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夜话 | 水饺大王谈炎记 小吃店的“板沙”路

武汉人对小吃的叫法与外地不同,比如油条叫油饺,馄饨叫水饺,饺子叫北方水饺,烧卖烧麦叫烧梅等。

在武汉做水饺有名的一家老店要算“谈炎记”。那是1920年,有一个叫谈志祥的黄陂人来到汉口谋生,每晚,他肩挑小担,在利济路一带走街串巷,叫卖水饺,兼卖汤圆。因为是晚间生意,就在他的担子上放置有一盏带玻璃罩的煤油灯,玻璃罩上横写着“谈言记”三个红色小字,“言”字下又直写着“煨汤水饺”四字。后来谈志祥为图吉利,开动脑筋,将“言”字改为“炎”字由两个“火”组成,且是“谈”字的一半,加起来就是四个“火”寓火上加火,生意兴隆之意。

1940年,老谈去世,他的儿子谈艮山继承父业,开始,他与人在利济路合伙摆水饺摊,结束了流动营业的方式。不久,又分开单独摆摊,招牌仍为“谈炎记煨汤水饺”。那时,为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就开始琢磨如何提高水饺的质量,以求站稳脚跟,谋得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摸索出了一整套独特的制作水饺的方法。

首先是精制馅子,选好配料。俗话说:“水饺无巧,配料要好。”谈艮山在配料上所用的猪油是花油,因为花油炼好后,不但有板油的香味,而且油面上浮有珠子,晶莹好看。在炼油时,将葱扎成把子,姜切成大片投入油中一起炼,炼好后捞出,油便异香扑鼻。在选择肉馅上,别人的水饺多用纯猪肉,而谈艮山则加进去30%的瘦牛肉,因为牛肉既吸水又吸油,不仅大大增加了鲜味,肉油也不会粘在皮子上,既好做又好吃。

此外,在拌馅时所用的佐料多达十余种,除上述的猪油外,还有精盐、味精、酱油、香菇、虾米(就是海米,采自江浙一带的上好干货,泡发后放进汤里,虾米要求干透,用热水一浇通身红透,这才能用。老汉口人吃水饺,是连汤都喝的一干二净,再把虾米捞起来吃完。)葱、榨菜、五香菜、荆冬菜、胡椒等。

谈艮山选用上好面粉制作饺子皮,其薄如纸,很有精神,面皮重在揉功,下锅后不破不粘。别人的水饺是今天用不完明天接着用,这样隔夜的皮子容易跑碱,既不好包又不好吃。谈艮山做皮子是以销定产,卖多少做多少,万一有当天卖不完的皮子宁可弃之不用,以保水饺质量。

原汤原汁也是谈炎记水饺的特点。谈艮山煨骨头汤时,先将筒子骨放泠水中侵泡1小时,捞出来后用清水,根据骨头的多少按比例一次将水放足,煨的过程中或煨好后不再加水,使汤汁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浓度,加一定比例的高汤,上大火煨5个小时,成乳白色的汤汁才能盛出来,既不腻口,也不清淡。

俗话说:“一热当三鲜”,谈艮山很注重这个“热”字,下水饺时用两个炉子两口锅,一口锅里烧下水饺的开水,一口锅里是已煨好的骨头汤,骨头汤始终保持微开状态。顾客来了,要几碗下几碗,现下现卖,加上滚烫的骨头汤,洒上葱花,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由于谈艮山注重质量,薄利多销,很快便赢得了信誉,生意逐渐好起来。在抗战胜利后,他又在小棚子的基地上搭盖了一间约十余平方米的小房。当生意火起来,他又拆除小房,盖起一座二层楼房,正式挂起了“谈炎记水饺大王”的招牌。

解放后谈艮山将“谈炎记”交给国家,成为只享有名誉管理权的私方经理。解放后谈炎记生意依然不错,“谈炎记”水饺一份2角1分钱,每天能卖出上千份。那时候的服务行业还没有上桌服务这一说,得先在柜台买票,再凭票到窗口领水饺。“谈炎记”的大堂有3个窗口,食客们就簇拥在窗口边,卖水饺的员工用大茶盘一次端十个碗出来,要吃到嘴里全凭眼疾手快。来吃水饺的人实在太多,“谈炎记”开始的时候是排队领餐,夏天六点半,冬天七点开门,每天早上开门的时候,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面粉、肉和煤球的的配给有限,“谈炎记”将水饺定额为每天两百份,在硚口区的工人俱乐部和电影院设点卖套票,一套是2元钱,含一碗水饺和三个包子,凭票供应。票少人多,想买票的人挤破脑袋,经历过一两次哄抢场面的员工们,只能躲起来卖票,事先不贴告示,也不能张扬,拿着票直奔现场,卖完就“闪人”。

1964年,15岁的丁志彬进入“谈炎记”,从最基本的和面做起,这一做就是三年。和面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需要长时间的捶打和按压,要求师傅胳膊有劲,要有体力。三年后,因为技术好,活儿出的漂亮,丁志彬拜入“谈炎记”当红师傅杨绍新门下,学做面皮。

擀皮手艺,在第二代的擀皮师傅杨绍新手上得到改进,皮子是老面发酵,面要和上劲,条要出均匀,皮要反复压,四方都标准,看上去是一张皮子,用手一揭是两层。如此擀出来的皮子,薄如纸片,吃到嘴里又不失嚼劲。擀皮子要经过7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要揉到位,全部完成要1个多小时,一次出100多斤皮子,够下500多碗。做面皮的员工也要经过挑选,首先要手上的技术精湛,和面重视柔功,中间任一过程揉得不到位,都会影响口感。由于丁志彬能吃苦,平时也勤快,从和面的学徒,最后成为了皮、馅、煮等各项技艺都好的师父。

时间跨进20世纪70年代,宾客盈门的“谈炎记”从利济南路搬到利济北路,扩充成100多平米的店面,并在80年代进行了一次装修。装修是在原有大厅中开辟一个雅厅,大约能容纳20多人,设有圆桌和软皮座椅,卖高档水饺。高档水饺是“谈炎记”扩充了产品系列后,推出的鸡茸馅、鱼茸馅等花色品种,比普通的香菇虾米饺要贵好几倍。雅厅更多是承担接待功能——接待各级视察的领导和慕名而来的省内外客人,大厅里很难空出座位来,顾客都是端着碗站着吃,人挤人。来“谈炎记”的名人也不少,如唱湖北大鼓的张明智,每隔两三天就来吃上一碗鸡茸水饺,吃完就坐店里和员工们聊天,混的很熟。

1985年之后,“谈炎记”第二次装修,借鉴了德华楼的装潢,店面变得古色古香,着重突出了老字号的特色,同时还扩充了品种,增加了芹菜猪肉,白菜猪肉和酸菜猪肉等七八个品种。为了增加销售额,时任经理的丁志彬带了一套班子,到工厂学校去设点卖。他会提前提前两三天在学校里贴上告示,写明“谈炎记”要卖什么产品,何时出摊收摊,大约是几日等信息,到销售当天,露天架上案板,烧起炉子,水饺现做现卖。硚口区的武汉综合制材厂、古田二路和29中都卖过,很多人中午不吃饭就等着出摊。

80年代末,丁志彬调离,他的弟弟丁建华同期调入“谈炎记”任总经理。丁建华将已退休在家的“水饺大王”传人谈艮山重新聘请回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出香菇水饺,虾米水饺,鸡茸水饺,蟹黄水饺等十余种各具特色的水饺系列品种,满足不同顾客口味的需要。1989年,虾米香菇鲜肉水饺荣获武汉市优质产品称号。

进入90年代初,餐饮市场搞活开放,一时间水饺店遍地开花,和多数餐饮老字号命运相似,谈炎记在市场冲击下难以为继,不得不将位于硚口的馆址整体租赁给台商经营。整整八九年的时间,其主要业务———水饺经营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93年2月,谈炎记水饺馆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引进台商,开设一家“台北斗牛士快餐店有限公司”,在当时实现硚口商业系统外资引进零的突破。

2000年初,硚口区人民政府、区商委出面协调,“谈炎记”水饺馆和台商达成协议收回店面。 9月,经硚口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首批实施整体企业改制单位,通过政府注入资产的方式,对原企业员工实行分流安置。新企业通过职工自愿参股形式,实现了国有资本的整体退出,由原企业中的员工,共同出资人民币30万元,组建股份制民营企业,武汉谈炎记饮食有限公司,在召开全体股东大会上,一致推举丁建华为新公司董事长。

2001年起实行大胆尝试,以保持“谈炎记”风味水饺品牌为基本目标,由公司提供技术要求,派专人造水饺皮和肉陷子等主要原材料,先后有14家谈炎记水饺加盟店的建立。加盟费每年在4000到8000元,2002年“谈炎记”发展到了22家加盟店。最初建立了厂房,面皮和饺子馅都是统一加工,统一配送。由于很多店子觉得总店送的馅子没有自己制作便宜,于是每天该要20斤馅的只要了10斤,这样一来味道也就变了,最终把“谈炎记”的招牌也搞臭了,2004年一口气关掉了20家,如今保存下来的有武昌首义园加盟店,汉口利济北路东街一号店,去年在汉阳又开了一家店。”

2012年谈炎记成功申请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解放大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

  • 中国这么多种好吃的烧麦,你都吃过哪些?

    烧麦遍及全国,叫法近似,馅儿上却是能大做文章. 长江流域,糯米烧麦是个角儿.往北走,纯肉馅儿,才算得上正统.去南方沿海,虾蟹也上了阵.真要论哪种烧麦滋味最好,没定数.依我看,纯凭各家手上功夫,好的自然 ...

  • 江城夜话 | 四季飘香“老四季美” 汤包大王“四季美”

    在武汉最繁华热闹的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曾有一家汤包馆,取名为"四季美".该店的小笼汤包也是武汉小吃的知名品牌,鲜美可口,油而不腻,佐以酱醋姜丝等调料,食之尤为爽口.平时常常是顾 ...

  • 江城夜话 | 人见人爱郭镒泰 城头变幻大王旗

    近来,清理自己在报刊上发过的稿件,看到1986年4月25日在<武汉商报>第二版曾发过的一篇文章,就是写郭镒泰酒楼的,题目是<花钱少.吃得好.值得称道>,现转载出来. " ...

  • 600家门店,8000名员工,水饺大王“喜家德”如何炼成的?

    2021-05-06 09:28 来源:高维学堂 喜家德成立十多年,一直以来坚持只做饺子,如今在全国有近600家门店,8000多名员工,成为水饺品类中的领军品牌,在餐饮江湖里拥有了一席之地. 它是如何 ...

  • 《良心夜话》浅谈交易之四大流派

    本来周末时间特别紧,是没时间写这篇文章的,但每周周末总要写点出来吧,不能让大家空等一个周末. 很多人曾经问我:良心哥,你就这么天天掏心掏肺的写大量干货出来,你能写多久?没多久就没得可写了,我当时就笑笑 ...

  • 江城夜话 | 匠与师

    匠与师,在特定条件下可互通,比如文学巨匠与文学大师.但在某些场合则是不同的两个层面,匠者手艺人之总称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过去手工业为主,民间有九佬十八匠之说,九佬:阉猪.杀猪.打墙.打榨.剃头. ...

  • 江城夜话 | 晒台街书简作坊

    当年武汉涉足书简行业的,大约有百余人,汉口约有30家这样的书简作坊.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书简"有些陌生."书",指书信:"简",原义为竹简 ...

  • 江城夜话 | 初涉汉口“江湖” 入口在华景街

    本人祖父曾厚诚,原名曾广清,"老通城"的创始人,汉阳永安堡九真山义田湾人.因家贫,为生计1905年来汉口谋生.他的以下经历为家族口传. 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茶馆- ...

  • 江城夜话 | 五马路彭焱新麻袋店

    1954年,武汉遭遇特大洪水,各麻袋店纷纷组织货源,支持抗洪抢险. "老汉口"都晓得五马路,指的是中山大道"老法院".民意四路一带.在"老法院&quo ...

  • 浅谈专记在地方志书中的运用​

    首轮出版的志书,充分运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岳阳市志>是首轮和第二轮合编,从中借鉴了第一轮有关志书编纂经验,在志书中精选运用了10个较有特色的专记.同时,在指导各县(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