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一片痴情敲两断,桃花扇底送南朝——浅析《桃花扇》主题意象的美学功能
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1]
由此可见他以桃花扇绾合众多情节关目的自觉意识,这一点论者已夥,兹不赘述。
暖红室精刻本 《桃花扇》
我们从意象经营的角度指出,桃花扇既是经过敷彩、设色后渐次生成的复合意象,更是统摄全篇的主题意象。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把普通的定情宫扇逐步演进为具有丰富、深刻美学内涵的桃花扇,作者借助这一主题意象营造出弥漫全剧的凄美、感伤的艺术境界,完美地实现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本文立足于意象叙事,试图从四个层面揭示桃花扇意象所蕴涵的四重美学功能。
首先,扇面桃花象征了李香君的青春美艳。
在《眠香》中,侯方域流寓南京,得到阉党余孽阮大铖的资助梳笼江淮名妓李香君。两情相悦之际,侯方域送给香君一柄洁白的宫扇作定情信物,并在扇面上即兴题诗:“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对此,苏昆生不满地说:“俺们不及桃李花罢了,怎的便是辛夷树?”
方增先绘《桃花扇》
这时,桃花是作为扇面题诗的一个意象出现的,意思非常清楚,即通过“辛夷树”与“桃李花”的鲜明对比,聚焦于其外在形象,赞美李香君的青春美艳。
侯方域“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的感慨也明确了用桃李灿烂绽放与香气袭人形容香君明艳照人、妩媚风流的意图。在“血溅诗扇”后,杨龙友就着香君红艳的血痕画成几笔折枝桃花,亦着眼于其“艳”。
这是对中国文学史上以桃花比喻女性青春美艳传统的承继与发挥。最早用桃花比喻青春美少女的是《诗经·周南·桃夭》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文心雕龙·物色》肯定它是千载不可移易的佳构并指出“故灼灼状桃花之鲜”。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2]
方玉润亦云:“桃夭不过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比,非必谓桃夭时,之子可尽于归也。……(一章)艳绝,开千古词赋香奁之祖。”[3]
两人均道明用桃花喻女子是从美艳、青春着眼。
清光绪二十一年兰雪堂刻本《桃花扇》
此后以艳丽的桃花象喻少女的美丽馨香和青春气息之作屡见不鲜,近乎成为一种文学描述范式。诸如“面如桃花”、“艳若桃李”等套语成为表达青春女性光彩照人、妩媚风流的艺术符号。
不难看出《桃花扇》继承了传统文化基因,根据现成的艺术思路加以变异、改造,毫不费力地把女主人公明艳鲜活的形象刻画得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客观公允地说,《却奁》之前,李香君在侯方域的眼里只不过是个具有天姿国色的客体化的尤物,易言之,他对香君只是“赏玩风态而已”,所谓爱慕也停留在“徒悦其色而不征其情性”的层面。[4]
此前侯、李之情与一般文人狎妓的风流韵事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两人之间远未达到灵魂在场的两情相契的地步。
其次,扇面桃花是李香君飘零身世和悲剧命运的外化。
高马得绘《桃花扇》
桃花是争春、迎春开放的,吐蕊绽放时香气袭人、娇艳无比。然而桃花的花期不长,容易凋零、败落,很快就“花谢花落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了,最终难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惨结局。职是之故,它往往也隐喻着青春红颜落拓不偶的命运。
《桃花扇》中亦显然有此寓意。在《寄扇》中,香君对扇自悲身世:“咳!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多谢杨老爷替奴写照了。”丹青描画不成的鲜艳桃花与其难免飘零、委落风尘的命运仿佛成为李香君悲剧命运和飘零身世的一种镜像。
实际上这既是对李香君当下不幸命运的一种概括,也构成对她之后坎坷多舛生涯的一种预叙,从而超越了传统的美人迟暮之感,包含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李香君自毁花容,付出了血的代价才躲过田仰逼嫁之难,但她没有改变反抗权奸、抨击邪恶势力的正义立场。
在《骂筵》中,阮大铖、马士英之流强行招香君侑酒以助其荒淫,她不畏强暴冒着生命危险痛斥权奸:“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
昆曲《桃花扇》剧照
此时其爱情已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她仗义执言为正义骂贼:“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
被马士英的爪牙推倒在冰雪之中,她仍然不屈不挠骂不绝口:“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因此遭到报复被选入皇宫内廷教唱曲子。
南明王朝灭亡之后,她乘乱混出皇宫逃难,倍尝流离播迁之苦。通观其人生道路与爱情波折,真可谓命运多舛,遭际堪伤。以写花来隐约曲折地表现人物命运的手法在《红楼梦》中达到了颠峰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写林黛玉不幸命运时也使用了桃花意象,林黛玉所作《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均具浓郁的悲剧意味,合成了表现其悲剧命运的三部曲。
其中《桃花行》是最后一首,诗歌以桃花的飘零、憔悴象征着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使全诗弥漫着忧伤、绝望的情调,增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或许与《桃花扇》的桃花意象有一定精神血脉上的联系。
清西园刊本《桃花扇》
复次,扇面桃花进一步象征李香君忠贞不渝的爱情追求与是非分明的政治操守。
侯、李成亲之后,细心的香君从杨龙友处获悉自己的妆奁是阮大铖别有用心的暗中资助。此时,侯方域不能坚守道德底线,竟然堕入阮大铖的圈套,同意替他向复社文人求情,几乎丧失政治操守,犯下严重的错误。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香君“贫贱不能移”,慧眼辨忠奸,坚决“却奁”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
随后毅然拔簪脱衣自我表白:“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多么掷地有声,多么荡气回肠,多么义正词严!
邮票《桃花扇》
一个风尘女子的高瞻远瞩使侯方域如梦方醒自愧弗如:“好,好,好!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之畏友也。”在深明大义、立场坚定的香君的正确指引下,侯方域与阮大铖断绝了关系使其阴谋没有得逞。
非凡的胆识与政治远见不仅令她成为侯生的“畏友”,而且也赢得了复社文人由衷的敬重,他们尊称她为“老社嫂”。
李自成攻破北京,马士英等人乘机拥立福王,阮大铖等因而得势,借机报复复社文人与侯方域、李香君,强逼香君嫁给马士英的党羽田仰。“疾风知劲草,板荡显忠臣”,在与恶势力直接冲突的风口浪尖上,香君对爱情的坚贞与反权奸的政治态度得到有力地聚焦与彰显。
她“富贵不能淫”,声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她“威武不能屈”,面对百般逼迫,誓死“守楼”,为了保持节操自毁花容、血溅诗扇。扇面上的几枝灼灼桃花是杨龙友就着其血迹点染而成。
画桃花的颜料竟然是李香君的鲜血,多么尖新奇特,多么匪夷所思,而这恰恰就是激发作者创作激情的兴奋点,也成为李香君高洁品格的物质载体。
梁启超批注本《桃花扇》
“传奇,传奇,无奇不传”。从某种角度看,《桃花扇》正是借助了这一新颖的情节关目才得以传之久远的。
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曾说:“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龙友小史言于方训公者。虽不见诸别籍,其事则新奇可传,《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也。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5]
“血溅诗扇”、“画扇”是全剧最关键的两个情节关目,也是其新奇可传的最重要的叙事元素。
《桃花扇小识》揭示了它所包含的双重意蕴:“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6]
扇面的桃花是由香君的鲜血点染而成的,因此它成为表现李香君高洁人格的重要意象,涉及两个向度:其一是李香君对待爱情的品格——忠贞不渝、之死靡它;其二是李香君对待忠奸斗争的品质——是非分明、立场坚定。
连环画《桃花扇》封面
血溅诗扇是挫败阮大铖借机报复的历史见证,也是香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刚烈品格的传神写照,更是塑造香君形象最具光彩的一笔,与杜十娘的愤而投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鲜明的政治品格而言,香君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女性文学形象中独特的“这一个”,这也是《桃花扇》区别于才子佳人戏曲、小说的最显著特征。
最后,被毁的桃花扇象征着国破家亡之后的爱情幻灭感、人生虚无感和历史悲剧感。
作者独特抽象的爱情理念、历史反思、人生观照在“撕扇”这一极具爆发力与冲击力的舞台动作中得到有力地凸显,召唤着受众在强烈的震撼中陷入深深的思索。
孙晓云书桃花扇
普通的男女之情因融入了政治斗争、家国兴亡而显得异常复杂,一对有情人历尽悲欢离合,倍尝相思断肠之苦,在腐朽的南明王朝灭亡后,终于在栖霞山意外相逢,其喜出望外可想而知。
但是,孔尚任一反人们的期待视野,破除生旦团圆之成例,在《入道》中,侯、李对着桃花扇苦叙离别相思之情,当两人旁若无人地缠绵悱恻之际,道士张瑶星裂扇掷地并怒骂:“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当头棒喝敲断痴情,使他们看破历史的虚无,人生的空幻,双双斩断情丝,出家入道。
张瑶星的唱词:“你看他两分襟不把临去秋波掉。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再一次强调撕碎桃花扇的重要功能意义。
溥儒绘李香君
此前,桃花扇一直牵缠着两人的爱情,既是定情信物,也是香君美貌的象喻,既是香君红颜薄命的隐喻,也是她美好品格的象征,凡此种种均与“离合之情”紧密相连,是两人爱情具象的承载物。
因而,“撕扇”不同于一般的舞台动作,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被撕碎的是其承载的轰轰烈烈、生死缠绵的爱情,也是支离破碎、没有归宿的人生,更是家国灭亡的深哀巨痛。个人的儿女之情与家国兴亡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个人爱情必须有所附丽,家国的失败,民族的毁灭使个人的爱情失去了生长、培育的土壤,枯萎凋零走向幻灭也就势在必然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作者对群己关系,家国兴亡与儿女之情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
综上所述,桃花扇意象蕴涵丰富,是“有意味的形式”,如果说孔尚任以之象征香君的青春美艳、飘零命运主要呈现出递相沿袭的特点,是“因”多于“革”的话,那么用它象征人格的高洁、人生的空幻、历史的虚无则是作者独出机杼的原创,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清坚白道人绘《清彩绘本桃花扇》
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艺术家与普通人相比,其真正的优越性在于:他不仅能够得到丰富的经验,而且有能力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些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7]
孔尚任即如此,以桃花扇意象为媒介使历史的悲怆感、人生的虚无感、爱情的幻灭感变得具体可感,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与震撼,真可谓“一片痴情敲两断”,“桃花扇底送南朝”。《桃花扇》成功的意象叙事之法应当引起现代剧作家的重视,成为其效法的对象。
注释:
[1]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版。本文所引曲文均摘自此本。
[2]转引自金启华等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14页。
[3]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2月版,第82—83页。
[4]沈既济:《任氏传》,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1997年11月版,第21页。
[5]孔尚任:《桃花扇本末》,《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5页。
[6]孔尚任:《桃花扇小识》,《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3页。
[7]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