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神话视频号了!

文/调皮电商编辑部

1

视频号可以发群和朋友圈了……
视频号开通直播了……还可以连麦打赏……
视频号链接微信小商店了……
视频号全量开通了……
视频号诞生了一大批十万加点赞视频……
某某视频号直播带货几百万……
视频号的10种变现模式,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如何通过视频号逆转人生……
视频号是革命性风口,错过抖音快手,不要再错过视频号……
这半年,关于视频号风口的讨论越来越多,上述类似的消息,你没听过全部,也至少听过一半——这一半的消息已经足够煽动你蠢蠢欲动了吧?
这半年里,我也没少看视频号,也研究了各种分享文章,比如某个做培训的人,通过视频号,一个月收入上百万;某个做课程的人,做了一次直播,收入好几万;某个导师新开设了如何做好视频号的线下活动,几百人参加。
但是,几乎所有分享的文章,都会若有若无的包含一个信息点,那就是这个做视频号成功的人,本身就有不少私域流量,比如:
本身有800万私域用户,现在引导到视频号,做一次直播,带货成绩显著,可是,视频号的直播,都在私域用户里通知了啊。感觉,视频号的粉丝,只是原来私域用户的子集。
那些声称靠视频号赚到钱的人,都是一直专注微信生态的人,如果用其他的直播小程序在自己的私域里做直播,也一样能赚到相应的钱,视频号只是锦上添花,并不是雪中送炭。
其实,很多做视频号的博主,也都是在社群和朋友圈里拉用户拉点赞,等自己的私域用户用完了,数据实在不涨了,又加入互推联盟,或者在社群里发红包求转发,只是,互推联盟能涨的粉丝太少了。
如果没有爆款作品出现,靠着社交互推和红包求转,这个视频号基本做不起来。
做起来的是哪些账号呢?

2

看了一段时间的视频号,发现90%的内容都是影视视频或者音乐、综艺的剪辑,甚至很多视频,一看就是多年前的内容,模糊的像隔着磨砂玻璃看视频。只有很少的作品是自己原创的,而且这些原创的,在别的平台也能看得到。
早些年,抖音起来的时候,通过抖音流行了一些音乐、舞蹈;快手火起来的时候,也流行了老铁这种称呼,以及快手特有的内容;B站的火爆,更是以二次元作品的不断出现为标志。
任何一个内容平台,如果没有原生的内容火爆,只是一些经典元素的剪辑重现,恐怕很难称之为成功的平台,如果没有相关的符号流行,更难称得上是现象级产品。
也就是说,平台要能制造流行,从而形成调性,调性生成粘性,粘性催化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演化成为生态,这是从平台到生态的必有路径,只有这样,才会诞生各种各样在平台上挖矿的冒险家和开荒者。
当然,微信已经是一个大生态,视频号就算能成为一个生态,也是小生态,不过,去小生态开矿的人,一般都是探险队,不是开荒者。
所以,你看很多视频号的运作者,都是成熟的公司在测试,很少看到素人创作的爆款(新榜给出的数据是视频号创作者有10%申请个人认证),大家看视频号,是把视频号当做杂志或者期刊在看,不是创作者,不参与其中,所以,各种经典视频片段才会一次次成为十万加作品。
这样的作品形态跟公众号就没有啥区别了。
不过,这恐怕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从内容的生态演化来看,视频号的用户,恐怕很难跟抖音快手B站区分,也很难跟公众号区分,当前的市场局面,注定视频号的内容很难走差异化路线。
抖音,给大家的印象是时尚一线调性;快手,给大家的感觉是下沉调性(现在快手也在走时尚路线);B站给大家的感觉是搞怪二次元调性,视频号的内容给大家的感觉是什么呢?
当然,视频号的时间还比较短,内容还在变化中,不能过早下定论。或许,视频号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定位路线。

3

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你看到的视频号内容,大多是你的朋友点赞或者评论过,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经典影视片段的剪辑和搬运,估计我的朋友都是跟我一样的中年人,喜欢怀旧吧。
但是,这样的推荐逻辑就有点奇怪,我的朋友成了我认知的边界,在今日头条,兴趣算法给你形成了信息茧房,到了视频号,社交算法让你困在朋友的审美里。我对那些经典片段也不是反感,偶尔一看还行,有时候我也点个赞,但是我这一赞不要紧,可能又影响到我朋友的视频号信息流推荐了,他们看了那些片段又点赞了,持续下去,经典片段成了视频号的主流内容,给了创作者方向,也让朋友的朋友“受尽牵连”。
当然,如果视频号给大家的感觉就是知道朋友都在看啥,说不定也是一种调性,如果想寻求其他信息,那就去别的平台吧,不可能在一个平台满足所有需求。
这种模式让视频号的传播有一种长尾效应,新榜的数据也显示,一个10万加点赞的视频,要十几天形成,不会像抖音一样,火不火,半天定生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