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田丰之死

田丰(?-200年),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人,一说渤海人。 [1] 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

建安五年春,袁绍自认为兵强马壮,决定伐曹,满朝文武没人敢说个“不”字,只有田丰“不识时务”地唱了“对台戏”。他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力谏袁绍:我兵众则弱,敌兵寡则强;且曹公善用兵,不如以久持之,急则必败。袁绍大怒,说是田丰长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动摇军心,罪不可赦,将其打入大牢。结局果不出田丰所料,官渡一战,袁绍被曹操杀的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来,有同情田丰遭遇的人悄悄向他贺喜,说这下你可以“平反”受重用了,而田丰却对天长叹:吾今死矣!又被田丰料中,袁绍兵败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田丰拉出去砍了。

袁绍的这一手着实让人费解:官渡之败的教训有力地证明田丰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十分称职的谋士;袁绍企图“一统天下”,田丰不正是一个用得着的人才吗?应该赶紧提拔重用才对呀,怎么给杀了呢?

然而田丰是把袁绍看透了的:“袁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田丰对袁绍的这段评语,将袁绍的德行和杀田丰的心理活动刻划的淋漓尽致。袁绍是一个忌贤妒能、独断专行、文过饰非的“暴君”,他之所以非杀田丰不可,是因为田丰犯了他的大忌。

一忌是没与他袁绍保持一致。领导说“是”,那就是“是”,领导说“不是”,那就是“不是”,这是为官的“秘诀”,也是“讲政治”的表现。然而田丰虽有一肚子妙计,却不谙为官之道,对袁绍的话,满朝文武都“保持一致”,只有田丰表示疑义,这不是公然对领导不信任吗?连这点“政治性”都没有,能放在领导身边工作吗?

二忌是逆言犯上。为官的“常识”是,“一把手”已拍板定案的事情,下面关键是抓落实。而田丰心怀疑义倒也罢了,可恨的是竟当着满朝文武,将人家“一把手”的“英明”决策说的狗屁钱不值,叫人家领导的“面子”往那儿搁,尊严朝那儿摆?如果听了你的,还有人家“一把手”的位置吗?说轻的,你这是吃饱了撑的,犯不着;说重点,你这是企图架空领导,犯上作乱。

三忌是竟敢比领导高明。假设官渡一战袁绍侥幸打赢了,各方面舆论必然大肆吹嘘袁绍是英明统帅云云,他挣足了“面子”,蛮可以摆出“大人不计小人过”的姿态放田丰一码。然而不幸的是袁绍大败而归,事实无情地证明当初田丰意见是正确的,这下大祸真正临头了。田丰意见对了,那就说明袁绍的意见错了;不仅错了,还听不得不同意见,一意孤行,招致今日的惨败;一个小小秘书级干部竟然比他堂堂“一把手”高明,这叫袁绍心里很不是滋味。由羞生恨,袁绍会想:田丰这小子这回楞让老夫丢尽了面子,如果再让他张扬的满世界都知道,今后老夫尊严何在,威信何在,满朝文武谁还把老夫放在眼里?气煞老夫也,这小子非杀不可,不杀,不足以出心中这口恶气,不杀,不足以挽回影响!

于是,田丰便必然地被送上了断头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