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一中李展飞——《我为什么不给孩子讲大道理》

我很少给孩子讲大道理。

十几年班主任生涯,如果说我不会讲大道理,谁都不信。确实,我不仅会讲,还能讲得头头是道,一套又一套。然而,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起码在他这个年纪里,我是不打算给他讲太多的“大道理”的。

原因很简单,他今年刚上三年级。

我一直认为,教育其实分两种,言传身教,其实身教言传这个顺序或许更科学一点,在一定的年龄段,父母的身教,远比言传的效果要好。换句话说,在孩子很难明白那些“大道理”的时候,父母的身教就显得相对重要了,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父母做什么,孩子就学什么。这也是通常所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原因。

想起十几年前高中毕业后,我们几个同学结伴回一中看班主任吕老师,其时他的孩子刚是蹒跚学步的时候,正在我们师生谈兴正浓的时候,吕老师偶一回头,发现小师弟拿着一把钥匙朝着电源插座捅了过去,老师大惊,一巴掌把钥匙打落在地,小师弟“哇”的一声张嘴就哭。我们在一旁则看乐了。

我经常给学生讲这个故事。

讲完我就问学生,那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告诉这个小娃娃,电到底是什么,电分成哪几种,哪种会电死人……

学生们都笑了。

很明显,他们也知道,说半天,实在不如老师那干脆利落的一巴掌。

这一巴掌,其实就是所谓的“惩戒教育”。适度的惩戒,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必要的。

昨晚的一篇文章里,我谈到,当老师的,是无法把知识当成物品直接交给学生的。同理,做父母的,也无法做到。

我经常听到很多父母跟我这样说,大道理不知道给他讲了多少,他一点听不进去,该干什么干什么,还是不知道努力学习。

他当然听不进去。

否则他就不是孩子了。想想我们当年,又何曾听过父母的话!而我们现在对孩子说的,和当年父母告诉我们的又有多大区别?

自己的道理是对的,然而孩子就是不听,这几乎是所有家长都要遭遇的尴尬。这当中也包括很多本身就是老师的父母。经常听到是同行的家长向我诉苦:教育别人的孩子行,怎么就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呢?

听完这个,我笑了笑,那是因为,在他眼中,你只是他妈,别的啥也不是。

在前一段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中,闫妮扮演的王胜男就对老公发了这样一通感慨:

      “这辈子如果孩子不能超过父母,那就是家长的失败。什么叫进步,就是要把我们这几十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搓成大力丸,嚼碎了喂到她嘴里,不吃都不行。”

这个观点是绝大多数中国父母的想法,与那些渴望我一番话就能拯救他孩子的家长如出一辙。

然而,大多数时候孩子还不领情,根本就不明白家长的那份苦心。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也有类似的桥段,但思考显然更深入了一层。

比如在乔英子出事之后,刘静的一番话就说得特别现实:

      “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真的得好好地反思反思自己,可能我们这一股脑要给孩子的,永远都不是孩子想要的,跟他们想要的是错开的。你想让他保暖,他想的就是好看;你想给他补充营养,他只想的是好吃;你想给他讲人生经验,想让他少走点弯路,可人家光想的是自由。所以我觉得这当父母跟孩子吧,永远是有时差的。”

这个所谓的“时差”,不过是“代沟”的另一种说法。

父母与孩子之间,当然是存在“时差”的。且不说父母与孩子,即使是同事之间,年长的同事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同事之间,也有着很大的“时差”。

        我们比孩子多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当然会比孩子们更成熟,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更知道青春年华的宝贵,也更知道事情该怎么做、时间该怎么用。因为我们经历过,体验过,然而孩子们没有经历过。

这正是我经常讲的,“经验可以传授,但是体验无法取代”。

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是我们每个人的通病,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不明白,等明白过来了告诉孩子,孩子也会听不进去。

难道这是一个死结吗?

当然不是。

既然存在着种时差,做父母的就应该减少这个“差”,既然存在着这个“代沟”,父母就应该想法填平这个“沟”。

换言之,这就是家庭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

教育孩子效果的好坏,本质就是在看父母和孩子间的“时差”的大小,“时差”越大,效果越差,“时差”越小,效果越好。

具体来讲,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懂得换位思考。

孩子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我们十几年如一日,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孩子,显然是不对的。例如前面吕老师的小孩,如果十几岁了,他依然拿着钥匙去捅插座,我们就应该跟他好好说道说道了。此一时彼一时嘛。

教育孩子,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了解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才能跟他们有共同语言。否则,家长一味的大道理,大概也只能是鸡同鸭讲,牛跟马说,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第二,该放手时要放手。

孩子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思维,他并不是父母的附庸。

很多支配心太强的父母,往往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他们事无巨细处处约束孩子,难免有被孩子拒绝的时候。

而拒绝也是一种习惯,当孩子拒绝你成为了习惯,你就没有了威严,讲再正确的话他也听不进去。

在很多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当中,之所以母亲唠叨半天也不顶用,父亲一句话就解决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中最有权威、最有威严的那个,一定是管孩子最少的那个。

好钢用在刀刃上,管孩子也一样。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经常给孩子讲大道理的另一个原因。

       第三,要有合适的引导。

我们的孩子一向是生活在温室当中的,他们很少能了解父母的辛劳,生活的不易。

对生活缺少真正的了解,也会使得他们没有切身的感受,难以树立明确的目标。

我经常建议我的学生到莱西的温州商贸城附近的劳务市场去看看,看看那些“桥头待雇”的务工人员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所谓的“桥头待雇”是明末清初时候江南纺织工人的状态,用在今天,其实换成“翘头待雇”似乎更加形象一些。

寒暑假的时候,我则建议学生们至少去打一天工,体会一下挣钱到底容易不容易。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有些事,家长说了一万遍,不如让他们亲身去体验一下,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他了解一下父母平时的工作,让他对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比一直富养在家里喋喋不休地讲大道理更有教育效果。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谈到,张雪峰就说过,如果孩子不想读书,就带他去四个地方,第一是汽车客运站,第二是火车站,第三是高铁站,第四是飞机场。

让孩子在长途汽车站看看那些挤大巴车的人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抽什么烟,是什么样的素质,然后再到火车站去看看,到高铁站看看,到机场看看,然后想想自己未来想成为哪一类人。

在孩子的一生当中,接受最早的无疑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的老师,是需要资格证的,因为那是需要专业的,而父母则人人可做,并不需要专业。显然,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很多的父母的“教师”资格,是很不专业的。

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优秀,就应该让自己更“专业”一些,当好父母不容易,做好一个“老师型”的、“专业型”的父母则更加不易。我们想让孩子能够不断进步,就要不断缩小和孩子之间的“时差”,填平与孩子之间的“代沟”真正让孩子理解并认同自己的教育理念。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的公众号:

班主任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