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机十九条”详解】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条所讲到的是因“风”所至的“掉眩”病,所谓的掉眩,就是指眩晕病。并且把病位所在落实到肝脏。肝属木,五气属风。风性动摇无定,所以中医上把一些动摇无定的病,都称为风病。但临床上来看,动摇不定的眩晕病,不全是在于肝,但说到肝,主要指的是以肝风内动等病情而论。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怒生风等等。从病机上来说,主要是肝失所养,以至于肝中相火上冲为病,比如现在一些高血压病人。乙癸同源,乙指木,是肝;癸指水,是肾。指的是肝肾同源。肝藏血,但肝中之血得有肾精所化生,肾精不足,肝血必不足。有的人说枸杞子补眼睛,枸杞子是一味滋肾养精的药,肾精足了,肝血才能足,肝有血所养才能制约相火,相火潜于下,不上冲,才不会有肝风内动等病情发生。

掉眩病在其它方面的,《内经》就有“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这咱眩晕病的病因就是在于中气不足了。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虚则中气不能上升,清阳不升,头不能得养,所以眩晕。所以对于这种中气不足的眩晕病治疗,就不能以清肝潜阳来治了,得用相反的方向的治疗,可用补中益气汤来治

临床上还有一种眩晕病的病机是因为湿,在《金匮要略》有“泽泻汤”利湿治晕的方法。本人治疗过好些“美尼尔综合症”的病人,从病机上来看,主要也是因为痰湿为患,以六君子汤重用茯苓200克,再加牛膝等药为治,一般服药后一小时就可以缓解。

对于上述眩晕病的病机上来说,不仅仅是肝的问题。所以治疗时得辨别出那种病机至关重要。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等肝脏所引起的眩晕病,临床上必还存在有心烦易怒等症状;而对于中气不足所至的眩晕,病人同时还会有气短、神疲无力、眩晕的感觉,是头里空空的等等鉴别;而对于因痰湿所至的,这种眩晕,头必重,是头上重重的晕。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是病之因,“收引”,是指人的筋脉关节活动不利索的感觉。冬天寒冷了,我们会觉得人会笨起来,活动也不方便,这都是因为寒的原因。本条指出病位在于肾。

《内经》“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血遇热则行,遇寒则凝。阴阳平衡身体才能健康,阳虚则阴重。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阳又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足则一身阳气有所持,才能有力推动血的畅行,局部经脉就会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这种情况下,寒邪就会乘隙袭而入,痹阻经脉,从而引起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

肾主水,有的病人长期的肾阳虚,会导至水湿不化,寒湿内阻又会进一步的影响气血的通畅;脾主运化,脾得不到肾阳的温煦,则无力运化水湿,而生痰。比如水肿病、尿不通畅的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大多是肾阳不足为根本病机。内阳不足,再加上外来之寒邪,以至于寒湿痹阻经脉关节,成为了痹症。从痹症上来说,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长久,还有气血的损耗之虚症存在,一面是身体虚,一面是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治疗上陈寒不除,痰瘀难消;但只温阳又难以消痰瘀。所以在治疗上不能单纯应用温肾祛寒,还应化痰去瘀通络一起综合治疗。比如“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治痹名方,都是从上述的理论中制订出来的名方。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是胸闷气喘的意思;郁,是郁阻不通的意思。本条讲的是胸闷气喘等病主要的病位在于肺。

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肺对气的治节功能,在于肺的宣发和肃降来完成的。肺的宣发和肃降是一对矛盾体,要有正常的宣发,才能有正常的肃降。宣发指的是气机向外,而肃降指的是气机向下。人着凉去了,寒气把肺气闭住,肺的宣发功能就会下降,没有了正常的宣发功能,肺的肃降功能也不行了,气机上首逆,于是出现了咳嗽。比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就是用麻黄来宣肺,用杏仁来肃肺,把肺的宣肃功能调节正常了,肺气有所主,再加上桂枝的温经散寒来祛寒邪,于是风寒感冒就治好了。肺的宣肃不力,对气机和水液的调节功能就下降,还会引起水肿病,比如水肿病中的“风水”治疗上必得进行对肺的宣肃功能调节,要不风水很难治好。就算不是风水病,其它的水肿病,只要见肺气不利的病机出来,也必要进行对肺的宣肃功能调理。现在很多医生在治疗水肿时,加些麻黄,可以明显的增加利水的功效。这种治疗方法,《丹溪心法》首先提出来,并称其为“提壶揭盖法”。

肺的宣肃功能,得有足够的肺气为基础才能完成。如果说脾胃虚弱的病人,则肺气必不足,临床上常见一些咳嗽胸闷日久的病人,症见四肢困乏无力、气短神疲等,这种咳嗽只一味的去止咳是治不好的,必要进行健脾补气,脾气足,肺气才能足,这样肺的宣肃功能才能正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肾气虚的病人大多肺气也虚,因为肾的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很多哮喘病人,常见到夜尿频、怕冷、自汗,运动下就气喘等,这种情况就是肾不纳气的原因,治疗必要固肾为本,要不哮喘不治。

人是一个整体,肺不单一是肺的问题,《内经》讲到五脏六腑都会让人咳嗽,有时病要虽不在肺,但病之主必是在肺,所以说胸闷之病,多从肺立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本条所讲的是水湿病、水肿病,以及腹部胀满见症的疾病,病位在于脾。本条的前半句“诸湿肿满”,可以理解为湿、肿、满三种病,也可以理解为因湿所至的肿、满病。但其制落实于脾,这是正确的。

脾之性喜温燥而恶寒湿,主运化(运化水谷和水湿),居人体之中,通过和胃的通降以转运气机上下,所以说脾胃是气机的枢纽。但是脾的运化功能,有赖阳气之温煦。

如里气阳两虚,脾的运化功能就会下降,水谷不运则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人的生命机能下就下降,所以李东垣治病以脾胃立论,这是很有理的。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过多的水湿会阻在体内,从而阻滞了气血的畅行,而生它病。比如脾的气阳两虚,运化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于肺,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中医上称为“治节”),脾又主肌肉,于是水湿阻于肌肉,人就胖了。这就是现在肥胖症的主要病机之一。肺主皮毛,肺虚而皮毛会失去固密,人体无力抗风寒,所以人就会常常感冒,现在很多小孩子在幼儿园上学,三天两头感冒的,久治不好,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脾虚。

现在抗生素、非甾体类止痛,以及中医的清热解毒药乱用,严重的伤了人的脾气和脾阳,所以脾虚症的病人很多。脾阳虚日久,还会伤到了肾阳。肾阳不足,脾土得不到肾阳的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脾胃的气机枢纽不畅而无力运水,水湿停滞而成水肿病,治疗不论怎样,总是少不了健脾运湿之药。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李中梓“热轻则痒,热重则痛”。李氏是清代名医,著有《医宗必读》、《内经知要》等书,他对《内经》有很深的理解,他所提出的热是至理。中医外科的疮疡初起热轻,所以病也轻,病人感觉到局部有发痒的感觉。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郁热加重,病重热炽而痛了。但《内经》中说到这些病症属于心,心主火,心为火脏。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当时五行理论的影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在于心主血脉,痛、痒、疮等疾病,都有局部的血流不畅,治疗上不仅仅要清解,更要散热结,而散热结则得加些些凉血活血的药,比如忍冬藤、益母草、丹参等,所以说,从心论也是理。

但是说到痛、痒等症状的疾病,有很多原因,比如慢性荨麻疹,本人在临床上看到很多舌淡苔滑腻,脉沉弱无力的病人,这是很明显的阳虚湿阻。阳虚则无力运血,所以血流不畅;阳虚不化湿,湿重又会影响到血流的畅通;阳虚之人,阳气不能外达于体表,所以这种病人的治疗,就不在于清解和凉心火了。治疗的核心应该在于运脾温肾化湿。虽说湿为阴邪,加上阳虚。但是血湿郁日久也会化火,所以这种火,不是实火,是虚火,在温阳同时还得佐以清解血热。

中医的名言“不通则痛”这通,主要是指血不通畅,但不荣亦痛,局部得不到营养也会痛啊,比如临床上很多痛经的妇科病人,不仅有不通的病机存在,还有不荣的存在。治疗上不仅要通,还要补养。郁阻日久了,血脉不畅,所以也要从“心主血脉”加些调血药的治疗也有必要,所以说对本条的理解,别太局限于“心”一字。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中医的辨证有上、中、下三焦。这里所指的上,是指上焦而言。《内经》中说到痿、喘、呕三病主要病位在于上焦。上焦,即胸中,内藏心肺二脏。心主血脉,肺主气。一主血,一是主气,肺和心的关系,实际就是气和血的运行关节。从生理上来说,肺主治节。这治节,主要的就是指肺对人一身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肺受病则肺的宣肃功能失司,则肺的治节功能就下降。痰上阻于肺,要不水气凌心的,喘则发作(这种情况哮喘所至的心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所至的心肺病都很常见。但这种情况真正的病机在于肾阳亏虚,治疗的核心在于脾肾,但不论怎样说病位还在上焦)。

《内经》“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肺气要清宁才能肃降有力,水道才能通调。人五志能化火,火性上炎。肺为五脏的华盖,上炎之火热必会灼肺。肺受热则不能治节,水道不行,血脉随之痹阻,津液不能输布,于是痿症发。又痰壅于肺则病喘、饮邪迫肺亦病喘、肺气大虚亦能病喘。但临床上对痿症的论治,后世又多从阳明,何为阳明,阳明为胃。从胃论治痿症,也是从《内经》“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这两句中得出。所以说痿症的治疗,不仅仅在肺,更多是在中焦。但肺热也是一个生要的原因。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主要在于辨证论治,而不是局限于从本条中机械的对待。

呕是胃之病,但肺气不利,水津不布,以至于痰阻于胃,会引起呕病。对于呕病,肝火、大肠热等更多。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本条讲的是“厥”、“固”、“泄”三种病的病变部位在于下焦,病因在也于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肾二脏。厥,是指四肢冰冷(这种四肢冰冷,中医上称为厥冷)或者人事不省的病;固,是前后大小便不通;泄,为二阴不固,小便多或者失禁,大便溏泄。

厥分阴阳虚实,《内经》“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但不论那种,总是因为阴阳两气不相通为病机。比如重伤寒的高烧病人所见厥症,就是外寒太重所至的内热太过,内热不能外散而厥;情绪过于激动,有时大怒会让人不省有事,《内经》“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有的小孩子肚子里有虫子、受伤疼痛严重也会让人痛得不省人事等等,这些都是实厥,不见得都是在于下焦。《内经》另外有“肾气虚则厥”一说,肾为生命之根本,肾精大虚,水不制肝中相火,阳气暴张,以致血气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证,比如高血压的病人,发展到中风,中风时病人的表现,也是厥逆的表面。

肾主前后阴,司二便。前后二阴之不约(泄)或不利(固),都与肾的关系密切。老年体弱的小便不利、肾功能不全的小便不利、手术后或者产后妇女的二便不利等等疾病,都和肾气虚有关,这得从肾论治了。

另外还有妇科的一些病,比如月经和白带病。也是从下焦论治“肾主生殖”,对于月经不调,白带过多过少的病情,也是下焦之病,多从肾论治。虽说有湿热下注的病机,对于一些急性炎症的病人来说,主要从湿热论治,但是对于一个长久性的白带不对,这必是肾虚所至。本人治疗一些反复性的阴道炎,白带不对的,先用清解,开始时有一定效果,后来就没有效果了,最后从肾论治,才能治本。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本条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的病因是寒。水液是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比如:风寒咳嗽的痰是稀白的;风寒感冒的鼻涕清稀量多;经血色淡而稀多虚寒;拉肚子大便清稀多水无臭味(严重的吃进去什么,拉出来也是什么,中医上称为完谷不化)为虚寒;小便量多清澈为寒;妇女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等等,反正只要是清稀的,临床诊断上都是虚寒症。本条可以说临床诊病时非常关键的一条,也是临床诊断病情寒热的重要依据。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本节症状“痉” 为肢体强直、“项强” 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病因为湿。

对于本条,后世的医家有很大的争议,主要是因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讲到的痉病,是因“新产血虚,多汗出”、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等等,讲的是因为汗出过多,以至于津液亏虚不能养筋的痉病。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更是直接认为是风字误传为湿字。李学铭“对于本节原文,先贤颇有争议。姑且存而不论。”

病机十九条,讲的是五脏、五邪等病因病机的内容,对于五邪来说,风自有条文,更加湿为五邪之一,不可能去了湿之至病因素啊。

《内经》“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这文中的拘,不就是指筋脉挛急的痉病吗?湿为阴邪,性滞着,留于筋肉之间,阻碍局部的气血运行,故表现为局限性的肌肉强直、疼痛、屈伸不利等症。本人以前在山村种田时,常有人在水田里作业,因水湿过重,晚上睡觉时常常会小腿抽筋的毛病,这都是临床上很常见的。

徐忠可在《金匮要略论注》中解释“而痉之湿,乃即汗之余气,搏寒为病也。”指出汗之余气即为湿,搏寒则为痉。人体大量运动后,出汗很多,有时衣服也湿了,一时没有换下来。运动一停下来,冷风一吹,导至了人的肌肉僵硬,关节不利,这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徐氏所论,是从临床实际出发,有理。

我觉得学习知识,别被别人的一些惊人之语局限了自己的自由思维,总是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走,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又有什么用呢。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暴,形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颈项强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对于四肢强直,以前的文献称为痉证。本条证候所提到的两点,一是起病急,二是强直。这两点要联系起来理解的。起病急,这是风性之特点为,因为风为百病之长,比如伤寒或者瘟病的发高烧之热极生风而致的痉挛抽搐,起病很快,中医用清热熄风药来治疗,比如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药来治疗,有效果,这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

“风性动”、“风者善行而速变”,正由于本证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所以对于这些高热病人的治疗,也得急,下药得果断。要在最短的时间把病情控制。说到风字,中医上讲的有内风证,比如“肝阳化风”等,主要指的是身体虚极所至的一些具有风之性的疾病,比如中风病,也是起病急,变化快,也得一样在最短时间把病情控制。

所以对于临床上一切只要具有风之特性的病,都可以从风论治。上条中讲的湿,也常常和风结合在一起。风和湿合在一起为患的,中医上称为风湿。比如一些风湿性关节病人,也会见关节强直的症状。治疗得治湿还得治风。虽说有合邪,但是病的实质是不同的。湿为阴邪,湿性粘滞,所以湿之为病,起病要慢,风之为病,起病要急。但风和湿合邪,风之急性会被湿之粘滞之性所制约,所以风湿为病起病也会慢得多。

★“诸热瞀瘛”、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 “诸逆冲上”、 “诸躁狂越”、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热是发热;瞀,是神志昏的意思;瘛,指的是肌肉跳动之意;禁与噤通,指的是发不出声;鼓,战齿,牙齿不自主的快速咬动;慄为身体抖动;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冲上即逆上,冲上表示是突然而较剧的逆上,比如喝酒过多的呕吐症,上冲得很急;躁与狂越都是表示人的精神错乱的一种临床表现;跗者足跗,即足背,临床中出现足背浮肿,同时有酸痛感觉,以及人的脾气不太好(惊骇)状。

从本条上的症状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发热,二是神志方面的影响,三是身体会不自主的动。火者热之极,热之与火,质本一体,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炎邪为患,发热是最常用见的一个症状。心主神明,不论何种热都会导至人的神志发生异常,瘟病的大热会扰乱人的心神,让神无所主,神志昏瞀,比如大热所至的一些神经错乱,本人就治疗过一个肢体挫伤后,内瘀血严重的病人,产生了内感染,体温高达40度,神志不清的。热盛生风,而见人的四肢以及肌肉会不由自主的动起来。比如神经分裂症的病人。

发热、神志不清、抽搐症状同时存在,属于火邪所致。临床常见温病的热入心包,常常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 “乙脑”这是热极所至,是火邪为患了,对于这一理论,现在有人通过生大黄大剂量的临床应用治疗乙脑有一定的效果。

刘元素深究《内经》,提出了五郁化火的理论来,人的情绪过激,也一样会化火的。大怒之人,有时会失去理智,人的行为言语不受大脑的控制。这也是火的表现。

有的人大量的喝白酒,白酒性燥热,过多的饮用,内热积太过,也会化火,所以过喝白酒之人,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急速呕吐、神志不清等火热为患的特点,这时让病人多吃梨子等水果,主要也是去火。

本条中说到的鼓是战齿,慄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里热难以外达,出现寒战、战齿、四肢厥冷等之真热假寒,就是前人所谓的“热深厥深”,热伤心神神不守舍等症状,《瘟病条辨》中的“承气汤”系列方,治疗有确切的效果,这就是热去而病轻之表现。

说到“惊骇”一症,小儿常见。小儿五脏全而未充,胆气不壮,常常会见到一些小儿夜啼等病。这主要的原因是心火太旺,治疗在于清心火。比如弄点白茅根来吃吃,小儿的夜啼就会好。白茅根利尿清心,心火去则神安。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诸病有声,鼓之如鼓”、“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呕是呕吐;吐酸就是指胃中泛酸,胃中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或者吐酸水;暴注即严重的急性腹泻;下迫,肛门的窘迫症状,总想拉大便的感觉,中医称为“里急后重”; 转是扭转的意思,反为角弓反张,戾是指身体弯曲之意,水液浑浊指排出的液体是浑浊的;人体的某个部位,用手轻轻击打,会发出如鼓响一样的声音;腹胀大,指的是人的腹部有胀满鼓大的病症,比如肝硬化腹水等病。

本条讲得病情症状很杂,有胃肠消化系统方面的,有身体姿态方面的还有体液等方面的病症,所以说热之为病,所表现出来的病情较杂。

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食积会化热,化酸。胃气不降以至于呕吐或者吐酸水等疾病,比如饮食不善的胃炎等病会常见这些症状出来。治疗得清热燥湿。过食热物,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常度而腹泻,这种腹泻急速,并且伴有里急后重的难受感觉。比如说急性肠炎、痢疾等疾病都常见本条中所述的症状。治疗也一样得以三黄汤等清热燥湿为治。

对于肢体强直的症状症状,上面讲的有湿、风。要怎样去区别是因风因湿为患,就得从其它很多症状上来辨别了。湿为阴邪,性重着,所以因湿所至的强直,还有身体固重无力、舌苔白厚腻等相互鉴别诊断。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所以因风至痉的病人,还可以见到发病的多变,症状很杂,比如中风实证的疾病,有痰瘀闭阻、身体强直、并且这种强直一般在发病时还会动摇不定的风之动性以辨别。本条中所说因热至强直的病,有“水液浑浊”的现象。如果说单一的说到“水液浑浊”来说,有寒也有热。比如很多慢性肾炎的病人,常年的尿液浑浊,这种情况则多为肾阳虚不固摄所至的精微物质下泄。

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这种诊断方法,医学上称为“扣诊”,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这种诊断方法。但这种情况出现只局限于胸腹部,对于诊断腹胀大的病,有实际的意义。诊断时主要在于听击时所发出来的声音,响亮如鼓声的是说明腹子里是空的,这种胀是气胀,气臌由肝气郁结而成,治疗多以理气为主。如果说声音低沉而有闷闷的感觉,说明肚子里面是有形邪积,如水臌、血臌。所以本条中说到的这些疾病为热之因,要说到有热,也是气滞、水积日久而化热。但也有些人长期的肝气郁结,化火后再见肚部鼓胀的情况。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内经》有“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提到了燥,但在病机十九条中却独缺燥病。到了金代,名医刘完素深研《内经》,于是补入本条。

涩是干涩的意思,比如皮肤、鼻孔、阴道等不润泽,干涩,都是燥;枯,枯燥,也是干而少水分;涸原指河流里没水的意思,理解为身体的津液缺少而。反正临床上凡见干涩、不润泽、挛急、皮肤干裂等见症的,多属燥证。清代名医喻嘉言在他的《医门法律》中有,专论述燥邪为患的文章“秋燥论”,创秋燥病名,针对秋天肺燥,根据《内经》“燥者润之”的理论,制订了著名的“清燥救肺汤( 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等药组成)”。

临床上常常会见一些妇女阴道干涩无白带,性交疼痛的病人,治疗上多采用枸杞子、白芍、菟丝子等质润的中药来治疗,效果也很肯定。

学习病机十九条,应结合《内经》本身的有关内容,以及后世一些名医的一起参合理解。但学中医的目的是为了把病人的病治好,而不是整天在文字上,所以在学习时,必要结合自己的临床,这样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0)

相关推荐

  • 关于《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的理解

    所谓病机就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我们都在说发生了疾病之后要先找到原因,然后就可以对因治疗,说的就是<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病机十九条"的内容了.找准疾病发 ...

  • 多汗是怎么回事 听中医来详解

    出汗是很多人都有的问题,因为身体热了,自然就会排汗,这是在帮身体排除垃圾.但是要注意了,长期多汗可是不正常的.而且不同部位出汗,原因也是不同的.那么多汗是怎么一回事呢?来看看就知道了. 多汗是怎么一回 ...

  • 中医病机详解糖尿病阳痿 中医单味药

    糖尿病阳痿中药治疗研究现状 糖尿病阳痿是男性性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的病 因之一,其发病率是正常男性的 4 倍左右 [1 ] ,严 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阳痿最早出自 <素问· 五常政大论 > ...

  • 香港又一黄金配角因癌去世——预防胃癌的注意事项和中医治法详解!

    演过很多港剧的配角,前阵子吴孟达走了,今天廖启智也走了. 香港诚信娱乐发展有限公司于3月28日晚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公司旗下艺人,TVB老戏骨廖启智因胃癌去世,享年66岁,从发现到去世才三四个月. 廖 ...

  • 逐个击破——中医经络详解(有趣)

    中医讲一通百通,一堵百堵,经络有很多的气节点堵塞,疏通的时候会一点点的将气节点化解,疏散,排出体内风.寒.署.湿.燥.毒素从而达到百脉通,除百病的功效. 1,膀胱经--让排毒通道畅通无堵,她是人体最重 ...

  • 中医奇经八脉详解(附奇经八脉动态图)

    奇经八脉包括哪些? 奇经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功能: 1.沟通十二经 ...

  • 200个中医术语详解

    中医基础--200个中医术语详解 传承医术 6月5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iIHeRKvZwa9SH1H3r9TQ 想学中医?先看懂这200个中医术语解释! ...

  • 中医基础——200个中医术语详解

    想学中医?先看懂这200个中医术语解释!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 ...

  • 中医望诊详解,建议收藏!

    中医望诊详解,建议收藏!

  • 中医知识详解:脾土的疾病

    往期精华内容:十二经络视频详细讲解 (点击上方蓝色字可跳转阅读) 中医知识详解:脾土的疾病 御冰台丨整理发布 阳为能量,阴为物质.中医的根本原理是阴阳持续的转化,生命之所以得以存在是阴阳的转化一直按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