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康翡翠的87版红楼梦道具(下)
贴个小目录,表示还能看好一阵子咩哈哈哈哈
【红楼民俗篇】
【南鹞北鸢考工志】
【道具篇之绣品香囊汗巾】
【道具篇之项圈璎珞】
【道具篇之头饰】
【道具篇之镜子、梳子】
【道具篇之胭脂水粉】
【道具篇之茶具、酒器、餐器】
【道具篇之药膏丸散】
【道具篇之取暖】
【道具篇之报时】
【道具篇之家具、摆饰】
【道具篇之扇子】
【道具篇之灯具】
【道具篇之其他】
【室内摆设之秋爽斋篇】
十一、报时
1、自鸣钟,机械时钟。
刘姥姥进大观园,闹了不少笑话,如今竟已经成了一句俗语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 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 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 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晴雯补裘里的自鸣钟
因能自动报时,故名。公元1580年(明朝),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将自鸣钟传入中国。
大家最喜欢哪一个?各种各样的“自鸣钟”
2、时辰钟
时辰钟是在明朝晚期从欧洲传入我国计时工具。
据《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中记载的时辰钟图像,表面是一个长方形,上半部为一大圆圈,四周刻十二时辰,中仅一针;下半部左右分裂二小圆圈,右计分,左计秒。计分者注有一刻、二刻、三刻、四刻,每刻十五分,与24小时计时法钟表相同。看钟时,必须先看大圆圈里指针指向什么时辰,然后再看两个小圆圈各为几刻几分几秒。
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戍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
3、贾宝玉的怀表。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描写宝玉深夜冒雨来到黛玉下处,黛玉说时间晚了,“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忙又揣了。说道:'原该歇了,又扰的你劳了半日神。’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书中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也都有宝玉看表的描述。宝玉所佩之表,需要从怀里掏出来看,显然是一块怀表;再从其形状“核桃大小”的描述来看,这又是一块早期的怀表。而不是后期的刻有阿拉伯数字或者罗马数字的怀表。
怀表:最早的表是怀表,实际就是靠一条表链固定在身上。
这种形象派头十足,再加上怀表昂贵的价格,它一出现,就成为身份的象征。
怀表是什么年代进入中国的呢?从《中国科技史·轻工》里查出最早的一次是:“外国商人首次向中国输入钟表是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五月。”往下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据一份海关文件记载,这一年进口钟、表共1025件。”
4、更漏
古时夜间凭漏壶表示的时刻报更,所以漏壶又叫更漏 ,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唐·李肇《国史补》
漏壶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初期的漏壶只有一只壶,人们在壶中装上一枝有刻度的木箭。当水从壶底的小孔漏出时,壶中水位下降,木箭会随之下沉,观测刻箭上的水位,便知道是什么时间了。因此,数更漏就是计数水下降到漏壶中箭的哪一个刻度,也就是计数夜晚的时刻的意思。
更漏也叫漏壶,一般铜质,壶内装水,还有个木质带刻度的标尺,下有孔供水滴出,随着水位下降,标尺会呈现不同刻度,用这种办法来计时。最早估计是单只的,后来成组出现。
漏壶是古时计时器。传世的漏壶为铜制,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一般有三个,置于台阶或架上,均有小孔滴水,最下层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度,以表示时间。
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漏壶按计时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测容器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泄水型漏壶;另一种是观测容器(底部无孔)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受水型漏壶。在一些文明古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等,都使用过漏壶。巴比伦一般使用泄水型漏壶;埃及人两种类型都用,不过受水型漏壶使用较晚,也较罕见。
中国的漏壶也称刻漏。最早的漏壶是在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下沉或上升,借以指示时刻。前者为泄水型漏壶,叫作沉箭漏;后者为受水型漏壶,叫作浮箭漏。这两种类型统称箭漏。另一种是以滴水的重量来计量时间,叫作称漏。此外,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中国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是箭漏。
5、打更
打更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报时制度,最早起始于先秦时期,成熟于汉代,但最初的打更制度是官厅专属,直到元朝之后才推广到民间。打更的人统称为更夫,他们每天夜里敲着竹梆子或锣在规定的区域内巡夜报时,并提醒各家各户防火防盗。
古代为什么要打更呢?这是因为在白天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可以根据太阳的方位或计时器来判定时间,到了晚上,人们在休息时,就需要一种专业的报时制度来报告时辰,以方便正常的作业和生产。由此,更夫这一职业便应运而生。
打更除了敲锣外还有打鼓,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现仅存大鼓一面。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1.5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
十二、家具、摆饰
1、太师椅/条案/八仙桌
黛玉初入荣国府,贾母正室摆设 中堂太师椅/条案/八仙桌
太师椅的尊贵,八仙桌的享受,条案上的花瓶与挂屏,正对墙壁的字画。。。
2、椅子
椅,人之所倚,有很多形式:交椅、圈椅、官帽椅、玫瑰椅、靠背椅、宝座等。在此列出《红楼梦》里可见的几款。
(1)交椅
第三回:一时黛玉进了荣府······进入堂屋中······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
交椅,因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状,故名。据资料考证,起源于古代的马扎。马扎也称马闸或交杌,其模样同我们今天见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宁波人仍将小凳子称为“杌子”或“小杌子”。汉人的马扎又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大约在汉代传入。原来,我国汉以前的家具都属低面家具,无坐具,人们席地而坐,只有案几而无桌子。到了汉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这里的“床”是坐具的含意,与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宋人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大约在唐以后,人们才把带后背与扶手的坐具称为椅子。在宋元时已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分为直背与圈背两大类,而明代的交椅就是圈背交椅的延续与发展。
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古书所说的那些英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即出源于此。
在交椅进入厅堂时,它的交叉折叠的椅足已失去了原来野外使用的功能,于是有人将它改成常规椅子的四条直足,这便成了“圈椅”。现传世的明式交椅,以黄花梨最珍稀,而杂木交椅的存世量不少。
(2)圈椅
由交椅发展而来,所不同是圈椅不是交叉腿,而是四足立地,以木板作面。凤姐坐在圈椅上,椅上搭有椅袱
(3)官帽椅
因靠背和扶手的造型山字,酷似古代官员的乌纱帽而得名。红楼梦相关绘画中的官帽椅。
(4)靠背椅
即灯挂椅,就是“有靠背无扶手的椅子,也称'一统碑式’”。
(5)玫瑰椅
亦称文椅,是“一种造型别致的椅子。它的椅背通常低于其他各式椅子,和扶手高度相近。背靠窗台平设数椅,不致高出窗台,配合桌案陈设时,不高出桌沿。”玫瑰椅在过去多为女子的坐具,因此这种椅子往往看上去蕴含着女子的温婉与柔情。
林黛玉和薛宝钗坐在玫瑰椅上相谈甚欢,此处玫瑰靠背中间镶嵌金丝线刺绣,衬托出二人高贵气质
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三人坐在玫瑰椅上,举起酒杯时气质温婉出众
(6)杌凳
杌凳,又称“杌子”、“凳子”,即“不带靠背的坐具”,可分“方、圆两种形式”。方凳“分长方式和长条式”:长方式多为“一板为面,四腿侧脚明显,俗称'四劈八叉’。仅供一人使用”;“可坐两至三人的,则称'长条凳’或'板凳’”。可容二人做的长条凳亦称“春凳”。
宝玉挨打时,抬他的藤屉春凳
(7)绣墩
明清两代的绣墩,不仅在室内使用,也常在庭园、室外陈设。在制作材质上有木、竹、藤、雕漆、瓷等。绣墩具有古雅之趣,它在造型艺术上更是千姿百态,座面的式样除圆形外,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等。绣墩又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区分,开光有五开光、六开光。不少绣墩上下两头各做出弦纹一道,雕击鼓钉,既简朴又美观。墩圈雕花精致,或海棠,或竹节,或藤蔓,栩栩如生,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墩面的装饰也很讲究,除板外,还有镶嵌彩石影木,大理石、藤等。绣墩的制作木材非常讲究,常用紫檀、花梨、红木等。另外,明清两代瓷墩的使用极为普通,有德化、醴陵、景德镇等地的产品。
87版红楼梦中很多场景中都出现这种瓷墩:
这是红木绣墩
黄花梨六开光绣墩 (一对)
清光绪粉彩花鸟图绣墩
3、塌
塌,近地,矮,无栏杆,平面。狭长而卑之曰塌。言其塌然近地也。
榻一般较窄,除个别宽者外,匠师们或称之曰“独睡”,言其只宜供一人睡卧。文震亨《长物志》中有“独眠床”之称。
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只见院中早把乘凉枕榻设下,榻上有个人睡着。”
晴雯睡在榻上,这种是四足着地的榻
还有一种带有台座式的榻,多在左右及后方带有围子,无着地四足,直接坐落在台面上。这种榻一般为身份尊贵者使用,在《红楼梦》中多有提及:
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波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里:
“这里凤姐儿已带着人摆设整齐,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裀蓉,每一榻前有两张雕漆几……。”
第五十四回 “史太群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
“贾珍等到至贾母榻前,因榻矮,二人便屈膝跪了。”
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
“此时探春因盘膝坐在矮板榻上,那捧盆的丫环走至跟前,便双膝跪下,高捧沐盆。”
榻家族里还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种类——美人榻,也称“贵妃榻”,一端有斜靠背,供人躺卧。古琴和美人榻是林黛玉出行居家必备之法宝,在各版本红楼影视中都能看到。
黛玉卧于美人榻上,旁有琴案
美人榻全貌
清代狮头虎足精品榻
4、条案、炕几
几案类家具可谓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印象深刻,如第三回的“大紫檀雕螭案”、“梅花式洋漆小几”、“高几”,第四十回的“花梨大理石大案”、“雕漆几”,第五十三回“洋漆描金小几”等等。几案的形式很多,功能用法也十分繁杂。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几类大致有炕几、香几、茶几、花几等,案大致有书案、画案、香案等。
炕几主要在炕上和床榻上使用,既可以放置比较精致的陈设用品,如第三回提到的在炕“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摆着文王鼎,鼎旁匙箸盒,右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觚,里面插着时鲜花草”,也可以放置日用杂物,如第五十三回提到的:“榻上设一个轻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着茶碗、漱盂、洋巾之类,又有一个眼镜匣子。”
炕几一般较矮,香几、茶几、花几等则较高。其实各种几类按照陈设物来划分,虽有上面所提种种名目,但都是相对而言,它们也有很多相似或通用之处,甚至可以混用,使用非常灵活。贾府会客、宴饮时常用高几,陈设丰富精巧。如第五十三回写贾母花厅摆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点缀着山石的小盆景,俱是时鲜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盘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又有紫檀雕嵌的大纱透绣花草诗字的缨络。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
5、案
则通常陈设于正堂或画室、闺阁等高雅场合,案头摆设林林总总:或陈设鼎彝雅物,如第三回写荣禧堂上“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中錾金彝,一边是玻璃盆”;或陈设茶酒器具。
如第三十八回写藕香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筋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具各色盏碟”;或陈设文具书画等。
如第四十回写探春房内“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
清乾隆 紫檀雕夔龙纹大画案
清乾隆 紫檀雕西番莲大平案
6、几
第四十回缀锦阁设宴,所用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可分为高几、小高几、矮几。。。。
中间的是“小高几”
这是杌凳
吃酒时的各色小高几
梅花式洋漆小几
香几,过去多为“供奉或祭祀时置炉焚香用的一种几”,也可陈设花瓶或花盆使用,现在多叫“花几”、“花架”。香几的使用大多成组或成对,个别也有单独使用的。香几在红楼梦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外围的高腿香几,主要放盆栽 。丫鬟身旁的矮一点儿的小几,放上了花瓶,还可置物
7、脚踏
脚踏不仅是一种容足之具,有时也充当坐具。如清中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一书里,便描述了脚踏的这个功能。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可卿夭逝黄泉路”写赵嬷嬷到贾琏处,“平儿等早于炕沿下设一杌,又有一小脚踏,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贾琏向桌上拣两盘肴馔与他放在杌上自吃。”赵嬷嬷虽为贾府里较有身份的下人,
但在王熙凤的贴身丫环平儿和贾琏的眼里,其地位仍很卑贱,自然不能与他们平起平坐,所以只能坐在炕沿下的小脚踏上吃饭,甚至吃饭用的菜肴盘碗也只能放在杌凳之上,不能上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脚踏在一些非正式场合里,也是身份相对较低的人所坐的坐具
8.桌
桌包括各种桌子和几案,有“方桌、圆桌、半圆桌、长方桌、长条桌”、“炕几”、“香几、茶几”、“琴桌”,等等。
(1)方桌
有大小之分:可供八人用的叫“八仙桌”;供四人用的为“四仙桌”,亦称“小四仙桌”。《红楼梦》中多见方桌,且上面多铺有桌围。
庆元宵时荣国府里的四仙桌
四仙桌上铺着金色丝线编织的小方格装桌围
(2)长条桌
(3)圆桌
桌面为圆形,但要说明的是“有的圆桌采用独挺立柱式”,就是圆桌面和支撑桌面的立柱底座是分开的,立柱是个活动轴,桌面套在轴可以旋转,这样吃饭时桌上的每个菜都可以吃到,和饭店的旋转桌是一样的。
无活动轴的圆桌
有活动轴的圆桌
(4)半圆桌
“又称月牙桌,一般都成对,两个拼起来即圆桌。平时也可分开对称摆设。”
古时,半圆桌会摆设在男厅里,如果客人来了看见只有一个半圆桌,说明男主人外出了,不方便会客,客人会自动离开;如果两个半圆桌拼成一个圆桌,意为“团圆”,说明男主人在家,方便会客。
靠近门窗的半圆桌
(5)炕桌
炕桌是矮形桌案的一种,有一定的宽度,一般超过它本身长度的一半,躲在床上或炕上使用,侧端贴近床沿或炕沿,居中摆放,以便两旁坐人。《红楼梦》中有大量的“炕”出现:
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
“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
“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
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
“当又有林之孝之妻带了六个媳妇,抬了三张炕桌,每一张上搭着一条红毡,毡上放着选净一般大新出局的铜钱,用大红彩绳串着,每二人搭一张。”
第六十三回,宝玉夜宴,请众姑娘聚餐。袭人让人把“那张花梨圆炕桌子放在炕上坐”。
......
大观园里的炕桌,用料上乘,大气雄浑
袭人家的炕桌,用料和形制皆呈现出普通人家的朴实
下面的是一个黄花梨木的炕桌
9、引枕
《红楼梦》中多次提到"引枕",如第三回:"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毯,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引枕……";又第六回:"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又第五十三回:“贾母于东边设一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具全。”又第六十二回:“因大家送他到议事厅上,眼看着命丫头们铺了一个锦褥并靠背引枕之类。”又第七十一回:"当中独设一榻,引枕、靠背、脚蹋俱全,自己歪在榻上."
什么叫“引枕”?原来是一种开有方洞的枕头,使用起来即舒服,又不会压成“招风耳朵”。在清宫廷中多用厚厚的长方形靠枕,黄缎面,里面装有灯草.(现故宫里就有,可参观.)由此看来,靠枕(引枕)是富贵人家常用的东西. 据记载此事的《清宫遗闻》说:此枕长约12寸,内实以曝干的花或茶叶。书中说不出名称而称为“奇枕”奇在也开了个3寸见方的洞,至于用处,倒是写出了置儿其中“可闻声息”。可见内宫虽然是戒备森严,但不能高枕无忧。用此枕耳贴小洞,如有动静,就可闻声惊起。其实,这种引枕也可以称为“警枕”。
警枕起源很早。古代的经书《礼记》中提到一种“疑”的用具,汉代郑玄解释作警枕,可见它在先秦时就有了。有关警枕的记载,古代相当多。东汉末年蔡邕写有《警枕铭》。五代吴越王钱锡年轻时在军中不敢安寝,用警枕睡觉,并称它为“浙中不睡枕”。北宋的司马光也用警枕睡觉,一惊醒就又读书写作,这已成为古人勤奋学习的佳话。
10、熏炉
《辞海》云:“熏炉,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
熏炉,圆形,大腹,两侧有环,青铜制。宫廷及富贵人家多有之。
若熏衣被,可外加竹笼,即称为“熏笼”。
有钱人家为了保持屋子里面气味纯正,便用熏炉燃烧香料,屋子里便溢满清香,给人美好的感觉。尤其是有贵客来访,那更是必烧熏炉,以示郑重。
三足玉熏 精雕细琢啊 镂空设计内置香料熏香驱虫
看看林妹妹身边那个【三足玉熏】多值钱啊!
传唐朝开始有玉熏,清朝器物文饰繁复华丽就是这种风格
11、熏笼
熏笼亦称香炉、香熏,是点燃熏料驱赶蚊虫的器物。使用熏笼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自两汉以来,历朝历代一直延续不断。
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 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
袭人恐惊动了人,被宝玉知道了,只向他摇手,不叫他说话. 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些须收拾收拾,所喜不曾呕吐, 忙悄悄的笑道:"不相干,有我呢.你随我出来."
这里的鼎应是香炉一类焚香的器具。
12、壁瓶
注意这段描写,实际上提到了壁瓶,再看看王夫人的房间里,墙上恰恰有这种东东,清朝因为乾隆喜欢,所以特别盛行。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 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
壁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以挂于壁面而名,又称“轿瓶”、挂瓶。器型为常见花瓶、尊等竖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于悬挂于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
大家看到贾政身后墙壁上的“壁瓶”了吗?
壁瓶又称“挂瓶”或“轿瓶”,专为悬于壁上或挂于轿中而设计的一种瓶式,始见于明宣德朝。器型为常见花瓶之半,靠壁一面平坦有穿孔,可系绳悬挂。明万历年间,壁瓶大兴,造型丰富,有莲花、葫芦、瓜棱、胆式等,品种有青花、五彩和蓝釉等。对壁瓶的评价,万历十九年的《遵生八笺》一书记载:“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可见,当时文人对壁瓶的喜爱。
到了清代,壁瓶更是文人的喜好品。此时的壁瓶造型规整,工艺精湛,并多附诗句,品种有青花、粉彩、斗彩等。其中,乾隆时期的壁瓶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纹饰来看,无论是釉上还是釉下的彩绘,或者是堆塑、镂空、雕刻、贴花等,都非常讲究装饰工艺,花色品种无不具备。
粉彩花卉纹壁瓶
清乾隆 柠檬黄地粉彩金钱冰
小叶紫檀雕御提诗文壁瓶
清乾隆 粉彩人物壁瓶
13、屏风
《红楼梦》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写贾母八十大寿时,专门问收到的贺礼中有几架屏风,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由此可见,屏风在当时已成为一种贵重的礼品。
潇湘馆里的围屏,放在门口中央,起到隔离隔断的作用
屏风泛指不同种类的屏具,后来用来专指带底座的屏具,以“座”来统计其数量;多扇可以折叠的屏风,称为围屏,其统计数量以“架”计。古代屏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位于身份尊贵的座位后面起装饰作用;二是置于室内起隔断隔离作用。
14、炕屏
一种炕上陈设的作装饰用的屏风。
贾蓉笑道:"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说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略摆一摆就送过来."
一个小插屏 一个炕屏均在凤姐屋
上面这个两幅,都是“炕屏”
但我还是喜欢客厅里的“屏风”
15、插屏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16、集锦格子
而最能体现贾府家具之“豪”的,当推怡红院的集锦格子:“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玉的——或贮书,或设鼎,或安置笔砚,或供设瓶花,或安放盆景。其式样或圆或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竟系小窗;倏尔彩绫轻覆,竟系幽户。且满墙皆是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如琴、剑、悬瓶之类,俱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可谓备极工巧了。
红楼梦说是隐去年代不可考证,实际上处处透出年代之风,当时的各种流行风尚都可以在书中见到。
真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上层人士流行什么,《红楼梦》里就有什么。。。。
曹雪芹真是清朝“时尚教主”啊!!
17、书格
书格,现在多称“书架”,是“专门放书的格架,它与书橱的区别是没有门,而且四面透空,只在每层两侧及后面各装一道围子,目的是使书册摆放得整齐。常见的书格中间平装抽屉两三个,其作用一为加强书格的牢固性,二来还可以放些纸墨的用具。书格大多成对陈设,是书房、客厅的必备之物”。
《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说来也是书宦世家,因此能见到很多书格的身影:
贾政身后的书格,满满都摆着书
潇湘馆里的书格,也摆满了书籍和诗稿
18、博古格
博古格也叫“博古架”或“多宝格”,是专门陈设古玩器物的,它是进入清代才兴起,并十分流行的家具品种。多宝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格内做出横竖不等、高低不齐、错落参差的一个个空间。人们可以根据每格的面积大小和高度,摆放大小不同的陈设品,视觉效果上,它打破了横竖连贯等极富规律性的格调,因而开辟出新奇的意境来。
87红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博古格,它里面的博古架都是博古架和柜结合的形式,即上面是博古格,下面是柜。
荣庆堂的博古格,陈列的都是古董等艺术品
怡红院颇具特色的博古架隔断,有格有柜,陈放古董和书籍
19、台架
也叫“衣帽架”,在古代卧室中常见。古人讲究勤换服装,所以在很多影视剧中,都能听到这样一句“且容我先去换身衣服”。所以衣帽架在古代是必不可少的,方便随手取换。87红楼中贾宝玉初次见林黛玉时,也是从寺院还愿回来,先回房换了身衣服才和林黛玉见面的。
荣庆堂的台架
十三、扇子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从班婕妤的《怨歌行》开始,扇子就是经常被吟咏、隐喻的物件。《红楼梦》里也有许多地方写到了扇子。仅以前80回为例,从第1回起便写到扇子,这部小说共有40多处直接写到扇子。例如元妃赐扇,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黛玉铰宝玉扇套、袭人送扇恰听到贾宝玉的表白、贾赦夺石呆子之扇、晴雯跌扇等。
1、仪仗扇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87版红楼梦中的仪仗扇。
据晋人崔豹《古今注》里记载,扇子在我国源远流长,扇子由舜帝发明的。最初用苇叶编制,叫五明扇。这也是扇子最初的形式,到了魏晋时期成为皇帝的专用。
最早的扇子可不是用来扇风的,而是帝王仪仗队中的标配道具。一对长柄大扇,由侍者手执,为帝王或王后障风蔽日,后来成为一种仪仗,所以又叫“仪仗扇”。
在皇帝日常生活中,“仪仗扇”使用非常频繁,但凡巡游、狩猎、朝参、宴会、谒陵等大型活动都有“仪仗扇”与之相伴,旨在烘托皇家气派,加强皇帝集权,意喻皇权神授、至高无上。仪仗扇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元妃省亲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什么是皇家威仪:有曲柄七凤金黄伞,还有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和雉尾之扇即仪仗用扇,又名“障扇”。最初在王室外出的时候,侍从举着巨型的扇子来遮挡尘土和阳光,但是渐渐地功能性被仪式感取代,用于显示皇家的气派和威严。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元春后面的两位宫女在举着“仪仗扇”侍奉左右。
仪仗扇是古代障尘遮日用具。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开始时是作为贵族或帝王的仪仗之作用,后来演变成民间的一种在婚嫁时才使用的仪仗用具。
2、团扇
中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形状也不固定,扇子的种类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等等。
接着是出现在黛玉手中的团扇~
团扇,我国古代一种素面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以竹木为架,用薄丝绢糊成的纳凉工具。因用洁白细绢制成,又称“绢扇”。
汉代以后,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面料除了用绢外,也可用绫、罗、纱等丝织品。团扇产生时以圆形为主,这可见于西汉时女作家班婕妤《团扇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故称'团扇’。
团扇亦称“宫扇”,因形似圆月,且宫中多用之,故称宫扇。元妃在端午节给贾宝玉的赏赐中也有“上等宫扇两柄”。端午节赏赐宫扇看似平常,但独宝玉与宝钗相同,细微末节之处表达了元春对宝钗的欣赏,暗含了“金玉良缘”之意。
黛玉手中出现过的六角形绢宫扇,上面绣着精致的白玉兰花。古代的绢宫扇大多制作精细,装饰华美,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自汉代至北宋是纨扇盛行时期。四川及苏、杭的纨扇,制作最精、历史也最悠久。
魏晋南北朝以后,团扇的形制于方形、圆形之外, 又演变出多角多边的扇面设计,如椭圆、六角、梅花、梧桐、芭蕉形等形状。
汉代至北宋,是团扇的盛行时期。古代的团扇,大多制作精美,以绘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作扇面装饰,常画有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绣有各色美丽图案。
《红楼梦》里形形色色的女子,在团扇的掩映之下,显得更具风仪。
扇柄用材有湘妃竹、棕竹、梅录竹、楠木、红木和牙骨等,贵重的配有宝石扇坠,是闺阁女子的常用之物。
团圆的纨扇,以“合欢”名之,本是爱情的象征。不幸的是,团扇自始就与一个失意的才女关联在一起,那就是班婕妤,汉成帝的失宠妃子,她最著名的诗作便是《怨歌行》,又名《团扇诗》。诗中,借团扇作赋,表达伤感和悲凉。
于是,团扇在后世的文化语境中,近乎成了寂寥女性的表征。
更由于唐人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而产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
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宝钗的一个经典情节便是宝钗扑蝶文中写道 “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边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一段描写丰富了宝钗的人物形象,但这段书中描写应该是折扇。
单从美感和文学性的角度来看,团扇似乎更符合薛宝钗这位“蘅芜君”温润莹巧的女性形象,剧中宝钗手持团扇追扑彩蝶,一动一静尽显活泼与娇憨。
87版《红楼梦》中女性手中很多都出现过团扇,摇曳去暑,含羞半遮。再配上柔柔柳丝,纤纤芳影,盈盈浅笑间自有韵味。
三姝手中均有纨扇一柄,上绣牡丹、月季等花。
黛玉经常用的是一柄圆形宫扇。上面绣着一串玲珑剔透的葡萄。
这是一柄绣着折枝梅花的团扇
绣着丹枫鹦鹉的团扇
3、折扇
看看名场面晴雯撕扇,撕的就是折扇~
晴雯大笑着撕扯宝玉的扇子,展现出的是另一种肆无忌惮的美。
折扇兴起,晚于团扇,始于宋代。
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
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宝玉手中的折扇
宋代以后,折扇渐渐流行。真正风行是在明清时期,明永乐帝命宫中工匠大量仿造,折扇一时成为时尚,明清时代十分盛行。
在扇面题字作画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融合了竹文化,雕刻文化,书画艺术为一身,为中国书画史开辟了崭新的一页。
扇面有细洒金、(雨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这些扇面都成为书画家的用武之地,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墨宝。海棠诗社后,宝玉因喜爱几首白海棠诗,自己用小楷写在随身携带的扇子上,拿在手中“看着便易”。
87版红楼梦中男人们都喜欢拿着折扇,这个拿折扇其实也是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与品行!
薛蟠这大扇子!
折扇要配合扇套使用,扇套,又名为扇袋子。旧时套折扇的口袋,随身别系。扇套的出现虽难从史料中考证,但从现有的资料可知,扇套盛行于清代宫廷用品中——“清中期以后宫廷成套佩饰中才出现了扇套”。
扇套的样式呈扁筒形,椭圆平底,口稍宽,经常与扇子配套,因而依折扇造型而制,有的上面有盖,系扣或别子,无盖的呈如意云头等形状。扇套的质地多为绸缎,并常配以双面刺绣,以苏绣,粤绣为多。刺绣的绣法多样,拉锁、点彩针、滚针、羼针、打籽、纳纱等,一丝一线都叫人回味无穷,丝线上的风雅传递的是彼时彼刻细致与典雅的心思。花鸟鱼虫、山石人物,描绘出的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福禄如意、瓜迭连绵、文房四宝,传递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和憧憬。凝视着老扇套上的图案画面,唯有今人亦步亦趋的追寻,追的是那逝去的华丽一角所蕴涵的人情况味,追的是积淀在历史深处的那一点盎然生气。
老的扇套,丝线反射的不再是夺人的光泽,沉淀下的是一份平实却不失幽雅端丽的清辉。把玩扇套,在错错落落的针脚中,与过去的清风明月不期而遇。
其一,用于置入折扇,便于随身随身。
其二,有效保护扇子,减少损害。
其三,古人将刺绣与书法绘画完美荟萃于扇套之上,因而也具有装饰甚至炫耀之用。
其四,古时女子也将扇套,连同荷包一同,作为传情信物赠予男子
古扇由于其制作精良,成为收藏者的珍宝,以致有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石呆子就是这么一个人,分明穷得饭都没得吃了,却珍藏着二十把古扇,而且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作扇骨的好扇。
其实贾赦之所以对石呆子的二十把折扇欲罢不能,并非只因其材质考究,更因为“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原是不能再有的”。几把扇子的小事,弄得一个无辜良民倾家荡产,赦老爷不以为意,足见其贪婪的本性。这里同时也展现着多样的人物个性与残酷的社会现实。
这时的折扇不只是扇子,更是社交之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形象的配饰。不仅是文人,不仅是男性使用折扇。女性也有独有的折扇规格,称作坤扇。坤扇其实属于文人扇的一种,只是长度偏短。也可做戏曲偏用。
4、蒲葵扇
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
《红楼梦》原著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王夫人正坐在凉榻上摇着芭蕉扇子。”
这里的芭蕉扇其实是蒲葵扇。夏天天热,古人讲究礼仪,不像今天的我们,夏天来了能穿多少穿多少,露胳膊露腿的。他们是连半袖都不能穿的。故而人人扇子不离身。
蒲葵产于中国南方,是常绿高大的乔木,叶大如扇。以蒲葵叶制扇应该起源甚早,清代北京也流行芭蕉扇,得硕亭《草珠一串》:“三伏炎蒸暑气饶,如山朵朵火云烧。亏他行者偷来扇,个个芭蕉手上摇。”诗后有小注:“如今此扇盛行,无贵无贱俱用。”
王夫人用蒲扇符合王夫人内敛,不张扬的性格特征。“无贵无贱”四个字可以移注于王夫人所用的芭蕉扇,体现了王夫人居家生活的随意。
薛姨妈的蒲葵扇
5、雕翎扇
雕翎扇,顾名思义,系选用纯粹之雕翎作为原材料,辅以熏蒸、去味、去杂毛等工艺步骤,用生物胶及鱼骨或翎管进行固定,工艺较复杂,外形美观、古朴,但因雕已成为国家保护动物,无法获取雕翎,故存世量急剧减少,已成为收藏馈赠之工艺品,失去传统使用价值,价格亦一再攀升,品相稍好羽扇价格已上千,普通使用难以承受。
贾母的雕翎扇
6、檀香扇
黛玉手中的檀香扇,风雅韵致,更添书卷气息。
以檀香木制扇是我国首创。玲珑雅致的檀香扇,可称得上是扇中之王了。
檀香扇是苏州的一大特产,用檀香木制成的各式折扇和其他形状的扇。
苏扇是苏州特产,以雅致精巧,富有艺术特色而著称,历史悠久,国外驰名。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
明清以来,苏扇主要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
檀香扇是用檀香木制成,其木质坚硬。白者白檀,皮腐色紫者紫檀,白檀为胜。有天然香味,轻轻摇,馨香四溢。为中国四大名扇之一。
宝钗的定妆照中也曾出现过檀香扇扇骨。
十四、灯具
灯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烘托气氛的装饰用品,在《红楼梦》中被广泛提及。
1、元妃省亲中的灯具
《红楼梦》中开篇第一回写到的节日就有元宵节,在这个因“灯”而起的节日中,英莲也因为看“灯”而被改变命运,变成了香菱,度过了悲惨的一生。
元宵节,又名灯节。正式成为民俗节日,启于汉魏。之所以被称为灯节,与佛教的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燃灯供佛”,佛家灯火遍布都市乡村大街小巷。
从唐代起,元宵节张灯即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观灯乐行》中也有诗句反映: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阵仗和体量最大的非元春省亲莫属了,所谓“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元春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后,“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大开了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深宫中的元春终于有机会回家,与父母至亲相聚畅叙了。元春回家的日子,被皇上定在了元宵节。为此,贾府专门为元春建造了一处省亲别墅——大观园。元春省亲的元宵节,大观园变成了“灯的海洋”,简直就是一场宏大的“灯展”。
首先是数量最多。当元妃进入大观园之后,感受到的是“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像,富贵风流”。
显然,大观园的各处均布置悬挂了彩灯。大观园有多大呢?书中亦有交代,“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如此折算起来,大观园围墙内的面积大概有192市亩,大概是北京中山公园面积的五分之四。这么大的面积,布置妥当不知要用多少只灯。
然而,如此大型的灯展也只为贵妃几个时辰的停留,也应了贾琏的奶娘赵嬷嬷的感慨了“'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其次是材质最贵。从古至今,花灯主要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
在元妃省亲中,大观园中的彩灯“皆系纱绫紥成,精致非常”,其制作的主料是软硬两种材质,“软”的纱绫羽毛,“硬”的是玻璃贝壳。
纱绫之类的高档丝绸制品,像刘姥姥那样的底层穷苦人连穿也穿不起,在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却用来制作花灯这样的“一次性用品”,可见贫者之何其贫、富者何其富啊!
再次是样式最繁。元宵节的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元妃省亲中的灯,样式非常的繁杂:
吊灯:
提灯:
“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
可见,其中有挂在石栏上的“风灯”,此种灯是带有用玻璃水晶等坚硬灯罩的花灯;有悬挂在树枝上的造型灯,有花朵形状的、有叶子形状的、有果实形状的,造型各异,以假型真。
还有一种也是造型灯,是漂浮于水面上的,模拟的是水生植物如荷花、水生动物凫鹭等等;还有一种是放在船上的“盆景灯”,顾名思义就是扎制成各种盆景样式的花灯,做工的繁杂又进了一步。
2、元宵节灯具
元妃省亲时,突显的是室外的大型“花灯秀”,而在五十三回中,重点展现的是荣府内的灯。
“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
古人点燃灯具,托举移动时多以手掌遮挡烛火,避免被风吹灭,而《红楼梦》中的荷叶灯为的是“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可见目的是使亮光聚于一处,增强灯照的亮度,以期方便观瞧事物。历史上关于“荷叶灯”的记载多见于明清两代,且荷叶灯不在上元节(即元宵节)出现,而多见于中元节。
剧中“荷花灯”中心伸出一根“枝丫”,其上托有燃烧中的蜡烛,经与历史壁画、其他电影道具比照,电视剧中的荷叶道具偏大,可能是道具师为了想突出“荷叶”二字,同时又缺少托盘,大概是剧组出于美观上的考量。需要指出的是红楼梦之“荷叶灯”不是习俗用品,它的使用当不受时空上的限制,其之所以出现在小说里的元宵节是为了方便贾府一家老小聚会观赏唱戏,换言之只要场景要求亮度高,“荷叶灯”就会“粉墨登场”,不仅仅在元宵节“露面”。
还有一种“荷花灯”既不同于《红楼梦》里静态放置的荷叶灯,也不同于《燕京岁时记》中擎举行走的“荷叶灯”,而是放到河湖之中,任其漂浮。这一鬼节习俗较之提举荷叶灯,起源略晚,约为明代。有关资料显示这种灯具是在小板上用彩纸做成荷花状,中点蜡烛,乘船至河湖之内再置于水面,相传是为亡魂引路。
“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
即使没有诸如省亲这样的大型高级接待活动,贾府的灯节处处依然透漏着富贵和奢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显然它是一对高级的花灯,因为它的材质涉及到了当时极为罕见的“玻璃”。
玻璃是在明末清初之时才传入中国,一直是皇家贵族用品。后世对这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有不同的三种说法。
上海红学界的元老邓云乡在《红楼风俗谭》写到:所调“联三聚五”,是—层层,一圈圈,即并非一盏孤立的灯,而是联接了三层,每层又有五个灯聚在一起。
暨南大学何新华教授著的《清代贡物制度研究》中,把此灯列入了《红楼梦》里的西洋物品之列;作家蒋勋认为所谓“联三聚五”就是三个一串、五个一串的大吊灯,它是往下垂的。
种种说法都指向了这一对灯的奢华和高级。当然,不止于此,还有那每一席前都有的、造型别致的“荷叶灯”,”不仅是用“錾珐琅”,而且可以自由转动。还有那数不尽的不同材质、各种工艺的宫灯。
3.日常用的灯
除了节日的花灯,《红楼梦》中还写到了各种日常用的灯。在第十四回中,就提到了四种灯。
凤姐出至厅前,上了车,前面打了一对明角灯,大书“荣国府”三个大字,款款来至宁府。大门上门灯朗挂,两边一色戳灯,照如白昼,白汪汪穿孝仆从两边侍立。请车至正门上,小厮等退去,众媳妇上来揭起车帘。凤姐下了车,一手扶着丰儿,两个媳妇执着手把灯罩,簇拥着凤姐进来。
(1)明角灯
所谓的明角灯,也叫羊角灯,是用羊角加工后的材料做成灯罩的灯。
根据清朝的《秦淮志》记载:羊角灯者,旧为金陵特产。用羊角煎熬成透明液,凝而压成片,谓之明瓦;制得灯罩,谓之羊角灯。
羊角灯完成效果具备了角质的半透明特点,有很强的照明透光性。同时又密闭防火性极佳,所以羊角灯又叫“气死风”。
由于工艺复杂,造价高昂,古时候大都只在皇家宫中和贵族府第中才有使用,而且一般都会在上面写上宅子的主人姓氏或者官称。
在第七十五回的中秋节时,大观园的大门两旁也吊着羊角大灯。羊角灯的出现,在书里符合贾府的背景,在书外也合乎作者的出身“江宁”的现实。
(2)戳灯
它是古代的一种有长柄、有底座的灯,这种灯一般带有姓氏或其他印记以标志门第。它既可插于底座上放在固定的位置,也由人扛着自由移动。
北京流传着这样几句民间歌谣:娶媳妇儿的,门口儿过,宫灯、戳灯十二个,旗锣伞扇站两旁。结合它在《红楼梦》中出现的场合----秦可卿葬礼期间,说明这种戳灯就是古时大家族在婚丧嫁娶之时用到的标志性的“仪仗”灯。
(3)手把灯罩
应该是一种小型的、可手持、带有灯罩的照明灯,具有轻便、防风的特点,应该是常用之物。
(4)门灯
顾名思义就是悬挂在门上或者两旁的灯,这种灯材质应该是结实耐用,防风防雨的。与门灯相似的还有出现在第十八回中的匾灯,都是长久悬挂于门上的灯。
匾灯
(5)玻璃绣球灯
还有出现在第四十五回中的明瓦灯和玻璃绣球灯。所谓的“明瓦”,就是古代富贵之家在窗户、灯罩等处使用的玻璃替代品,主要材料为海洋贝类的贝壳、羊角、天然透明云母片等。此处的明瓦灯为羊角灯的可能性极大。
玻璃绣球灯是黛玉送给宝玉用于雨天照路的灯,是一种比较高级贵重的灯,这种灯与明瓦灯相比,“又轻巧、又亮”,是很珍贵的,要不连宝玉也觉得“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从狱神庙失魂落魄地出来的宝玉,怀中抱着的就是黛玉的那只玻璃绣球灯。
(6)沙子灯
原著第六十七回,薛蟠给妹妹薛宝钗带来一箱礼物:
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
沙子灯,是古代供玩赏的花灯。灯外绘人物图像,头部或四肢另以纸剪,贴在特制的机关上,灯内装沙子,用手略摇动,使沙子流泄,冲击机关,纸像即随之活动。
4、书写灯谜的灯
除此之外,《红楼梦》中还出现了两种专门用来书写灯谜的灯:四角平头白纱灯和围屏灯。
(1)四角平头白纱灯
在第二十二回中,元春命太监送灯谜到贾府,灯谜就写在了一个四角平头白纱灯,这种灯外形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是个长方体,用白色的薄纱围裹起来,方便书写谜面。
(2)围屏灯
贾母看到元春的灯谜,也兴致盎然,让人制作了一架小巧围屏灯。
何为围屏灯呢?从汪曾祺先生所撰写的《故乡的元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
围屏其实是一种中国传统家具,就是可以折叠的屏风,一般有四、六、八、十二片单扇配置连成,其屏扇一般用素纸、绢绫和实芯,采用书法、绘画、雕填、镶嵌等方法和形式进行加工和装饰。
十五、其他
1、美人拳
一种为老人捶腰或腿的长柄小槌。两只为一对,前端用皮革包成,可以代替拳头,因称。
清曹庭栋《养生随笔.杂器》:“捶背以手,轻重不能调;制小囊,絮实之,如莲房。凡二,缀以柄,微弯,似莲房带柄者,令人执而捶之,轻软称意,名美人拳。或自己手执,反肘可捶,亦便。”
《红楼梦》第五三回:“贾母歪在榻上,和众人说笑一回......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
2、美人靠
过去富户人家深宅大院带靠背的座凳栏杆,供人眺望、欣赏风景用的,实际上家里的男人、女人都可以用,但是由于那里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见到富户人家美女的机会,所以称“美人靠”。
十六、室内摆设之秋爽斋篇
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连逛了三个小姐的卧房,分别是黛玉的——“上好的书房”;宝钗的——“雪洞一般”;还有就是探春的——不客气地下个定义,那就是一个超级豪华的历史收藏博物馆。先来看下原文:
凤姐儿等来至探春房中,只见他娘儿们正说笑。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1、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说一下花梨木,这可是上好的家具原料,《博物要览》记载:“花梨产交(即交趾,今越南)广(即广东、广西)溪涧,一名花榈木。叶如梨而无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制作桌、椅、器具、文房诸器。”
明代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载:“花梨木有两种,一为花榈木,乔木,产于中国南方各地;一为海南檀,落叶乔木,产于南海诸地。二者均可制作高级家具。”书中还指出,海南檀木质比花榈木更坚细,可为雕刻。
明《格股要论》说:“花梨木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儿色淡者低。广人多以做茶酒盏。”
黄檀属的降香黄檀(即黄花梨)仅产于中国海南岛,即侯款昭《广州植物志》所介绍的“海南檀”。《广州志》云:“花榈色紫红,微香,其纹有若鬼面,亦类狸斑,又名和'花狸’。老者纹拳曲,嫩者纹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
《琼州志》云:“花梨木产崖州、昌化、陵水。”
《古玩指南》第二十九章:“花梨为山梨木之总称,凡非皆本之梨木,其木质均极坚硬而色红,惟丝纹极粗。”
我国自唐代就已用花梨木制作器物。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就有“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的记载。海南檀又称海南荒滩,或降香黄檀,为海南岛特产,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阴湿之地。木材颇佳,边材色淡,质略疏松,心材红褐色,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于雕刻和做家具之用。花梨木的这些特点,在制作器物时多被匠师们加以利用和发挥,一般采用通体光素,不加雕饰,从而突出了木质本身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文静、柔和的感觉。
没有找到大案,只找到一张清代黄花梨嵌大理石方桌。
2、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
花囊在这一集并没有出场,直到到了抄检大观园,我才觅到了它的芳踪。如图,在凤姐身后。
我国宋时,瓷器烧制行当尤其繁盛,尤其汝窑独居众瓷之首,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掺玛瑙末,其色有天青、豆青、虾青,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最为名贵,有“雨过天晴无去处”之称,釉汁淳厚,犹如堆脂滴泪,视如碧玉,叩声如磬,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
探春房间里的一切都是贵气十足的,一个插花用的花囊,竟然是汝窑的,出手的确非同小可。而且她的审美观还不错,汝窑瓷器一般青、蓝两色居多,配上那“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同是冷色系,又是插了秋天的花,正合了“秋爽斋”的名目。
找了两张汝窑图,分别是水洗和桃形小碟子。真是喜欢它们的色彩,正宗的雨过天青色,清爽亮丽。
还要说说花囊。这种瓷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其实都不常见到。
瓷都景德镇制花囊始于雍正,器有大小,平面盘口,收颈,扁腹,圈足,其形于明代花插相似。不同之处就在于花插是开口的,而花囊则是闭口的一个整体,只在瓶顶面上开孔以利花朵插入——顶面有三孔或多孔,一般也不会太多,因为瓷器本身的收藏价值已经很高,有时候实用性反而被搁置其次了。
探春不仅有一个“斗大”的,还是“汝窑”的,还要将花插得“满满的”,那份华贵是很让人眩目,为什么这样做呢?先卖个关子。
清乾隆仿汝釉花囊
3、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前文提到花梨木大案上摆着众多的宝砚和法帖,现在出场的这两样就很可以帮我们了解探春的爱好了,那就是:书法。
这的确是个相当勤奋的姑娘。贾府四艳分别对应琴棋书画,可是我们也都看到了,元春的琴技,等于只字未提;迎春的棋艺,有时未必高过探春;四姑娘画画,更是满心的不情愿,单是绘画常识就差了宝钗太多。
这三春的技艺、态度与探春的对待书法比照一下的话,不论探丫头到底字体如何(应该不会差。宝玉的字很好,她和宝钗曾经组织过姐妹们帮宝玉瞒天过海的集体写字作弊——那一回里的她和宝钗实在是太可爱了,见七十回),她这股热切劲儿就让人刮目相看;身边两个丫头也是一个叫侍书,一个叫翠墨——多好的名字,旧时青翠之色名与黑通用,翠墨者,漆黑之墨也,偏偏又透出一股春日的绿意,实在诗情盎然。
来看那幅《烟雨图》和旁边的对联。实在是特写镜头少,也只好委屈大家看局部效果了。
米襄阳即米芾(1051一1107),北宋书画名家。徽宗时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又曾在襄阳居住,又称米襄阳,后人因其举止“癫狂”,又称米巅。其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以擅长画烟云著称,其传世作品有《云山烟雨图》、《溪山烟雨图》、《江南雨图轴》等等。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下图就是相传为其所做的《春山瑞松图》。
烟雨是我国水墨画的常见题材,历代都有许多出色的代表画家。下图是近代画家钱殷之先生的《烟雨图》。
钱殷之,名锺湖,以字行,江苏无锡人。一生从事教育。喜书画,尤工指画。30年代与陈旧郁、钱松岩、胡振、诸健秋、贺天健等创办无锡美专。
图边的一副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书中称颜鲁公墨迹,颜鲁公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但是因为该联目前未见于颜氏墨迹,故姑且为曹雪芹拟作。但是,对于唐代有没有对联一事,许多红学专家持否定的态度。有的专家认为:“《红楼梦》里提到探春屋里挂着颜真卿所书'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一联,于是红学家就来考证,说颜的时代(709-789)还没有悬挂对联这种风习,可见颜书'真迹’之实为赝鼎等等。”
红学家们所考证用以否定唐代无对联的主要证据是什么呢?他们的主要根据是:“据宋代张唐英撰《蜀梼杌》所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余日,题桃符版于寝门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为后世楹联之始。直至明代后期,文人士大夫书写对联之风始盛,而尤以清代为最。”“楹联盛于明清,北宋时极罕见。”
但宋人的考证早已过时,因而不足为据。许多楹联家在对楹联的起源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后认为:对联句式、句法的存在决非始于殷周;首联的出现决非始于后蜀;对联之兴起和运用决非始于宋元。现略选几条唐代对联为证:
唐太宗题书藏晋祠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又如福建《福宁府志》(乾隆版)载,唐朝进士林嵩,曾在福鼎的滨海渔村——礼岙结草堂苦读经书。《福鼎县志》(嘉庆版)载:林嵩未第时,在草堂悬联抒志咏怀,联曰:“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颠。”
福建《霞浦县志》载云,唐代陈蓬,号白水仙,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云:“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屋。”“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联语表达了一介寒儒的清苦自甘之意。福鼎、霞浦,僻处海隅,文化比较落后,乃有悬联于堂的风习,足见唐时对联运用之广。石中才、石中元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也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可见否定唐时有悬联风习是不对的。
曹雪芹为探春设计这样的一副对联,也不一定就说明了作者的本义是假托,反而可以看做是唐代楹联的一个文学例证。当然,最重要先不要认为那对联真的就是颜真卿所做。
4、案上设着大鼎
原文也没有交代是多么大的一个鼎,想来那探春“素喜阔朗”,一切陈设以大为主,这个鼎自然也小不到哪里去。电视镜头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白玉制的香鼎,与她的白玉比目罄倒是可以配成一套。
下面是我找到的两个白玉四足双耳貔貅卧鼎,都是燃香的工具,与剧中的那一鼎也非常相似,可以做个参考。
5、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下图就是悬着的白玉比目磬了。探春是个很会讨好意头的女孩子,懂得享受生活。
中国过去室内摆设中也常悬磬,取其谐音“吉庆”之义。比目是一种鱼,常做“恩爱夫妻”的象征,元稹有诗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曹雪芹给她设计一个这样的摆设,也是为后文探春“得贵婿”在张本了。
这是一个茶色水晶的比目佩。虽不是白玉,可是我看了又看,觉得和我想象中的比目磬也差不多,就贴上来让大家看看。
清乾隆白玉夔凤纹罄,长13cm。
【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
拦住了才好,这可是三丫头好姻缘的象征呢,板儿你自有自己的另一半,当然不能随意乱敲。
那他的另一半何在?往下看——
就是这个了:
6、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这十几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是探春房里的一大特征。其实要说它们,得先从盘子说起。盘子是大观窑烧制的,据《南窑笔记》记载:“(观窑)出杭州凤凰山下,宋大观年间命阉官专督,故又名修内司,其紫骨青鼬出于汝窑,有月白色,粉青色,纹片有金丝铁线,蟹爪诸文者,多瓶尊玩器,较少碗碟之属,釉泽肥厚,内泛红色为佳。”
因为成品较少,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观窑的名器了,而探春房里竟有观窑出品原本就很少的大盘子,而且和花囊一样用来放东西——可知不是我们平常拌黄瓜菜的盘子一般的大。十几个佛手,毕竟不是小数目,都不知道该怎么感叹了。
不过得说一下,这个道具做得不太严谨。原本应该是以红、褐为主色的观窑盘,竟成了一般的白瓷,让人有些失望哦。
再说佛手,它又名九爪木、五指橘、佛手柑,是芸香科常绿小乔木,主产于闽粤、川、江浙等省。其中浙江金华佛手最为著名,被称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雅称“金佛手”。
佛手是形色香俱美的佳木,花有白、红、紫三色。白花素洁,红花沉稳,紫花淡雅。佛手的叶色泽苍翠,四季常青。佛手的果实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形状奇特似手,千姿百态,让人感到妙趣横生。有诗赞曰:“果实金黄花浓郁,多福多寿两相宜,观果花卉唯有它,独占鳌头人欢喜。”佛手的名也由此而来——与“福寿”谐音啊。
至于探春为什么要在屋子里摆佛手,除了读音寓意的确喜庆之外,熟悉芳疗的美女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佛手柑是精油类中的主油,有很好的熏香、医疗效果。前文我说过了,探春是个很厉害的生活艺术家,懂得享受也很会享受。她拿佛手来做摆设一方面是寓意好,另一方也是给自己的屋子进行香熏渲染,用天然瓜果熏香,气味清新而有亲切感。佛手柑有很好的抗焦虑沮丧、忧虑、抑郁、压力等作用,可以安抚紧张情绪。探春时刻在为家族前途担忧, 这个香很适合她。
红楼诸钗在色彩上多照应一个“红”字,气息上就是一个“香”字了,比如作诗要点“梦甜香”;睡觉要“浓熏绣被”;还要用一个“玫瑰芍药枕”——是宝玉的,反正他是专在女孩儿堆里混的,也算半个女孩儿了;然后宝钗要吃“冷香丸”;惜春就住在“藕香榭”,打起帘子来就是一股暖香;真正的冷香有两个,一个是妙玉,她的栊翠庵里的红梅“香欺兰蕙”,一个是黛玉,不用“那些香饼子、香毬子、香袋子的香”,冬寒十月里照样“一股幽香……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其他的如湘云眠芍,那芍药从中边是一阵“红香散乱”,秦可卿房里点着“一股细细的甜香”,闻得宝玉“眼饧骨软”,甲戌本侧批:此香名“引梦香”。就连她自缢,也要在“天香楼”。
究其种类,钗、黛、晴的香自然是药香,宝玉、妙玉、湘云就是花香,袭人的“梅花香饼”只能算一般的凡香。司棋是那个就不好说了……
著名的金华佛手。
另外,佛经上的佛手有“迷津指渡”之意。对比一下,是不是很像?
说它和板儿的姻缘有关,是因为这佛手被他玩了半天后给了另一个人——巧姐啊。看原文:
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庚辰本双行夹批: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后来巧姐沦落风尘,好似身陷迷津,正是得了刘姥姥的无私帮助才得以脱身。这个佛手是板儿给她的,就像茜香罗一样,成了婚姻的连接品。
7、拔步床
拔步床,俗称 “八步床”,江南传统寝具。它比架子床要庞大,是卧具中最大的。其外形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平台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围栏。还有的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小廊子,廊子两侧放些桌凳小家具,用以放置杂物。拔步床虽在室内使用,却很像一幢独立的小屋子,成为房中房、室中室。
非常非常精美的一种寝具,小时侯看宝玉睡觉时丫鬟们一层层放下帐幔来真是羡慕死了,发誓长大一定要买一张。可惜这种床现在都是文物,去专门的家具店也打听过定做,一张最便宜的也要两万多!我的天哪,我这天生的穷命这辈子估计也睡不了了。
拔步床造型奇特,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平台前沿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质围栏。还有的再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回廊,虽小但人可以进入,人跨步入回廊如跨入室内,回廊中间置一脚踏,两侧可以放置小桌凳、便桶及灯盏等。这种床式整体布局所造成的环境空间犹如房中又套了一座小房屋,拔步床下有地坪,带门栏杆,大有床中床、罩中罩的意思。进入民国后,这种床任然在江南一带的富庶家中使用,所饰多吉祥图案及历史典故。
所谓千工,就是说做这样一张床需要一个工匠花费三年时间(一千个工时)才能完成。床是三进的,上雕一百零六个人物,栩栩如生。
再看这件
普通一些的,清中期榉木攒海棠花围拔步床。床高233厘米,长250厘米,宽220厘米。
我们再说说其他的床
架子床 “上端四面装横楣板,顶上有盖子,俗称'承尘’,有的在正面床沿上多安两根立柱,两边各装方形栏板一枚,名曰'门围子’。”
宝钗因屋子和雪洞一般,玩器全无,老祖宗特意让人给换上“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想来必定是老人家雅致又精细的收藏。
这是林妹妹的纱帐,真的很是精致
这是宝玉哥哥的纱帐
电视剧中就是没出现个“红纱帐”,想象一下,“红纱帐中,公子情深”这是乌镇江南木雕陈列馆馆藏的那件镇馆之宝,清代拔步千工床。
罗汉床实则由榻演变而来,是可坐可卧的器具。“一般正中放一炕几,两边铺设坐垫、引枕”。在《红楼梦》影视剧里多次出现罗汉床:
妙玉的大理石罗汉床,光洁石面上黑色纹理明显,恰如那句:“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
8、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就是板儿跑过来叫“这是蝈蝈,这是蚂蚱”的那一顶,哈哈,他和他姥姥一样可爱。记得我好象在湘云篇里提到过,纱帐上绣蝈蝈蚂蚱之类并不意味着探春出身就低了,注意帐子上还有各种花卉,以探春个性来说,菊花的可能性比较大。
菊花配上蝈蝈,在中国过去是一种吉祥图案,一般用的时候还要配上一只鹤,取其谐音“官居一品”,“官”与“蝈”谐音;“菊”与“居”谐音。鹤在中国是“一品鸟”,探春和鹤是有关系的,二十七回有文“只见宝钗探春正在那边看仙鹤”,所有一切加起来不但不是说她身份低,反而还是寓意着她将来的身份地位不低才对。
至于这顶纱帐的质量——大家想想贾母随手给黛玉的霞影纱,又特意给宝钗的“水墨字画白绫帐子”,就会知道也是价值不菲了。
写了这么多来总结一下,看看探春房里的文物总汇:字画类、笔砚类、家具类、瓷器类、绣品类、香熏类……
相当的丰富,更妙在探春有一颗慧心。这些东西如果让她母亲赵姨娘去摆,一定擦拭得明光耀眼,金辉灿烂。偏偏探春深谙驭物之道,再贵重的物件,照样闲闲用来装东西。有人说是她不懂文物价值,但是看她选用的颜色搭配:天青配水晶白,褐红配娇黄,葱绿又与白玉相互照应——她不是不懂得,而是已经玩出境界了。
好,解一下前文卖的关子:为什么她要摆这么多的名贵东西?
1、她很自卑,又很好强。庶出的身份让她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所以时刻不忘记在很多细节上表现自己的华贵,强调自己是主子的身份。
不过跟黛玉的卧房一比,黛玉的自信——满屋子都是书,就把她比下去了。因为真正的自信不是靠外物来彰显,而是要靠内在的修为的。黛玉的不自信只表现在对宝玉的爱情这一方面,对其他任何人,她是非常有信心的。
2、她懂得抓住时机,表现自己的出众。其实探春才是最会讨老太太欢心的那一个。都说宝钗懂得拉拢贾母,一直不太同意这个说法。宝钗那“雪洞一般”的卧房并不很让贾母赞同:“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探春的华美和宝钗的素净正好形成鲜明对比,显得贵气十足。所以贾母对这个三丫头几乎是立刻就另眼相看了:“我的这三丫头却好。”身份不如惜春是正出,次序不如迎春是家中二姐,而能在三春中独得贾母看中,探丫头的用心,怎一个“苦”字了得?
所以,希望一个这么出色、聪慧、有决断的女孩子,在遥远的异乡,也能过她秋爽斋里单纯而快乐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