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你可能对马斯洛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这个需求层次“小三角”你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动机理论等,影响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他的理论标志着心理学史上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开创了心理学的新时代。今天要推荐的,就是他的心理学研究奠基之作——《动机与人格》。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书中不仅囊括了影响深远的“需求理论”,还提出了动机理论、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理论,扭转了心理学研究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并不仅仅受用于有心理疾病的人群,普通人也可以在心理学的帮助下进一步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人类的欲望是由机体本身决定,还是受到环境的影响?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有什么差别?破坏性是类本能的吗?自我实现者的爱情是怎么样的呢?马斯洛将“整体性”贯穿始终,全面客观地为我们分析了人类的行为与动机,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和寻求背后的规律。虽不能说浅显易懂,但也并不晦涩难啃,在嫁接起文字与生活、自我之间的联系时,你便会收获解谜般的乐趣。本书推荐给对心理学有兴趣的读者,软壳平装,32开本,内页采用书写纸,色彩柔和,不易造成视觉疲劳。
理解“需求理论”
我想吃美食,他想买汽车,你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闪现在我们脑中的欲望。这些动机和欲望就像内驱力,推动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还会自动按照等级顺序排列,在人们心中有其轻重缓急之分。毕竟,在你解决饥饿之前,并不会想着怎么去置办一套房产。但,为什么人们会有不一样的欲望?所有的行为都代表不同的欲望吗?从一个动机变为另一个动机的契机又是什么?针对人类多种多样的动机,马斯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客观的实验分析,提出了“人类动机理论”,划分出人类需要的各个层次。从对空气、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开始,到心理需要的四个层次:安全-爱-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层次加高,实现的难度也逐步变大。在一般情况下,当基础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便会被隐藏起来,层次体系中下一层的需要浮现出来,继而主导和组织这个人。正因此,我们的欲望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和人的欲望和需要也有所不同。而需要的满足不仅会带来一个更新的需要,它还影响着我们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甚至和病理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是无法满足食物、水的需要,贫困地区的孩子便无法生存;若是儿童长期没有得到爱、保护等深层需要,那他可能会出现对安全感、独立等方面的匮乏。更有甚者,在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会表现出自私、仇恨、进攻和破坏。需求层次理论不仅能帮助我们从更深层次去看懂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理解“需求理论”
马斯洛划分需求层次,并不是为了将人按所到达的层次分三六九等,他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具有同样的潜能,只是某些人被低级的需求所束缚,腾不出精力去追求高级需要。但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够产生更多、更大、更持久的幸福感,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只有爱、自尊、归属和自我实现才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因此,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推迟,但不能被放弃,无论我们目前处于哪个需求层次,都应该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生活,去努力。书中为我们展现了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他们是自然坦率的,是超然离居的,他们拥有焕然一新的欣赏能力,以及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觉得“自我实现”触不可及,即便是自我实现者,那些伟大的先知哲人、创造者、革命家也有其瑕疵。“为了避免对人性失望,我们必须首先放弃对人性的幻想”,许多人知道马斯洛这句名言,但不知道的是,他写出此话时并非为了贬低人性,而是激起更多普通人向上的勇气。马斯洛以积极的心态带领我们探究人类心理的奥秘,为我们展现了光明与美好,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希望心理学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自己。除了人类动机理论,书中还探讨了精神病因与威胁理论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自我实现者的爱情特征,对心理疗法、认知与思维、价值等进行了解释,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贩卖丧文化的人成日浑浑噩噩,把“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挂在嘴边,而马斯洛却用他一生的研究告诉我们:生而为人,是一件多么充满希望,多么美好的事。
小程序,
连叔好货 , 交易担保 , 点击购买|《动机与人格》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