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就义后,妻子用金条换回烈士遗书,其中一首诗,人人都会背诵

1930年,上海租界一家诊所内,一名医生对一个少妇说:“你发热厉害,患的是疟疾,必须赶紧吃药,不然会延误病情,后果非常严重。”

少妇听了下意识地将手伸进裤兜拿钱,可是却什么也没有摸到,她从湖南长沙辗转来到上海已经一个月,却没有找到工作,来时候带的钱已经花完,现在身无分文。

女人碍于自尊,没有说出实情,只是告诉大夫说钱忘家里了,转身回去“取钱”。

大夫倒也没有为难她,她回到宿舍,在自己的包裹中翻找着,看里面有没有遗忘什么值钱的东西。突然当地一声,什么东西掉落在地上,她眼前一亮,是一颗红珠滚落在地,这是自己身边唯一值钱的东西。

动身来上海之前,听说女儿得了一场大病,为了凑钱治疗,她拿着这颗红珠到寄卖店,老板说价值十块银元,她没有舍得卖。

因为这个珠子是丈夫生前送给自己的,她看得比生命都重要,总会在夜深人静的夜里拿出来看看。

她终究还是舍不得卖,而是选择了给有钱人家做佣工缝制刺绣,预支工资看好了自己的病,又赚钱养活在老家的母亲和女儿,渡过难关。

这个女子名叫郑家钧,她死去的丈夫,叫夏明翰。

很多人都记得夏明翰烈士牺牲前的诗,它入选了语文课本:“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此诗没有闲言赘语,没有任何写作技巧,直抒胸臆,气壮山河。

夏明翰同志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为了追求自己的信仰而死,他牺牲的时候,年仅28岁。

共产党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刻骨铭心的爱情。

夏明翰也有一个深爱的女孩,她就是郑家钧,他们的爱情,轰轰烈烈。

在电视剧中,英雄与美人的相识都是英雄救美,而他们的相识偏偏相反,是郑家钧救了夏明翰。

1925年夏天,25岁的夏明翰在长沙组织工人罢工,正在发表演讲、发动群众的时候,警察前来镇压,要带走夏明翰。

工人们当然不干,极力保护夏明翰,双方发生冲突,警察气急败坏向人群开枪,其中一名警察持枪向夏明翰射击。

这时候一名女孩挺身而出,为他挡住了子弹。夏明翰安然无恙,女孩却手臂中弹。

这个勇敢的女孩,就是郑家钧。

当时的郑家钧,是湖南长沙湘绣女工,出身贫苦的她思想觉悟非常高,也是一名热血青年。

夏明翰演讲的时候,刚好她也在场,听过好几次他的演讲,每次郑家钧都会被他慷慨激昂演说而感染。

看到敌人向夏明翰射击,她不假思索就冲了上去。

女孩为了掩护自己而受伤,郑家钧自然非常感激,一天几次去看望她。

渐渐地,两人彼此产生好感,两颗心渐渐靠近,亲密无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两人心照不宣,就差突破这层窗户纸了,但是两人谁都没有勇气先开口。

最后让他们成为眷属的人,是毛泽东。

毛泽东比夏明翰大7岁,是夏明翰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1920年秋,20岁的夏明翰离家出走,投身革命,在长沙结识了毛泽东,被他的思想所吸引,一年后在毛泽东、何叔衡的介绍下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夏明翰和郑家钧认识的时候,毛泽东和杨开慧已经结婚5年,作为妻子和秘书的杨开慧,给了毛泽东很大支持和帮助。

毛泽东自然明白,有一个贤妻对革命事业来说多么重要,因此他自然也要关心夏明翰的婚事。

在1926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毛泽东找到夏明翰,当时夏明翰正在房间里洗衣服,毛泽东开门见山地说:“明翰,郑家钧好不好?”

夏明翰听毛泽东这么说,自然也心照不宣,他非常激动地说:“家钧好,家钧好。”毛泽东听到夏明翰这样回答,也十分高兴,便以老大哥的身份催促道:“既然人家不错,你就该早点成家。”

于是,毛泽东就让杨开慧去找郑家钧将事情挑明。

但是没想到,郑家钧却不同意,她觉得自己配不上夏明翰。

郑家钧说得没错,她出身贫寒,没有文化,而夏家是名门望族,祖父、父亲是清朝官场中人,在湖北、江西等地当过官,夏明翰的母亲还有“诰命夫人”的头衔。

夏明翰家庭条件优越,郑家钧觉得门不当户不对,怕自己日后被人家瞧不起。

杨开慧说:“门当户对那都是封建社会的事,我们都是干革命的,都是同志和战友,哪有什么对不对,你就干脆点说,小夏好不好?”

郑家钧红着脸,低下头,娇羞地说:“明翰,顶强的。”

杨开慧呵呵一笑:“这不就妥了,相互欣赏就行”。

就这样,在毛泽东夫妇的撮合下,两人1926年的金秋十月举办了婚礼。

两人的婚礼虽然不那么光鲜隆重,但却热闹非凡,组织上很多同志都来为这对新人祝福,毛泽东和何叔衡等人还给他们买了一些小礼品。

其中,让郑家钧刻骨铭心的,是结婚那天的喜联:

“世上唯有家钧好,天下谁比明翰强?”

这两句正是出自毛泽东本人别出心裁的创意,那是因为新郎官夏明翰总在他面前夸“家钧好”,而新娘子郑家钧也说过“明翰强”,由此才把这几个字巧妙入联。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郑家钧两鬓斑白之时,还记得这副对联。

婚后的那段日子虽然短暂,但却在郑家钧一生中留下美好回忆。

结婚后,杨开慧邀请夏明翰夫妇住进了自己的家——望麓园一号,这是个温暖的大家庭,驻足过很多革命青年。

蜜月虽然美好,两人并没有陶醉,夏明翰继续东奔西忙从事革命工作,郑家钧没有文化,很少参与,但也没有闲着,除了在家里收拾家务,还帮着夏明翰收拾文件。当丈夫开会的时候,郑家钧就在坐在门外打毛衣,负责望风,工作一丝不苟,从没有出过差错。

转眼之间,秋去冬来,春节到了,大家都出去走亲访友,郑家钧也想出去散心,夏明翰说:“我想'限制’你的自由。我们除了工作,都别出去,我帮你学文化好吗?

郑家钧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事吗?

于是小两口工作之余,不走亲,不访友,夏明翰一心一意帮郑家钧补习文化,从阿拉伯数字到常见的字词。

夏明翰这个老师教得认真,郑家钧这个学生学得勤奋,三口之家气氛热烈,充满了欢声笑语。

明明是两口之家,什么时候多出一个人?

因为这时候他们已经结婚几个月,爱情的种子生根发芽,正在郑家钧的腹内一天天成长。夫妻闲暇之余就会给胎儿唱民谣:“金花籽,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话……”

不知不觉又到了菊花飘香的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爱情的花朵结出硕果,他们的女儿呱呱坠地,给这个温馨的家增添了几分欢快气息。

“明翰,女儿叫什么名字呢?”郑家钧问。

夏明翰说:“我们是干革命的,红色是革命的基调,赤色跟红色相同,就叫赤云吧。”

夏明翰像天下所有父亲一样深爱着女儿,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抱起小赤云,在她的小脸蛋上亲一口,然后才去换衣服。

而郑家钧自从有了赤云之后,就不能像以前抛头露面参加工作了,只能在家照顾襁褓中的女儿。

有了女儿之后,郑家钧更加依恋丈夫,多了一点隐忧,每次有夏明翰出去,郑家钧都会下意识走到门口,想跟他一起去。

有一次夏明翰早早就出去了,天黑了还没有回来,由于工作纪律,郑家钧从不过问丈夫去干什么,到哪里去,只能在家里牵肠挂肚,忐忑不安,胡思乱想。

晚上十点多,才听到丈夫的敲门声,郑家钧飞快地打开门,扑到丈夫怀里,楠楠地说:“明翰,你终于回来了。”说着,脸上已经挂满泪花。

夏明翰手帕,轻柔地擦拭着妻子脸上的泪痕,柔声问道:“家钧,你猜,给你带来了什么?”

只见丈夫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囊,打开层层包裹的丝绸,灯光下,一颗闪耀着光芒的红色珠子时呈现眼前。

郑家钧捧着珠子爱不释手,惊喜之余她问:“平白无故,为啥要买怎么贵重的红珠给我?”

原来夏明翰在结婚时连个项链和戒指都没有买,虽然夏家有的是钱,但是当时夏明翰跟家里已经决裂,其实过得也比较清贫。

祖父和父亲希望他“走正道”,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夏明翰却要推翻黑暗的旧制度,为天下苍生奋斗。

当初在1919年五四活动爆发后,年轻的夏明翰踊跃加入了活动,他和同窗们踊跃驱驰在革命第一线。

接着,夏明翰又将祖父隐匿的洋鞋、洋伞、洋缎、花绸等抛了一地,一把火所有烧光。老祖父气得颤抖,于是将他关进了家里的阁楼上。

一个深夜,夏明翰在妹妹的帮助下逃出阁楼,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跟家里彻底决裂。

因此,夏明翰结婚时没有通知父母,他们自然也没有拿钱。

所以囊中羞涩的夏明翰,连个戒指也没有买。

夏明翰说:“买红珠是给你补偿,而且今天还是你生日,这也是我给你的生日礼物。你看,我还给你写了赠言呢。”

郑家钧这才注意到,包红珠的黄绸上,工工整整写着一句话:

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

看着上面的字,郑家钧眼眶湿润了,还有什么比拥有丈夫的爱更幸福的呢,相比之下,那些担惊受怕又算得了什么?

话虽如此,郑家钧还是日夜担心,随着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人,不断有共产党人被抓的消息传来。

夏明翰的家里,就有四位亲人陆续死于国民党迫害——五弟夏明震被杀戮于耒阳,七弟夏明霹在金甲岭造炮弹时被抓获枪杀,四妹夏明衡在衡山乡村搞活动时被敌人追到一口大塘边,投水身亡,外甥邬一之也在长沙暴动时壮烈牺牲。

在此情况下,郑家钧怎么能不担心丈夫的安危?

夏明翰对于白色恐怖是无所畏惧的,他在日记上写过一首诗:

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

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

从这首诗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夏明翰做了为事业献身的一切准备。

但是他不想让妻子担惊受怕,极力安慰妻子。

当郑家钧说出自己的担心时,夏明翰总是故作轻松地用两句话回应:“放心吧,我没事的。”“等着我,我会回来的。”

可是1928年3月18日,夏明翰出去之后,直到天黑,都没有回来,郑家钧的心碎了。第二天,一个坏消息传来——夏明翰被捕了。

由于叛徒宋若林出卖,调到湖北省委工作夏明翰,当日在汉口东方旅社被反动军警逮捕。

消息传来,郑家钧乱了方寸,尽管组织上答应组织力量营救,她还是到处央告着求人,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关系去疏通,希望营救丈夫。

可是她不知道,夏明翰在被捕第三天,即当月20日,就惨遭杀害。

敌人为什么如此急切要杀害他,因为夏明翰的表现让敌人绝望。

由于出了内奸,夏明翰被捕时,敌人知道他的身份,夏明翰是湖北省委负责人,是中共高级干部。因此,敌人对此寄予厚望,希望从他口中得到中共的最高机密,可是他们失望了。

敌人对他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审判,除了用尽酷刑,还用高官厚禄引诱他。但夏明翰信念非常坚决,在被捕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不管敌人严刑拷打还是威逼利诱,都不起作用。

不仅如此,夏明翰还把审讯室当战场,对敌人进行坚决反击。

主审官问:"你姓什么?"

夏明翰答:"姓冬。"

"你明明姓夏,为什么说姓冬!简直是胡说!"法官恼羞成怒。

夏明翰不屑地说:"我正是按国民党的逻辑讲话的,有错吗?”

“你们国民党擅长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你们把罪恶说成慈悲,把爱国者说成卖国者,把屠夫说成英雄,我为什么不能把'夏'说成'冬'?"

主审官见夏明翰“冥顽不化”,只能恼羞成怒,宣布"就地处决"。

在行刑之前,敌人还不死心,对夏明翰说:“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夏明翰说:“有,拿纸笔来。”

敌人因为夏明翰后悔了,兴冲冲地拿来了纸张和笔墨。

在昏暗的灯光下,夏明翰戴着手铐,忍痛写下了3封家书。

这3封家书,一封是写给母亲,儿子不孝,不能给报答养育之恩,待到来生再偿还。

第二封写给大姐,因为弟弟的缘故,给你添麻烦,替我照顾好爹妈。

第三封写给自己的爱妻郑家钧:

同志们曾说世上惟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你是帼国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夏明翰女儿)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在给妻子写信的时候,他的心情更加激动,想着妻子年纪轻轻就要失去丈夫,两人再见只能是来世,他心如刀割、泪如泉涌。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在信纸上,留下了夏明翰的斑驳泪痕,那里面包含的全是爱。

写完之后,夏明翰意犹未尽,他咬破嘴唇,在纸上妻子的名字处,深情地吻了一下,留下了一个殷红的吻。

在一旁的法官和特务,被夏明翰的震撼,说不清是感动、恐惧还是不解。

在国民党的宣传中,共产党员都是些青面獠牙,无法无天,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眼前的一切,他们不懂。

1928年3月20日,夏明翰带着沉重的脚镣和手铐,从容地走上刑场。

在刑场上,敌人不死心,再一次问夏明翰有没有什么要说的。

夏明翰厉声说:“有!纸笔拿来!”

敌人被他的视死如归的气概吓倒,狱卒颤抖着双手递上了纸笔。

夏明翰挥笔在纸上写下了20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敌人看了,一个个目瞪口呆,心惊胆战。行刑官一挥手,刑场响起密集的枪声,罪恶的子弹射向夏明翰,英雄倒在血泊中。

夏明翰牺牲,郑家均毫不知情,还在积极营救。

一个月后,郑家均才得知丈夫的死讯,尽管早有思想准备,得知噩耗之后,她还是眼前发黑、栽倒在地,她的世界塌了!

她怎么也难以接受这无情的事实,她痛不欲生,想离开这个世界,可是当她听到女儿稚嫩的童声喊妈妈的时候,她忽然惊醒,往后余生,自己只能变得坚强了。

小赤云是他们夫妻爱情的结晶,是革命的种子,自己哪怕吃尽千辛万苦,也要将孩子抚养成人,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

听说丈夫给自己留下了遗书,她把全家仅剩的财产折换成金条,打点给了狱卒,这才使得夏明翰那首《绝句》流传人间。

为了防止敌人斩草除根,她逃回娘家,并且把女儿改成了自己的姓。即使到了娘家,她也不能高枕无忧,总是提心吊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个地方。

为了维持生计,郑家钧不得不一边带孩子,一边接一些刺绣活儿,有时候孩子淘气,不能干活,只能等孩子睡了,晚上加班熬到半夜。

女儿夏赤云回忆说,从自己记事的那天起,就没有看到母亲闲着的时候,她每天总有忙不完的活计。

为了完成丈夫遗愿,郑家钧省吃俭用,在女儿8岁那年送她上了学堂。到了学校,老师难免问家长情况,郑家钧就告诉女儿,你父亲到了很远的地方打工去了,等你长大才会回来。她这样做,并不是认为革命有罪,而是保护女儿免遭毒手。

1949年10月,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了,郑家钧得知后,泪飞顿作倾盆雨,她念叨说:

明翰,你知道吗?你为之奋斗的一切实现了。

有一天省里来了人,他们奉中央指示,要将郑家钧接到北京去。可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央指名要接的烈士遗孀,竟然在一个作坊里给人糊纸盒为生。

当时郑家钧生活很困难,刺绣的活不好找,就在一个小作坊给人糊盒子赚钱。

她内心深处也想到首都去,见见故人毛泽东,可是她却拒绝了来人的好意,新中国刚成立,毛主席那么忙,国家要建设,她不想给国家增加任何不必要的负担,明翰要是还在,也不会让自己那样做的。

她的女儿夏赤云,也没有以烈士女儿的身份,享受过组织的特殊照顾,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她始终工作在第一线。

夏赤云有3个儿子1个女儿,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上学,找工作,没有搞特殊化。1975年,郑家钧老人与世长辞,她走得非常安详,因为,她完成了丈夫让她抚育孩子长大的遗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