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陆桥
合肥学习平台2021-01-21订阅作者:夏迎东从长丰县城水家湖往东南方向,沿着合水公路一直朝前走,大约20分钟的车程,您就会与一座小集镇不期而遇。在这不期而遇之间您会发现,这座看似不大起眼的小集镇,却有着很多的故事在等着您呢!1800年前,号称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起着推动作用的三大战役之一——淝水之战,其前哨战——“洛涧之战”,让历史记住了东晋谢玄和前秦苻坚这两位大将的同时,记住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传说,还记住了那场战役发生的地点——洛水。在历史的更迭和时代的进程中,一座古老的街市——陆家桥也由此应运而生。古老的洛水,曾经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古老的陆家桥,曾经带给人们一个又一个新的希望。淳朴的陆家桥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奇迹、谱写着辉煌,让这片古老的大地在新时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兴旺,华丽转身为今天的莓香小镇——陆桥。古桥寻踪仲春时节,我们来到洛水之滨,去寻觅陆家桥远古的行踪,这座桥、这方水土、这里的生息繁衍,在我的眼前如一帧巨大的画幕,徐徐拉开。人因水而生。当古老的洛水两岸有了生命的迹象之时,当生命的延续需要有所更新的时候,人类的行为也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改变。经历了若干年的变迁,一座通达两岸的桥梁出现在洛水之上。据史料记载,在元末明初、南北人口大迁徙之际,洛水,这片水陆交融、土地肥沃之地,渐渐成为人们栖居的理想之所,纷纷落脚于此,垦荒种地,繁衍生息,其中就有从山东和山西两地迁来的“邬、戚、赵、任、霍、徐”这六姓人家。“邬、戚、赵”三姓住在洛水的北边,“任、霍、徐”三姓住在洛水的南边。为了方便生活,这六姓人家通过协商,决定在洛水之上建桥修路,连通两岸。刚开始修建起来的那座桥,是由六块巨大的青石连起来的,因此被称作“六节桥”,后来,又因为这座桥是由“邬、戚、赵、任、霍、徐”六姓人家共同出资修建的,就被人们叫作了“六家桥”。在当地方言口语中,人们习惯于把“六”说成“陆”,因此“六家桥”又被读成了“陆家桥”,后来索性简称为“陆桥”,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的“陆桥”名称之由来)。桥因水而活。陆家桥,这座横跨洛水两岸、用大青石建成的桥梁,给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人家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有水有人又有桥的地方,是凝心聚力的地方。洛水两岸的人们是勤劳而又智慧的,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心智创造着人间的奇迹,他们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老洛水日益壮大起来的通衢功能,逐步将原来的“六块青石”所筑之桥,修建成为“桥上可过骡马驴车,桥底下可通官船舟楫”的大型桥梁。说起老陆家桥,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数家珍:老陆家桥,建得可结实咧!用的材料全部都是大青石块,每两块石头之间用煮熟的糯米饭兑上细黄土,粘连在一起,桥墩、桥面都是这样砌出来的,非常坚固耐用,千百年来经历过多少次大洪水都没被冲坏。为了利用好、保护好桥梁,大桥上还竖起了一道大门,派有专人把守,把守者白天负责把大门打开,到了晚上再把大门关闭。大桥面距离水面有两三丈高,官府的大船都能够通过咧!因为这条水路的上游通向定远、凤阳、庐州府,下游可以到达上窑、洛河镇等地,一直通向淮河,所以是当时航运的重要枢纽。那时候客货运输主要都是依靠水路,每当客船、货船从老陆家桥通过的时候,水面上船来人往、穿梭不停哪!老人的话语铿锵有力,一种豪情溢于言表。在他的感染之下,我的脑海里瞬间涌现出一种“帆樯林立,船只如梭”的繁忙景象。顺着老人的记忆,我们在老洛水岸边寻寻觅觅,还听到了这样一种传说:“别的地方的河水都是由西向东流,老洛河的水却是从东向西流。为什么啊?那就是因为通了官船、接了龙运咧!”老洛水“从东向西流”的原因,皆来自于老洛水的三条源流——沛河、青洛河和严涧河。这三条支流一路奔涌向前,途经陆家桥汇聚起来再进入淮河,都是从东向西的流水行径,故被称作“三道反水”,因而演变出“三道反水接龙运”之传说。于是我的眼前幻化出一种景象来:一支皇家船队从东方而来,浩浩荡荡地穿行在老洛水宽阔的水面上,沿岸百姓欢声雷动、纵情雀跃……然而在这里,我们且不说朱元璋的皇家船队如何的浩浩荡荡,也不说当时当地百姓们如何的欢欣鼓舞,只要去想象一下就可知晓,那个时候“帆樯林立,船只如梭”的陆家桥,当是多么的高峻挺拔、雄浑宽阔了!“可惜啊!”老人长叹一口气,“那年五月端午(1938年6月)日本鬼子飞机轰炸的时候,老陆家桥被炸得一塌糊涂。后来日本鬼子从洛水西头(现在长丰县城水湖镇的南孔村)修了一座1号桥用来运输物资,堵住了河水的流向,因河水不通畅,经常发生内涝,导致污泥越积越多,船只通行困难,老陆家桥的功能也渐渐缩小了。”老陆家桥集市傍水而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生活在洛水两岸的陆家桥人也不例外,古老的洛水之滨是他们的生息之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并且伴随着“物与物的交换”到“物与货币的交换”这一进程而变化,各类集市以及集市贸易也应运而生。老陆家桥集市逐步形成壮大的过程当中,也留下了“南有饮水寺,北有备骡庵”之传说。相传备骡庵建在陆家桥集市的北头,即洛水以北,里面住着尼姑,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有一次会。饮水寺建在陆家桥集市的南头,即洛水的南边,是一座三进院落。其间,庙堂高矗、殿宇森严,住着和尚住持,大殿里供奉着菩萨塑像,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举行盛大的庙会。不论是备骡庵的会期,还是饮水寺的庙会,届时都有各种各样的节目上演,说大书、唱大戏、玩杂耍的都到这里会齐了,那可是四邻八乡的乡民们每年一度的盛大集会。在人们的印象中,乡村里的集市都有固有的规则,比如,每个集市每10天都有个“逢集日”,而且相近或者相邻集市的逢集日不得重复。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恪守始终。陆家桥集市在最早的时候是每10天有“一、六”两个逢集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集聚,集市贸易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这每10天的两个逢集日,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需要有所改变了。元末明初,陆家桥及其周边相继迁来的一批批新移民中,除却修缮“陆家桥(又称六节桥、六家桥)”的“邬、戚、赵、任、霍、徐”六姓氏之外,还有胡、蒋、杜、魏等姓氏。其中的胡氏,据说是朱元璋的右翼元帅胡大海之后裔,称作“六门胡”之“四门胡”(亦即四房,也有说是二房),系当地名门望族。在胡氏后代子孙中,出了一名清朝武进士,这位被称作“广聚公”的胡氏宗人,对于陆家桥集市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年80岁的胡守鹏老人,系广聚公之曾孙,由他提供的一份修于民国时期的《胡氏宗谱》记载:“广聚公,册名殿元,帝臣其字,身体魁伟,膂力过人,声音洪亮,言不虚发。迨清光绪丁酉年(1897)乡试,通场无有出其右者,遂得蜚声南场登乡榜焉!迨庚子年(1900)入试春闱获隽成进士。方期殿试于紫光阁下以图进取。讵料八国联兵畿内骚动,清帝于太平后驻跸长安,京中迁徙殆尽。公即旋里,未能大展其才,岂非扼于命乎?生平磊落,时语于人曰:‘大丈夫不能效力疆场立功于国,亦当为后世谋利益以惠商民。’而便行旅,即于六家桥添设四、九集期,购地址以迁改街道振兴商业,今本房中食旧德者不暇指计,创始之首功岂容泯没乎?”由此可见,当年胡氏广聚公因八国联军入侵而回归故里,恨自己不能血洒疆场、报效国家,转而将一己之力倾注于故土之上,故而将陆家桥(六家桥)集市从原来的每10天两个逢集日,增添至每10天4个逢集日,并且斥资改街道、兴商业,这对于陆家桥的集市贸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胡广聚这种感恩父老、泽被乡里的善举,无疑是一种大丈夫之责任心的具体体现。陆家桥人还牢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当年在陆家桥集市上有胡、杜两姓人家,分别做着猪行和牛市的买卖,胡家在集市的南头,杜家在集市的北头。每至“一、六、四、九”逢集日,这南北头胡、杜两家的猪行和牛市同时开张买卖,交易的多少、买卖的盈亏、谁家的更公平等等矛盾经常出现。不知是谁出的主意,让胡、杜两家各自邀集本姓族人,相约以武力解决问题。这次的武力之约,到底是胡家打赢了还是杜家胜利了,已经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通过这样的一次邀约,双方居然达成了一份协议:第一,陆家桥集市每10天的4个逢集日,胡、杜两家猪行、牛市的生意要轮流坐庄;第二,从此过往,胡、杜两家不许再揽地盘、争生意;第三,违反协议者必受责罚。于是,在此后的逢集日里,若是南头轮到胡家的牛市买卖开张了,那么北头的杜家就只能经营猪行的生意。反过来,在下一个逢集日,若是轮到北头杜家牛市开张了,那么南头的胡家就只能做猪行的营生。自此之后,胡、杜两家相安无事,再无纠纷发生。有人说,胡、杜两姓氏从矛盾纠葛到和平共处,既约定了为人为商之道,又昭示着公平公正之理,真正应验了那句话:“难得糊涂(胡杜)!”在陆家桥集市上,南边饮水寺的“三月三庙会”和北边备骡庵的“正月十五会期”每年一次、如期上演,而每10天逢“一、六、四、九”的逢集日也在如火如荼地举行,集市上的经营者们守规矩、讲信义,用自己的责任心汇聚起一股股诚信的力量,相扶相携、共谋共进,使得陆家桥集市贸易,达到了空前鼎盛的状况,进而被誉为“小南京”,实乃不虚其名。
莓香小镇——陆桥莓香小镇——陆桥那天我们来到陆桥集市的时候,已是午饭时辰。街道上已没有多少行人,开着门面的店铺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路边高高挂着大红灯笼的几家酒店,里面倒是喜气盈盈、热闹非凡,一打听是当地娶媳妇、嫁女儿的人家在这里办宴席。同行的友人告诉我们:“现在条件好喽,乡里人家把红白喜事都放到集市上的饭店里来办,省时又省力。幸亏今天是闭集日,村民们赶集的少,街上安泰(当地方言,安静的意思)些。如果赶上逢集日,再加上这饭店里的人来人往,集市上可就更热闹了,简直就是人碰人、脸碰脸,走都走不过去,挤得很咧!”原来,和大多数的乡村集市一样,陆桥也有自己的逢集日,即是每10天里就有“一、六、四、九”4个集市日。每至逢集日,十里八村的乡民们都会到集市里转一转,卖掉自己家里的土特产,再买上些生活日用品,那可是他们的盛大集会呢!说到陆桥集市,陆桥人禁不住会想起那条大河——洛水,那可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栖息的地方啊!有水有桥又有人的地方,势必催生乡村集市的兴起、发展和兴旺。对于老陆家桥人而言,老洛水、老陆家桥以及老陆家桥的集市正是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循序渐进。因此,当老洛水之上建起那座“陆家桥(六家桥)”时,它就成为了老洛水两岸人们生息通达的纽带,也就成为陆家桥集市兴起的基础,这个集市,也就成为了方圆几十里地乡民们生意买卖、休憩娱乐的集散地。上了年纪的陆家桥人都记得,曾经的老陆家桥集市上的那条大路,是“中间凹、两边高,一条大路通炉桥(今定远炉桥镇)”。在这条大路的两边,伫立着“孝子碑、贞节碑”等石刻石碑,碑面上雕龙画凤,极其精美。从陆家桥集到定远炉桥集的百余里地,“三里一店,两里一铺”,其间有布庄、澡堂,有米行、斗行,有赌坊、烟馆、杂货铺,还有猪行和牛市,这林林总总的店铺遍布集市,一时之间陆家桥集市贸易远近闻名。那些生意做得好、做得大的店铺,还安装了电话,购置了留声机,实属奢侈品和稀罕物。这些洋匣子的“侵入”,让那些商业大贾心理上得到充分的满足,陆家桥集也被誉为“小南京”,可见其繁华至极。如若不是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这个红红火火的集市一夜之间摧毁,如若这个集市能够一以贯之地延续至今,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繁华景象呢?对于那场大火,现年89岁的赵恒俊老人至今记忆犹新、刻骨铭心!80年前,赵恒俊虚9岁。那一天,陆家桥集突然遭到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顷刻间大火连片、火光冲天,很远的地方都能够看得见,死了不少人。这次大火之后,陆家桥集市上的房屋店铺成片倒塌,毁坏得厉害,即使是没有倒掉的,也没办法居住、做生意了。赵恒俊是跟在大人身后跑出来的,也就是从那时候,他和他的家人开始了数年的“跑鬼子反(当地土话,即躲避鬼子的一种逃亡行为)”。时光走进20世纪的90年代。1991年7月,长江、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作为淮河水系支流之一的洛水同样未能幸免,沿河两岸受灾严重,民众的生息受到严重威胁,为此,政府决定将陆家桥集整体搬迁至新址,重新规划建设。于是,一个全新的陆家桥集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现如今的“莓香小镇”——陆桥!到过陆桥的人知道,这里的草莓果型饱满、通红剔亮,保管您吃了以后唇齿留香;这里的萝卜脆生水灵,直叫您吃过就忘不了;这里的马铃薯个大皮薄,做出来的薯条是孩子们的最爱……据有关专家论证,陆桥这一带的土壤中富含铜、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加之周边无降尘、无重金属以及二氧化硫等大气、化学类污染,土质颇为优良,极适宜作物生长,被称作“潮汐土”。而这种潮汐土也只有在那些河流丰沛的滩涂地上才能够找寻到,这也是老洛水所具有的特质。这种特质,让新时代的陆桥人受益匪浅。而今,在这个四平八整的小小集镇上,街市整齐划一,道路平直舒坦,道路两边的房屋建筑都不超过三层,而且每家每户门前都放置着垃圾桶,接通了自来水,整洁而又醒目。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让这个小集镇以一种日新月异的姿态,迎送着四面八方的宾客。新一代的陆桥人,铭记着老一辈的遗训和教诲,“不忘初心、开拓创新”;汩汩流淌着的老洛水,更是把她那慈母般的情怀无私奉献给了她的子孙,一岁岁,一年年。来源:《抚去历史的烟云》责任编辑:徐小侠 宋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