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改道, 给山东带来怎样的影响?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增加了人们对黄河这条河流本身的关注。

李白《将进酒》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一言黄河水的发源地之高,二说黄河水最终流向了大海。

地理考察表明,黄河源头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这个发源地是明确的;黄河的入海口如今是山东,但在历史上,入海口不固定,南北摇摆的幅度很大,最北从今天的天津、河北一带入渤海,最南从今天的江苏北部入黄海。

中国人和黄河的关系久远。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名著之一《尚书·禹贡》里记载:导河积石,这里所说的“河”就是指现在的黄河。学者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那么这个记载距今也有3000年了。

人类文明的孕育离不开大江大河。正如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给河谷披上厚厚的淤泥,孕育出发达的农业文明,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但也有桀骜不驯的一面,黄河河道的摇摆不定,随之带来的是中国人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

六次大改道,三次从山东入海

冬日的黄河水,远望如明亮的绸带,萦绕在济南城北。和夏秋汛期相比,黄河水温顺了不少,河床只有洪峰期的一半,岸边曲曲折折的沙土线说明了曾经的水位之高。

平静的黄河水面下50多米,“万里黄河第一隧”正在紧张施工。10月30日,济南市天桥区泺口黄河浮桥渡口旁的“泰山号”盾构机刀盘破土而出,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东线隧道贯通,这是人类交通史上首次下穿地上“悬河”。

11月24日,中铁十四局集团下属电气化公司济南穿黄隧道书记兼总工程师冯立功接受记者采访说:东线隧道完成之后,西线隧道将于12月或明年1月贯通,我们正在加紧进行机电设备安装,预计明年10月份将建成通车。

根据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要求,济南“携河北跨”,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最终将呈现“十二桥一隧”格局;“黄河第一隧”建成后,汽车在上、地铁在下,将同步穿黄。

济南“携河北跨”是不得已。黄河1885年(清朝咸丰五年)改道后,黄河和南山之间一眼望穿,这也就是今天济南中心城区南北方向城建空间只有12公里的原因。

清初学者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提出黄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区有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这“六大徙”在山东境内的概况如下: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下游东迁。旧道由河南滑县(以下均为今地名)至河北巨鹿,东北向入海。新道由滑县决口东流,至濮阳折向东北,经冠县、茌平北境、平原去河北省,在旧道之南入渤海。

第二次,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又东迁。由河南濮阳经莘县、聊城、茌平、高唐、商河、惠民、利津北去河北省入渤海。

第三次,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濮阳附近决口,由河北大名入卫河,经冠县、高唐、平原、宁津、乐陵、无棣、阳信北去入渤海。

第四次,金章宗明昌五年,即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在河南原阳决口,由封丘东经东明、菏泽,在梁山、东平一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经东阿、平阴、长清、济南、济阳、利津北上入渤海,南派经嘉祥、鱼台到江苏经淮河入黄海。

第五次,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黄河自河南开封东去。经曹县、单县去江苏、在淤黄河口入黄海。

第六次,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迁为今河道、自河南经东明、东阿、平阴、长清、济南、济阳、滨州、利津、垦利入渤海。(下图为黄河第六次改道)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铜瓦厢,分三支穿张秋运河,经小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黄河由此结束了700多年的由淮入海历史,开始东流由渤海湾入海,也便是今天的黄河了。

细研黄河六次大改道可以发现:第一次大改道,黄河紧贴太行山东边,然后斜向东北入海,只擦了山东西北一边;第五次经由江苏入海,也只擦了山东西南一边;和山东关系深厚的改道是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其中第三次(北宋)、第四次(东汉)、第六次(清朝咸丰年间)改道都是从山东入渤海。

黄河易改道的原因

新中国建立以来,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等原因,黄河岁岁安澜,但在过去2500多年的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善淤,善决,善徙”成为其水文特征。

黄河在历史上容易改道,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青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黄河出三门峡之后,进入平原地区,正对以泰山为最高峰的泰沂山系阻挡,黄河无路可走,只能南北摇摆入海。二是黄河含沙量高,进入平原地区之后,流速减慢,河沙沉积,当河道淤垫抬高之后,河水只能从旁外溢。

历史资料表明,黄河在1841、1842、1843、1851年发生了4次大溃决。4次大溃决中,除1843年洪水被认为有历史调查以来的最大洪水外,下游河道淤垫是主要原因。

王青表示:因为泰山从山东中部凸起,阻挡了黄河水,这使山东整体比较宜居,否则今天山东很多地方就像黄河入海口一样,地貌主题将是滩涂和草地,不适宜住人。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黄河易改道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夏、秋两季,容易造成山洪爆发,河流猛涨。

黄河高原是黄河泥沙的大本营。陕、晋两省黄河峡谷两岸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黄河粗沙的主要出产地。

黄河中游地区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战国以前,山陕原始植被良好,黄河下游的决堤比较少。汉武帝时,徙民戍边,山陕峡谷和泾渭北洛河上游地区的人口迅速猛增。中唐以后,过去半农半牧地区迅速发展为农业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沟壑不断蔓延。

最后,人为影响。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黄海。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黄河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最近一次人为泛滥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军。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渤海。

黄河改道的影响

今年4月,历经一个多月的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考古调查项目结束,此次调查、勘探工作共登记43处文物点。五六月份,山东省文物局组织验收,专家们在发掘现场看到了黄河横夺小清河的淤积土,层层叠叠,令专家们感到震惊。这说明,1855年黄河第六次改道之后,河道仍是不固定的,存在溃决、泛滥的情况。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青通过在黄河周边的考古发掘认为,黄河一直是一条利弊同在的河流。一方面,黄河水和黄河冲积形成的黄淮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另一方面,黄河泛滥对农业和手工业等的破坏性较大,山东地处下游,受到的影响尤甚。考古发现,明清时期遗留在山东沾化、无棣、广饶、高青等地的一些盐场,有被黄河水淹没的痕迹。在黄河中下游的不少区域,还存在遗址空白区,这也与黄河水泛滥有关。

黄河改道,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北方的黄河故道地区,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都有以堌堆二字为后缀命名的村庄集镇地名。在山东的菏泽到聊城的大范围地势低洼地区,至今存在大量的堌堆文化遗址,其中仅菏泽堌堆文化遗址就近500处,保存完好的有150处之多。

在古代,黄河没有堤防,漫无边际滚动,为了在这易于耕作但低洼的地区生存下来,人们将居住地增高,这样就可以避免洪水侵袭。千百年来,一次次洪水,一次次增高,渐渐形成了这些高达数米、形若山丘的“堌堆”。

2014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首次对菏泽堌堆文化进行大规模发掘。通过考古,一幅幅3000—5000年前当地先民的生活图画徐徐展开。古人利用平原上一处处天然形成的堌堆,在上面搭建房子,建造窑场制作工具,生生不息。

黄河改道,深刻影响了黄河流域城市发展和建设。金元之后,黄河改道逼近开封,滔滔的黄河水一次又一次地将北宋东京城连同昔日的铅华淤没殆尽,东京城最终被掩埋于地下。今天,黄河水一方面是沿河城市的饮用水源、景观用水,一方面也对城市空间拓展造成影响。1855年黄河改道之后,济南和黄河的距离迎来“最近接触”,济南向北发展受限,长期只能向东拓展,如果没有现代桥隧技术,几无破解之法。河南省会郑州也是如此,受制于黄河阻碍,北跨黄河困难,只能向东大力发展“郑东新区”。

在物理学上,作用力有多大,反作用力就有多大。黄河泛滥,给先民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同时,也塑造出中国人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品性,孕育出追求天人合一、社会大同的黄河文化。正是在治水的过程中,我国诞生了第一个能够控制黄河中下游的国家政权——夏王朝。学者考古发现,上古时期中原国家政权与霸主的交替大多与黄河中下游各势力集团的争斗有关。河南和山东的龙山文化有地区性的区别,但中游地区在文化上明显受到下游文化的影响,这表明这一时期两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个联系的纽带就是黄河,为了防洪和灌溉,两地的部落必须以联姻等方式互相依靠。

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讲,黄河溃决、改道,使中华先民较早地有了“统一”意识。毕竟,治理黄河水患是一项全流域的系统工程,单靠个体、局部的的力量完不成抵御洪水灾害的重任,为保障基本的生存发展权益,上下游需要团结和协调一致,这客观上增强了向心力,产生“天下一统”的诉求。

我国水利专家周志德曾撰文说:中国春秋时代约有170个国家,进入战国时代,已经合并为7国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自此历经两千余年,中国始终保持统一的状态。促成中国统一的因素,除了社会人文原因,自然地理因素也很重要,黄河洪水大,泥沙多,河道淤积严重,造成堤防溃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土地,带来大量生命与财产的损失,这就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统一的诉求,既能动员所有的资源,又能指挥有关的群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

(0)

相关推荐

  • 济南的济水哪去了?

    济南,单从名字来看,是"济水"之南.大家都知道,济南名字来源于"济水",可现在的济南是在黄河南边,那济水哪去了呢? 济水--四渎之一 济水,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市 ...

  • 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平原目前的格局,真的应该都怪在北京头上吗?

    山川网:北京,以中国北方绝对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金融.交通.教育.医疗中心身份,雄踞华北平原多年.对此,不少的北方朋友都颇有微辞,这其中尤其以环北京而并未过多受益的河北省,声音最为强烈.国 ...

  • 黄河8次重要改道,为什么都绕过山东中部?中国人如何治理黄河?

    黄河8次重要改道,为什么都绕过山东中部?中国人如何治理黄河?

  • 黄河6次大改道流入渤海形成10大城市,未来可能造就一个渤海平原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源地,黄河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经山东垦利县入渤海,因地质原因携带大量泥沙,流至下游区域沉积河床,水流满而溢出决口,据史记载黄河决口泛滥约有1 ...

  •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的三次人工改道

    160多年前,黄河弃徐淮故道北徙,从山东利津入海,从此以后,在广袤的河口地区,黄河来回游荡.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次人工改道,"三年两决口.十年一改道"的黄河入海探路的脚步才被人类 ...

  • 1500次泛滥,二三十次改道:黄河水患三千年

    最近河南突遭"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因洪水造成的城市内涝.交通瘫痪等问题,已经给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扰.不过,历史上因黄河改道所引发的洪水,也给北方的人类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甚 ...

  • 中国历史上的黄河八次大改道

    <山海经>是目前流传下来最古的一部书.书中以昆仑为坐标记述了黄河经禹治理后的流路,"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东",这也就 ...

  • 黄河“变形记”:流经济南166年终成“幸福河”

    [开篇的话] 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用15个章节.2.5万字的篇幅勾勒了瑰丽壮阔的黄河蓝图,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

  • 揭秘黄河历次改道的缘由(简单易懂版)

    黄河在历史上,以"善决"."善徙"而著称,在民间称之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绝非虚言.在可考的三千年里,黄河起码改道二三十次,北到海 ...

  • 观澜|黄河大改道,给山东带来怎样的影响?

    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增加了人们对黄河这条河流本身的关注. 李白<将进酒>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一言黄河水的发源地之高,二说黄河水最终流 ...

  • 黄河改道给山东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增加了人们对黄河这条河流本身的关注. 李白<将进酒>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一言黄河水的发源地之高,二说黄河水最终流 ...

  • 清末的黄河大改道,竟改掉了大清近百年的国运

    黄河,作为我们的的母亲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过虽然黄河有母亲温柔的一面,却也有它狂躁不安的一面,历史的记载中,黄河流域是发生洪灾最多的,每到暴雨季节,便是人们最害怕的时候,一旦发生洪灾,必 ...

  • 黄河的六次大改道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黄河在中游流经53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容易侵蚀.又因中游地区雨量集中,自然植被的破坏,因此,在这一区域水 ...

  • ​历史上黄河六次大改道

    ​历史上黄河六次大改道 最早黄河河道,被称为"禹河故道".春秋战国是文字记载,自今武陟东北流经河南北部,折北穿过河北中部,折东入海. 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 ...

  • 带你做一轮百倍的大趋势——给你带来的饕餮盛宴

    和讯期货 现已开通品种系列.金融系列.人物系列.交易系列.周末系列.赶快回复"目录"索取吧~ 其余将陆续推出并实时更新,敬请关注. --目标合约:白糖SR705合约   概要:交易 ...

  • 大棕熊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999年,两位爱达荷州的美国人决定为全球的穷人设计一款飞机.四处筹款之后,汤姆·汉密尔顿和大卫·沃特曼在2001年成立了"奎斯特飞机公司(QUEST)".奎公司只有14人,但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