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海英老师
9月19日,突然在“文苑沙龙”微信群里看到了这个噩耗,“海英老师走了!”我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紧接着是一阵悲痛......虽然我与海英老师从未谋面,但她给我的印象却是格外深刻,我想这都源于海英老师心地的善良和待人的热情。
那应该是在2012年的前后,我在一个残疾人文学QQ群里认识了海英老师,当时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写作爱好者,文笔也十分稚嫩。在群聊中得知刘海英老师是辽宁大连《自强》杂志的编辑,而我是一名山东的作者,尽管辽宁与山东离得较远,但文字之间的距离却很近,心和心更是紧贴着,因此我就主动加了好友,习惯地称呼她“刘老师”。
期间,海英老师告诉我,《自强》杂志也是一本宣传残疾人事业、搭建残疾人文学舞台的杂志,并鼓励我平时多读多写多投稿。海英老师的平易近人让我很快放下了思想包袱,于是开始了向她不间断地投稿。说实话,当初若是能在哪个报纸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真的高兴得上蹿下跳,比喝蜂蜜还要香甜,一次文章发表就能够让我兴奋上两三天。
不得不说,投一篇稿子就像送出一个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特别希望能够讨得编辑的认可和喜欢,但有时却事与愿违,石沉大海一般。我每次给海英老师投完稿子,都会在QQ上给她留言,每每看到我的留言,海英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回复我,有时还会提上几条修改文章的意见建议,一来二去,她便成了我创作路上的贴心人,让我在追逐文学的道路上变得更加勇敢起来。现在看来,文学的确是残疾人走出灰暗的一束光,它有着非凡的色泽与强大的力量,总能牵引一双双眸子和一颗颗心灵。初入社会的前两年,一个人踽踽独行于谋生的曲径上,时而灰头土脸,时而身心俱疲,好在那一个个嵌在杂志上的“豆腐块”时刻给予我能量,叫人内心愈发敞亮,确实慢慢地因《自强》而自强!
2015年,我离乡外漂打工,当时心怀憧憬,而现实却无比残酷,孤独与悲伤常常趁虚而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日子,手中的笔为我化解了很多忧愁,一篇篇黏连着情绪的文章释放出了我心中的苦闷与渴望。或许是海英老师从文字里读出了我的内心,我每次投稿后,都会与她交流一番,她会像大姐一般地安慰我,会用文字的姿态鼓舞我......《自强》杂志是双月刊,那一年我有幸上了六期,这六期是一如既往的陪伴与厚爱,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和鼓励。蓦然回首,这一段坎坷的路途令人铭记于心的除了奋斗的艰辛,还有海英老师的善良。
后来,我加入了《自强》杂志的文学交流群,通过文友了解到海英老师的一些故事,她也身有残疾,而且行动不甚方便,说实话我真不太敢相信,因为她的谈吐始终是温暖的阳光的,她总是竭尽所能地开导别人帮助别人,她让人记住最多的是胸怀的宽广与内心的强大......
不禁要说,一个人的强大到底是源于内心,完整的内心能够弥补残损的肢体,强大的内心可以支撑不朽的灵魂,我心目当中的海英老师就是这样。如果说残健共融是一份温暖,那么以残助残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向心力,也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战斗力,海英老师的故事也让残疾朋友重新认识了自己,我们不仅可以获取力量,而且也可以产生力量,乃至传递力量。
海英老师走了,走得确实有些突然,叫人猝不及防不知所措,只能任一条条记忆在脑海中来回地撕扯......提笔之前,我又重新拿出了珍藏已久的《自强》杂志,感觉一下子厚重了许多,杂志里承载了太多了文字,也加载了太多的情感,即便有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心头的感激与敬意。
海英老师,一路走好,愿《自强》的花火一路相伴,愿生命的光亮永久璀璨!
作者简介:马加强,济宁微山县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走上写作发表的快乐之路已经有十多年了。曾先后几次参加市运会和省运会,现定居在微山县城,工作于微山县公安局。擅长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陆续有作品在“诗潮”、“西北文艺”、“现代诗美学”、“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微山湖文学”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