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懂一张纸——说说古籍修复竞赛成果展中的纸样
。
9月1号开展的“妙手补书书可春——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成果展”中,除了展出100多件优秀的修复竞赛作品和珍贵古籍修复成果,还专门设置了修复用纸的单元,采用非常有科技范儿的方式展示了几种常见的修复用纸。
由于距离以及疫情的原因,许多小伙伴没办法来现场看展。恰好这部分内容由我和展览部的同事一起设计,于是把相关内容攒成一篇,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们。
修复用纸作为古籍修复最重要的材料,影响着修复效果以及古籍的存续寿命。如何体现出这些纸张考究的选材、严苛的标准、独特的内涵,成为这部分展览设计的主要目标。
纸张样品的展示,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张张白纸,粗看大都差不多,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要体现出他们的差异,展示各自的特点,还是要挺费一番心思的。
这次一共展出了10种纸样,其中有9种是古籍修复用纸,另1种是市场上非常常见的书画纸。
9种修复用纸涵盖了常见的麻纸、桑皮纸、构皮纸、结香皮纸、宣纸、竹纸以及用作书皮的磁青纸等不同的品种。8种是手工抄造,1种为机器纸。
特薄结香皮纸,手工还没办法批量做到如此匀薄
很多人认为机器纸不上档次,怎能修复古籍?其实不论手工还是机制,只是成型的方式不同,决定好坏主要在于材料本身。就像手工馒头和机器馒头,吃起来都没啥问题,面好和好才是关键。
平日里我们细看一张纸,最好是在明亮的阳光下,可以将纸的外观质感看的真真切切。不过展厅里肯定没有这么好的照明条件,尤其是为了保护珍贵的古籍,灯光都尽可能调的特别暗,要让观众在这样昏暗的环境中看明白这一张张纸,必须要借助一些技术手段才行。
这次是将纸样铺在背光板上,让观众在透射光模式下观察纸张的内部纹理和纤维分布。这种特殊的视角不仅跟修复师在背光板上修复古籍的状态非常相似,同时也是很多行家鉴别纸张的重要手段。
透射光下可以看到不少内部的细节
有时我们看纸,可以把手机灯光打开,伸到纸的背面照一照,看看纤维的细部特征。工艺水平怎么样,是宣纸还是书画纸,便会有个大概的印象。
当然仅有这个肯定不够,这次我们还尝试了一款高阔机——AR增强现实放大镜,把深度解读纸张的内容做到这个小镜子里,只要用镜子扫一下纸样下方的图像,就能显示纸样的详细信息,进入之后还能呈现四种不同的功能。
这并不是“照妖镜”,而是一台“照照乐”
1. 穿越镜——显示出与该纸样为同种材质的古籍图像,了解这种纸在古籍中的应用。
清代户部官票(古代钞票纸常用桑皮制作)
2. 还原镜——展示这种纸使用的植物原料,看看生活中哪些常见的植物可以造纸。
桑树
3. 放大镜——40倍放大镜下纸张表面图像,观察纸面纤维分布和加工特征。
桑皮纸表面放大图
4. 显微镜——纸样纤维经过染色后,在100倍显微镜下拍摄的纤维显微形态特征,鉴别纤维成分。
桑皮纤维显微形态
深酒红色到蓝紫色,纤维光滑匀直,有横节纹
有了这些不同层面信息的呈现,深入了解这些纸样相关的内容,这样就比仅凭肉眼看一张张白纸有趣多了。
比如第一张麻纸,穿越镜呈现的正是国图四大专藏之一的《赵城金藏》,其纸张为元代北方所产麻纸(中统年间刷印于燕京),展示的纸样恰好也来自《赵城金藏》的故乡——山西临汾。展览中还有《赵城金藏》修复后的原件,观众也可以对比着看看古今麻纸在质感上的差异。
苦竹纸/苦竹纤维
另外还有宣纸和书画纸的比对,展览中各式各样的修复用纸,原本都非常小众,有些甚至濒临绝迹。目前市场上书画纸占绝对主导,尽管常常被冠以各种宣,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宣纸,原料大多为工业木浆、龙须草和慈竹浆板。这类纸用作书画练习非常合适,物美价廉,怎么划拉都不会心疼,但若用来直接修复古籍,那肯定是不行的。
挑选修复用纸时,很大一部分精力就是把这类纸剔除掉,显微镜中的纤维图是鉴别二者的重要武器。不过在自然光下,书画纸跟宣纸非常相似,真假难辨。通过透射光观察,二者的差异会稍微明显,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挑战一下。
宣纸和书画纸表面放大对比,相似度蛮高的
宣纸和书画纸纤维形态对比,现原形啦
最后一张磁青纸是这拨纸样里唯一的加工纸,由纯皮纸经靛蓝多次染色而成。既然是染色纸,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产品颜色常常会千差万别,深浅不一。比较有名的如清宫留存至今的库磁青纸,色泽宝蓝略泛紫光,显得非常庄严而且高级,常被用来制作书皮或是抄写佛经。展示的纸样由泾县杨玉杰先生制作,跟清宫库磁青纸的色泽非常接近。这次由于展厅光线的原因,观众可能没办法领略纸张的颜色,稍稍有些遗憾。
染色边缘的过渡区,放大镜下也可见微微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