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没毕业,16岁做质检员,45岁才画画的她,用半个世纪修成传奇女画家!

张爱玲曾说:

出名要趁早。

可对某些人来说,

漫长又激荡的历史大潮,

注定要把成名的时间拉长。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

64岁的她才凭借自己的画作

逐渐为人熟识,吸引大批粉丝,

在国际上也屡屡举办展览,

用声名鹊起形容毫不为过。

生于1952年,

从小便对画画有极强兴趣的她

才四年级,就已在少年宫学画,

立志将来考上美院。

但仅仅一年后的“全国职工美术摄影大赛”,王仁华便证明了自己的才华,比赛结果公布在报纸上,一等奖,王仁华。

这不仅让这个小小的检验员被刮目相看,还由此带来仁华人生的转变,她被调到厂里的设计室专职做设计。

彼时设计室已经有两个省艺校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比她小十几岁,王仁华没什么经验,便毕恭毕敬地向两个年轻人请教,亲切地称他们“师傅”。

“冬天不敢进被窝看书,

一进被窝,

很快就要睡着。”

于是她总是忍着寒冷看完书,

再轻手轻脚上床。

10年间她临摹的古画自己都数不清,

《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等,

都深深融化进她的血液。

94年国企改制,

王仁华也步入不惑之年,

她提前办理了退休,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生。

不甘寂寞的她,

一边画画,一边学起了京剧,

主攻青衣,展现的天赋让人震惊,

经常登台一开嗓,

就让人误解是请来的专业演员。

但王仁华却迟迟不肯答应,

她不是不想,

而是没有正规学历,无法报考。

她不好意思跟老师直说,

只能支支吾吾婉拒。

回到安徽后,

任华发现自己突然不会画了。

“我发现之前的东西不能要了,

但又不知道要画什么主题。

眼界高的另一个结果,

就是手跟不上了。”

整整一年时间,

她拿起笔只是发呆,

日日夜夜在痛苦中思索煎熬。

但某一天她却突然开悟,

戏剧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主题?

人生如戏,半真半虚,

半古半新,半端庄半痴狂,

“我要抓的就是似与不似间的真实。”

于是她创作了大量京剧题材的画作,

而先前接触到古今中外的美学、哲学

也在潜意识中给了她深深的影响。

“那10年,我无形中完成了很多积累,否则后来我是根本接不上的,美术这个行业,可以算是工匠,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办法继续往上走。”

跨越新旧世纪的2000年,王仁华的作品《窥探》被送往云南参加全国展览。

画中一位古典女子,掀开席帘向外窥探,巧妙将新旧古今、个人与世界隐喻于里面。

这似乎也隐喻着潜修多年的王仁华开始走向世界,金奖只有一个,她毫无争议地夺得。

从此王仁华一发不可收。

2001年《庭院深深》获“十一世纪中国画澳大利亚展”银奖。

2003年《景泰蓝》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

2004年《美眉》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2005年《似水、似风、似云》获“百家中国金陵画展”金奖。

···

《庭院深深》

她迅速跻身安徽省获奖最多、获奖质量最高的画家之列。

56岁安徽书画院鉴于她的成就,破格录取其为专业画师,62岁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种情况全国罕见。

她用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

证实了“出名”的另一种可能:

笑到最后的人,笑得最美,

有些荣誉或许会来得迟,

但永远都不会太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