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凡事用心,一心一意,百事可成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变不离其宗,“一”代表万物之根源,古人修行曰“守一”,即守住根本之道。
老子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中,同样适用:凡事用心,一心一意,百事可成。
1、凡事用心,则无难事。
事情的难易,是相对的,在于我们的用心。
如果你无心做一件事,再简单的事情,也会变难。
比如说,打扫卫生,做饭煮菜,这些家务事,对有些人来说,感到很难和头疼。其实,不是真正的难,这些事人人都可以做,只是有的人无心做,所以感到又难,又累。
如果你有心做一件事,再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
有的人喜欢周末户外徒步,一个人背着重重的行囊,爬山涉水几十公里,风吹日晒,汗流浃背,饿了啃几片面包。这样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的。之所以有人孜孜不倦,乐在其中,是因为这个人有心。有心去做,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
老子的道,和我们的惯性思维不一样。
我们的惯性思维以为,困难来自事情本身。而修道的人认为,困难来自我们的认知。凡事用心,则无难事。只要改变我们的认知和行动,困难就会随之改变。
2、一心一意,百事可成。
当人一心一意的时候,就不会分心。注意力被分散,人的行动力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你今日要完成一件事,中途你玩一下手机,接几个电话聊一会天,注意力就被分散了,事情就因拖延而变得困难。
而且,用心不全的时候,人很容易被外界和他人,动摇自己的意志。别人说几句反话,自己就受到打击而产生自我怀疑。
金刚之心,其实就是一心一意。
当你一心一意做事,心里,眼里,脑海里,都是这件事,这种完全的心无旁骛,会释放专注的巨大力量,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反过来,心思散漫、心不在焉的时候,事情则很难做成,即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
一心一意,百事可成。三心二意,不了了之。
有个朋友,报了一个瑜伽班,去上一节课,就很丧气地回来,说自己大受打击,一点都跟不上。
我说,你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欢瑜伽?如果不是真心的,那就不要做。
朋友觉得我不鼓励她。
我说,如果你真正用心做一件事,就不会难。一次跟不上,练习十次,下足别人的10倍功夫,总能跟上。
孙中山有句话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意,亦无收效之期也。”
事情的难易,不在事情本身,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用心。
3、始终守一,则悟道矣。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很多人,出发的时候,还记得初心,等中途遇到困难,或者功成名就,就会忘记自己最初的发心。
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一个人一旦忘记自己的初心,就离失败不远了。
《道德经》的内容是以教条的形式呈现的,作者自信有余,但反省不足,这一点就不如孔子做得好。孔子博学多才却始终敏而好学,五十多岁了还韦编三绝读《易经》。作为儒家学派的宗师,孔子为儒家的发展注入了孜孜求索的精神,而老子强调的是“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对后天的反思和学习重视不够。
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自我超越,一个学派、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历史选择儒家而不是道家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学说,与其说它是统治精英的偏爱,不如说它才是社会发展更需要的学说。
《道德经》字里行间,留给人自主思考和理性思考的空间非常小。对比之下,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为主开启的思辨传统,非常强调开放的对话、探究和争辩,不仅激活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家,也为后世科学、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