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唐诗解读——杜甫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
药栏:指种植草药的地边栏杆。
江槛:临江的水槛。
新松:杜甫曾在成都草堂栽下四颗小松树。比喻新生、正义的事物。
恶竹:指损害新松生长的杂竹,比喻腐朽、邪恶的东西。
生理:生计。
黄阁老:对严武的尊称。严武当时以黄门侍郎的职衔出任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故称“黄阁老”。
紫金丹:烧炼的丹药,传说服食后可以长生。
三年:杜甫762年7月与严武分别后,漂泊梓州、闻州,到写这首诗时约三年了。
行路难:乐府古题,这里是指世路艰辛,人生坎坷。
解读:
诗人与严武分别而流落梓州,再回成都,已是三年之久,三年时间里,一直萦绕他心头的是家人的安全,当然还有心爱的草堂。
首联诗人在路途中设想回成都后需要整理草堂,所以在这里说:自从离开后,常常焦虑沙岸崩塌会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都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吧。因为草堂临水而建,当年在成都居住的时候,就一直困于湍流激水的冲刷,屋前的药栏也常常因为沙岸的崩塌而遭到损坏。
颔联是杜诗中流传甚广的名句。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种下的四株小松,不过“大抵三尺强”(《四松》),诗人喜爱它,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参天大树;而那到处蔓延的恶竹,有万竿也应当斩除掉!诗人在这里借喜爱新松的峻秀挺拔、痛恨恶竹的随乱而生,表达了自己的强烈爱憎,富含哲理意味。其言外之意重点体现在“恨不”和“应须”四个字上。正如杨伦在《杜诗镜铨》旁注中说的:此二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时逢乱世,匡时济世之才俊不能起用,而邪恶势力却到处横行,诗人怎能不万分感慨。
上半首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自然环境恶化的情景。诗人心中不仅惦念自己的草堂,也充满了对风雨飘摇的社会现状的焦虑。诗人所愤恨的只是“恶竹”而已。“竹”不过是诗人为“借物书愤”而找到的一个与松相对应的象征物。实际上诗人是爱竹的,有他在夔州所作的《客堂》一诗为证:“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所以,诗人不过是借物抒愤,用以表达对社会恶势力的痛恨。诗句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充满深沉的人生哲理,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
下半首回到“赠严郑公”的题意上。在唱出了对友人真诚相助的感谢之情后,沉痛地唱出了“信有人间行路难”的感慨,这是诗人积一生之经验的痛定思痛的人生总结,是对罪恶世事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颈联是说自己的生活全凭严武照顾,容颜衰老也只能靠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是感谢黄阁老使他的生活有了依靠之意。诗人由最初担心周遭的建筑、外物,转而叙述自己的生计艰难。浦起龙对此认为:“栏损槛落,或当补之;松埋竹里,亦当薙之。但'生理’何资,'衰彦’莫驻,惟望之'黄阁’'金丹’”,细口下来,我们从中能感受老杜精神世界的无奈和苦恼。诗人一方面当然要感谢朋友对自己的照顾,可是潜意识当中过着漂泊无依、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尴尬处境是不便说出口的。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自宝应元年(762)七月与严武分别,到广德二年(764)回到草堂,前后三年间因兵祸漂泊、吃尽苦头,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过去曾读过古乐府诗《行路难》,现在有了亲身体验,方知世路真是如此艰辛。一个“信”字,饱含着诗人的多少辛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