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李修生:白仁甫及其创作---关王马白 创曲坛千古风流
白仁甫及其创作
白仁甫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他和关汉卿,庾吉甫等同时。在元杂 剧的创作流派中,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白仁甫则是文采派的代表。 一个文学创作的繁盛时期,总是由多种艺术流派组成的。作为独具一格 的杂剧作家。白仁甫在元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还应该提到, 元代杂剧作家的生平资料都很少,唯独白仁甫的身世尚有踪迹可寻,这 对研究白仁甫及元前期杂剧作家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想概略地谈谈他 的生平和创作。
(一)
白仁甫,原名恒,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 省河曲县)。祖父白宗完,笃信佛教,没有做过官。伯父白贲,1202 年(泰和三年)进士,官至歧山令,精于禅学道书、歧黄之说,是个享名 的诗人。叔父是个和尚,法名宝莹,也是诗人。父亲白华,字文举,1215 年(贞祐三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官,是金朝著名的文士。总之,白 仁甫的父辈在金朝是有政治地位,又很有文名的。
白仁甫诞生于金王朝走向灭亡、蒙古帝国兴起的时候。金末文化兴盛,但政治上却矛盾丛生。由于金统治集团内部女真族和汉族的矛盾, 以及军事指挥的错误,不能抵抗新兴的蒙古帝国军队,终于 1234 年被蒙 古所灭。当时白仁甫年仅 7 岁。金首都南京(即汴梁,今河南开封市) 陷落时,他父亲随金哀宗外出就兵,母亲在变乱中失落。著名诗人元好 问和他父亲是同学,又是密友,白仁甫从逃难开始便一直跟随着元好问。 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说:
元、白为中州世契,两家子弟每举长庆故事,以诗文相往来。太素即寓斋仲子,于遗 山为通家侄,甫七岁,遭壬辰之难,寓斋以事远适,明年春,京城变,遗山遂挈以北渡。┅┅ 尝罹疫,遗山昼夜抱持,凡六日,竟于臂上得汗而愈。盖视亲子弟不啻过之。读书颖悟异 常儿,日亲炙遗山,謦咳谈笑,悉能默记。
白仁甫少年时代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以及元好问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对 他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父亲白华 1233 年在邓州降宋。但宋朝采取苟且偷安的驼鸟政策, 不敢联合金朝抗蒙势力,对金朝降将不予信任;加之在蒙古军队的强大 攻势下,南宋边防军中,南、北人的矛盾很激烈。1235 年 10 月,白华在 均州和范用吉(即孛术鲁久住)又一起投降蒙古。白华在金朝曾参预军 事决策,临危变节,因此遭到人们的贬责。白华回到北方后,经过一段 漂泊,便带着儿子卜居真定,受到北方最早降蒙的史天泽的庇护。王恽《史天泽家传》记载:
北渡后,名士多流寓失所,知公好贤乐善,偕来游依。若王滹南、元遗山、李敬斋、 白枢判、曹南湖、刘房山、段继昌、徒单侍讲,为料其生理、宾礼甚厚;暇则与之讲究经 史,推明治道。
白华虽然依附于史天泽,但其内心的矛盾却十分激烈。他一心教育儿子读书,不准备让他们出仕。如他在《示恒》(《永乐大典》卷一三三四 四)一诗里表示:
忍教憔悴衡门底,窃得虚名玷士林!
《是日又示恒》(同上)二首之一: 潦倒吾何用,文章汝未成, 过庭思父训,坠地有家声。
白仁甫在父亲的教育和思想影响下,怀有难以排遣的愤懑,终生没有出 仕。虽然在他的应酬之作中,也时有歌颂皇元的词句,但表现更多的还 是兴亡之恨,其中充满抑郁消极的情绪。
真定是他早年活动的重要地点之一。在此期间,他还曾来往于河南、 江淮、燕京等地。1250 年,他曾到燕京(今北京市)狎游,今存有《〔满 江红〕庚戌春别燕京》词。1252 年冬又游顺天(今保定市),被邀为张 柔的夫人撰词。1260 年(中统元年)他到寿春,在寿春榷场中得到《南 方词编》。1262 年秋,他泊至襄阳府光化县南二十里的鸳鸯滩,写有《〔念 奴娇〕壬戌秋泊汉江鸳鸯滩寄赠》。1267 年,在忽必烈生日时,他代真 定总府作〔春从天上来〕寿词一首。次年史格代张弘范为亳州万户,白 仁甫又谱〔凤凰台上忆吹箫〕颂之。1269 年至覃怀,时杨果任怀孟路总 管,奥敦周卿任府判。白仁甫有《〔木兰花慢〕覃怀北赏梅同参政西庵 杨丈和奥敦周卿府判韵》。
白仁甫南北奔走,都与史天泽家族的人员有关系。如他到燕京时,正值史天泽入觐;他到河南等地,又是在史天泽任中书右丞相,河南宣 抚使,兼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和史格任亳州万户等职之时。史天泽是投 靠蒙古的汉族大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白仁甫则是依附史天泽门下 的文墨客。但白仁甫的作品中却不时流露出浓郁的故国之思。如,他的《〔石州慢〕丙寅九日期杨翔卿不至书怀用少陵诗语》:
千古神州,一旦陆沉,高岸深谷。梦中鸡犬新丰,眼底姑苏麋鹿。少陵野老,杖藜潜 步江头,几回饮恨吞声哭。岁暮意何如?怯秋风茅屋。幽独,疗饥赖有:商芝暖老,尚须 燕玉。白璧微瑕,谁把闲情拘束。草深门巷,故人车马萧条,等闲瓢弃樽无绿。风雨近重 阳,满东篱黄菊。
白仁甫曾一再拒绝了史天泽的举荐。1261 年(中统二年)4 月,元 世祖忽必烈诏十路宣抚使,要求“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才、异等, 列名上闻,以听擢用”(《元史》卷四《世祖本纪》)。王博文《天籁 集·序》记载:
中统初,开府史公将以所业力荐之于朝,再三逊谢,栖迟衡门,视荣利蔑如也。 由于白仁甫怀有家国之恨和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因此他放浪形骸,拒绝 出仕,把自己的主要力量用于创作。他一生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杂剧 和散曲方面。
杂剧作家侯正卿在晚年所写《答白仁甫》(《艮斋集》卷九)诗里, 曾回忆了他们早年的共同生活:
别后人空老,书来慰所思。 溪塘连辔日,风雨对床时。 我爱香山曲,君奇石鼎诗。 何当湖上路,同赋鹧鸪词。
又,1287 年秋天,白仁甫得到王仲常写给他的信,信里有“楚星燕月千里相望,何时会合以副旧游”的话,因此他在〔风流子〕一词里追忆了 他们当年“故园行乐”的情况以及他早年的创作生活:
花月少年场。嬉游伴,底事不能忘。杨柳送歌,暗分春色,天桃凝笑,烂赏天香。绮 筵上,酒杯金潋滟,诗篇墨淋浪。闲袅玉鞭,管弦珂里,醉携红袖,灯火夜行。回首事堪 伤。温柔竟处,流落江乡。惆怅鬓丝禅榻,眉黛吟窗。甚社燕秋鸿,十年无定,楚星燕月, 千里相望。何日故园行乐,重会风光。
从他在《〔夺锦标〕得友人王仲常李文蔚书》中可以看到他和王仲常、 李文蔚的深挚友情。王仲常、侯正卿、李文蔚都是真定的剧作家。王仲 常也是真定人,至元十年应召出仕。从这些诗词的记载,联系他的经历, 我们可以大致肯定他杂剧创作活动的旺盛时期是 1274 年(至元十年)以 前这段时间里。
白仁甫等前期作家都善骑马,喜欢鹧鸪词,他们把酒樽诗笔联在一 起,还经常出入青楼,与妓艺人等时相往来。白仁甫在为她们写的作品 中说:“天公不禁自由身,放我醉红裙”(《〔木兰花慢〕歌者樊娃索 赋》)。又说:“喜相从,诗卷里,酒杯中。缠头安用百万,自有海犀 通。”(《〔水调歌头〕夜醉西楼为楚英作》)
1276 年,白仁甫 50 岁,他随元军南下至九江。次年冬又至岳阳,后 又经隆兴再回到九江。在这一带飘泊三年。后来因为他弟弟白敬甫在江 南诸道行御史台任职,便到维扬(今扬州市)。1280 年,卜居建康(今 南京市)。1286 年,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徙治建康,他的朋友王博文任行 御史台中丞,这两位 30 年前结识的朋友又重新会面。到南方以后,他与 著名散曲作家胡祗遹、王恽、卢疏斋等都有唱和之作。卢疏斋还是他弟 弟的内兄。现存他的大部分词篇多写于这段时间。这时,南御史台的朋 友又曾征他从政,他作词〔沁园春〕谢绝:
自古贤能,壮岁飞腾,老来退闲。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愤,日就衰残。麋 鹿难驯,金镳纵好,志在长林丰草间。唐虞世,也曾闻巢许,遁迹箕山。越人无用殷冠。 怕机事缠头不耐烦。对诗书满架,子孙可教,琴樽一室,亲旧相欢。况属清时,得延残喘, 鱼鸟溪山任往还,还知否,有绝交书在,细与君看。
他在这首词的小序里说:“监察师巨源将辟予为政,因读嵇康与山涛书, 有契于予心者,就谱此词以谢。”可知他这时的思想。嵇康反对虚伪的 礼教和不满于现实政治的思想,正与他同调。他在建康时,与其交游往 还者大都是南下的北方文人,他们不少人都有很多抑郁不平,但又无力 改变现状。他们在一起诗酒相聚,借以互相慰藉寂寞的老怀。
1287 年,白敬甫改任浙西提刑按察使,他后又迁平江(今苏州)。 白仁甫在 1291 年春 3 月 4 日同李景安提举游杭州西湖,所写〔永遇乐〕 是其现存有事迹可考的最晚的一首词作。
1300 年(大德四年),阎复为翰林承旨时,有人说:“白文举父子 兄弟俱有文名,敬甫幼负俊声,老不入翰林,咎将谁执?”(袁桷:《清 容居士集》卷二十七《朝列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白公神道碑铭》)。 他弟弟白敬甫后被奏为翰林待制,复同佥太常礼仪院事。在有关记载中 没有谈及白仁甫的下落,他很可能在这以前已经去世。《录鬼簿》载白 仁甫掌礼仪院太常卿,疑为弟冠兄戴。他的后裔直到明初仍住在苏州, 因此他晚年也不大可能北返。苏、杭、扬州的山水恰好安顿了这个避世 的过客。
(二)
白仁甫的作品,现存有词 105 首,词集名《天籁集》,清初始刊刻 流传;散曲有小令 33 支,套曲 4 组;杂剧据《录鬼簿》存目 15 种,今 存《梧桐雨》、《墙头马上》,另有《东墙记》1 种,然是否原作尚待考。 白仁甫的杂剧主要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内容。《梧桐雨》是历 史传说剧的代表,也是使他得以享名的作品。从现存金、元诗词曲来看, 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是人们经常歌咏的题材,是当时人们非常熟悉的传 说。元初期杂剧三大家都有这方面的作品,如:关汉卿有《唐明皇启瘗 哭香囊》、庾吉甫有《杨太真霓裳怨》、《杨太真浴罢华清宫》。然而只有白仁甫的作品得以流传。
《梧桐雨》是个末本戏,主要通过唐明皇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一代 兴亡的变化。作品的楔子,是个序幕,写唐明皇在太平之日,贪图“安 逸”,把子妃据为己有;又写唐明皇“目不识人”,把失误军机的败将 安禄山委以重任,为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线。接着暗场交代了杨贵 妃与安禄山私通的情节,又直接描摹唐明皇倦理朝政,“一心想着贵妃”, 突出写长生殿盟誓。当安禄山精兵直指潼关的时候,唐明皇正忙着为杨 贵妃进荔枝,在沉香亭畔沉缅于杨贵妃的歌舞之中。敌兵袭来,京城兵 不满万,将官衰老,唐明皇只得避兵幸蜀。马嵬兵变,众军杀死杨国忠, 马践杨贵妃。最后,作者专门写了一折,着力刻画了唐明皇追悼往日繁 华的愁苦心情。白仁甫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批评了统治者由于“目 不识人”和一味荒淫享乐造成国家危难的行为,并把安禄山倡乱,夺得 京城,当作一场灾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亡国的时代特征。这两 个历史事件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再加以白仁甫和他父亲的遭遇,我们 不难看出他在作品里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剧中一曲曲哀婉的悲歌,正表 现了白仁甫追怀往日的故国之思。
唐明皇既是造成国家败乱的罪魁,又是故国的化身,所以白仁甫对明皇既有讽刺批评,又有赞赏同情,而以后者为主。作品虽然触及到统 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和权奸把持朝政的现实,但着意描写的却是唐明皇 的风流才情。如,作品中对长生殿盟誓写得情真意切:
〔赚煞尾〕长如一双钿盒盛,休似两股金钗另,愿世世姻缘注定。在天呵做鸳鸯常比 并,在地呵做连理枝生。月澄澄,银汉无声,说尽千秋万古情。咱各办着志诚,你道谁为 显证,有今夜度天河相见女牛星。
沉香亭畔舞霓裳一场,作者极力写当时歌舞之盛。变乱爆发后,作者对 “主弱臣强”,天子无所作为,也寄予深切的同情。特别是第四折对唐 明皇由盛而衰的凄凉处境,白仁甫更是饱含感情,处处与之共鸣。但是 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作品的思想倾向不够鲜明。
因此,可以说整个作品是一部抒情诗。它并没有为读者准备答案, 而是充满了迷惘、悲凉的情调,“欢会”栽排下“凄凉”,便是作者的 结论:
〔滚绣球〕长生殿那一宵,转回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辞絮絮叨叨。 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么,红牙箸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吵吵。是兀那当时欢会,栽 排下今日凄凉,厮辏着暗地量度。
这种思想感情在元初是有代表性的,只有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充 分理解它的意义。
白仁甫的历史传说剧,其它均已亡佚。《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写楚 庄王爱士的故事。《萧翼赚兰亭》写唐太宗使萧翼从僧辨才处赚取王右 军兰亭后序法帖的故事,这和《梧桐雨》中批评唐明皇“目不识人”, 称赞唐明皇的才情的思想是一致的。《斩白蛇》、《高祖归庄》都是写 汉高祖的故事,原剧虽不可见,但从其《〔水调歌头〕咸阳怀古》中, 可以看到他对秦汉时期历史事件的态度:
鞭石下沧海,海内渐成空。君王日夜为乐,高枕望夷宫。方叹东门逐兔,又慨中原失 鹿,草昧起英雄,不待素灵哭,已识轩蛇翁。笑重瞳,徒叱咤,凛生风。阿房三月焦土, 有罪与秦同。秦固亡人六国,楚复绝秦三世,万世果谁终?我欲问天道,政在不言中。
由此可见,他对于秦的暴政和项羽火焚阿房宫都是否定的。 他的爱情剧《墙头马上》是独具风格的佳作,这是一个旦本戏,演
裴少俊和李千金相爱的故事。作品正面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自由婚姻的 合理要求:塑造了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地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李千金的 光辉形象。她和崔莺莺的性格迥然不同,当她初见裴少俊以后,就明白 地表示了自己的爱慕感情:“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 自己。”她央着梅香为她传送简贴。当他们的约会被嬷嬷发现时,她便 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菩萨梁州〕是这墙头掷果裙钗,马上摇鞭狂客,说与你个聪明的奶奶,送春情是这 眼去眉来。则这女娘家直恁性儿乖,我待舍残生还却鸳鸯债,也谋成不谋败,是今日且停 嗔过后改,怎做的奸盗拿获。
后来,她和裴少俊私奔,在裴家后花园住了七年,后来被裴少俊的父亲 发觉。当裴少俊被迫将她休弃时,她表现得非常坚强。她说“是与非须 辨别”,“这姻缘也是天赐的”。她还批评了丈夫裴少俊的软弱:
〔鸳鸯煞〕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指望生则同衾,死则共 穴。唱道题柱胸襟,当垆的志节,也是前世前缘,今生今业,少俊呵,与你乾驾了会香车, 把这个没气性的文君送了也。
最后,裴少俊得官,要求与李千金重作夫妇,她先是毅然拒绝了这个要 求,表现出李千金刚强的性格;后来由于儿女求情她才答应。她坚定地 认为自己的行为正确。“怎将我墙头马上,偏输却沽酒当垆”,这就把 李千金的形象,进一步提到了新的高度。
李千金的形象大胆、泼辣,但并不流于轻浮。作品充分表现了她对裴少俊和儿女的深挚感情,写得真切动人。 这个作品具有浓厚的喜剧性,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工部尚书裴行俭。此外,李千金性格的爽朗、院公的淳朴风趣,也使整个作品显得清 新明快,饶有风趣。
这与他散曲里写爱情的作品是一致的,如《〔中吕阳春曲〕题情》: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 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应举,及第待何如?
感情率真、泼辣。 他的爱情剧还有《东墙记》写马文辅与董秀英的故事。现存剧本情节极似《西厢记》,可能是后人模拟的作品,非白仁甫原作。此外《流 红叶》写宫女韩翠苹红叶题诗和于祐成婚的故事,《银筝怨》写宫女薛琼琼弄筝与崔怀宝相恋的故事,《钱塘梦》写苏小小,《梁山伯》写祝 英台,《崔护觅浆》即“人面桃花”,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可惜 剧本均已失传。
白仁甫的主要作品都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梧桐雨》 是依据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和说唱文学作品写成的;《墙头马上》则受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的启发,又以宋官本杂 剧《裴少俊伊州》,金院本《鸳鸯简》、《墙头马》作为创作的依据。 因此作品具有比较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也是他的作品得以流传的原因之 一。
(三)
白仁甫工于词曲,元初就很有名。王博文《天籁集·序》说:“律 赋为专门之学,而太素有能声,号后进之翘楚者”。明初朱权更是推崇 备至,认为他在元代作家中“宜冠于首”,(朱权:《太和正音谱》)。 由于他受有深厚文学教养的家庭影响,并直接受教于元好问,所以艺术 上比较成熟;由于他经历了金朝亡国的变乱,所以作品又比较有气势。 他的作品富有文采,但是并没有雕琢的痕迹,好像直接从肺腑流出。郝 经称赞元好问在艺术上“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郝经《遗 山先生墓铭》),白仁甫则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的作品用语自然, 凝炼而不拘谨,清丽而又有生气。如《梧桐雨》沉香亭畔小宴一场,对 秋来景物的描写:
〔中吕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征雁。御园中夏景初残,柳添黄、荷减翠,秋 莲脱瓣。坐近幽阑,喷清香玉簪花绽。
《梧桐雨》第二折写唐明皇对李林甫的斥责与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 写汉元帝对文武百官的埋怨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梧桐雨》语言更为 明快。如:
〔普天乐〕恨无穷,愁无限,争奈仓卒之际,避不得蓦岭登山。銮驾迁,成都盼,更 那堪浐水西,飞雁,一声声送上雕鞍;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
白仁甫也长于抒情,善于烘托气氛。如《梧桐雨》第四折写唐明皇秋夜 闻雨:
〔黄钟煞〕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度铃声 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伯牙水仙操。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渲湖山漱石窍, 浸枯荷溢池沼,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催邻砧处 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 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写秋风、秋雨搅人愁肠,用形象的语言描摹出凄凉的意境,是很成功的。 同时,还应该说明,元初文采派作家,包括白仁甫在内,也都是熟 悉舞台演出的。从白仁甫的作品来看,并不是案头之作,而是非常适合 舞台演出的剧本。他的作品戏剧矛盾集中,人物性格突出。直到解放后 上海戏剧界改编《墙头马上》,俞振飞等表演艺术家对此剧的戏剧性都十分推许。 当然,白仁甫作品反映社会面不广,其内容仅限于表达作者自己与同时文人的呼声。但白仁甫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清初的剧作家和词人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杨友敬刊刻他的词集《天籁 集》,是由朱彝尊参加整理,洪升参加校刊的;而洪升的著作传奇剧《长 生殿》明显地表现出是受白仁甫的影响。
总之,白仁甫是元前期杂剧作家中的重要一翼,是继承金代文学传 统,开元杂剧文采派先河的人物。在元杂剧作家的研究中,白仁甫应该 受到足够的重视。
(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 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