然有人故意忽略这些,意图就不好说了。
*高考命题有问题当然应该批。国家设置是不能改的,而且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们的国家在学科设置上,定位其实还是比较清晰的。只是有的人借反语文而想说别的而已。
*电影叙事结合了文本叙事的技巧。这也是显隐转化的一个方面。电影提供了一个对文本的诠释角度,可以使文本的一部分效果得以彰显。但文本是不是需要电影来阐释,则是另一回事了。
*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食物与面包的区别,没有人把面包当做所有食物,却有人把教学当成了教育。
*语文设科的目的是什么?能不能把一个方面的的教学经验扩大到整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来?批评别人错误的做法,能够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吗?
*挡箭牌,可能有很多,但能够保护安全的是那些禁得起箭矢攒射的,而不是听上去很靠谱的。
*发脾气,很容易。讲道理,很难。古今同理,“闻言大怒”“闻过则喜”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然喜怒在己,不由人。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权威专家、光环专家太多,切实的专家太少。
*语文老师的职能其实类似驾校里的教练,教一些操作,让学员熟悉一些规则,基本能上路,如此而已。至于,学生员以后开不开车,买什么样的车,会不会去飙车,是不是去自驾游……教练管不着。
动不动就想影响学生的一生,以为自己是谁呀。
*教师和学者不同,不能过于执着于个性的追求。尤其是,学科的领军教师也应该突出学科方面的建树,而不是个人个性的张扬。而且不应该过高估计语文学科在文化发展中地位和作用。
*尽快呈现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成就感的生成,也是促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条件之一。
*机械迁移是熟悉内在规律的必经阶段,只要尽量注意动态教学,就有可能进入灵活迁移的范畴。
*错误的做法,谁也不会提倡。但板子要打在犯错者身上,而不是扭曲到对考试制度的抨击上来。
*不要被西方演绎式的思维给控制住了。好像”本体“一解决,剩下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到现在西方也都不抱着”本体论——解决一切”的思维了。
*立一个绝对的观点(未必有),不用费力气,只动动嘴,那个观点就已经万劫不复了,然后,自己的主张就华丽地登场了。搞研究,只要归恶于他人,归善于自己,就能提出一种主张。
*现在很多教育领域中的提法其实充分体现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精髓。
*走出理论搭建的空间,走进教学实践的课堂,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发展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