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从来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西本愿寺与张良的故事

从东寺出来顺大宫通一路向北穿过铁道,按照攻略应该到北小路通东拐便是接下来要去的西本愿寺。可能是雨天的缘故,感觉我们已经走了好远,总担心自己走过了,结果在七条通看到东边似有寺庙便拐过去了,其实那并不是西本愿寺,而是它南边的兴正寺。

再向北走才是西本愿寺,一块路牌指引我们来到寺院南侧的唐门。与我们在上野东照宫看到的唐门一样,它也是唐破风造四脚门的形式,门内直通书院。这座唐门外观异常华美,堪称桃山时代的艺术代表。桃山文化的特点是佛教影响相对减弱,而更加突出作品的世俗性和现实性。在这座门上就找不到任何佛陀的形象。

门廊上方雕刻着来自中国的麒麟和龙的形象。

门板上则刻画着形态各异的彩狮。

侧面通过两个人物形象描绘了中国历史中张良圯桥授书的故事。传说秦朝末年,张良闲步圯桥,一位粗衣长者骑马经过,故意将鞋弄到桥下,唤张良为其捡拾。张良躬身捡鞋后,长者非但不谢,反而更加傲慢地命张良为其穿上。张良亦从命。于是长者约他五日后再到此处相会。当张良按约定时间再次来到桥头时,长者早已在此等候,并斥责张良无礼,与老人约见应早到才对。二者重约五日后再见,结果依然是长者先到。第三次,张良半夜即来此守候,终于赢得长者赏识。这位长者正是著有《素书》的黄石公,他将自己的这本天下奇书赠予张良,使后者在全心研习后辅佐刘邦完成立汉大业。

东侧光脚骑马的这位就是黄石公。

西侧躬身捧鞋者则是张良。

进入寺院的大门在东侧的堀川通大街上,这里有两座门,根据所对的建筑不同,分别为御影堂门和阿弥陀堂门。靠南的御影堂门更大些,门口的牌子上写着“龙谷山本愿寺”。这是西本愿寺的正式名称。这里也是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本山。净土真宗为净土宗的开宗祖师法然上人(1133-1212)的徒弟亲鸾(1173-1263)所创。亲鸾于90岁往生后,其女儿和追随者们在京都东山大谷为他筑起一座陵园,1272年建成大谷本愿寺,成为本愿寺的起源。1591年,第11代宗主显如上人(1543-1592)得到丰臣秀吉的支持,才正式决定在此开基建立龙谷山本愿寺。不过,仅仅一年后,显如圆寂,他将宗主的位置传给了自己年仅15岁的三子准如(1577-1631),引起教团内部的激烈纷争。由于次子显尊(1564-1599)已于1568年过继给兴正寺门主证秀为子并继承了门主的地位,继承之争主要发生在长子教如(1558-1614)和三子准如之间。1602年教如得到德川家康的支持脱离龙谷山本愿寺,在东边不远的地方另建了真宗本庙,使净土真宗教团内形成东西两派对立的局面,后人将二者俗称为东、西本愿寺。我们随后也会去东本愿寺参观。

走进御影堂门,正对的便是御影堂,它于1636年建成,是日本最大的全木结构建筑之一。

门外有棵大银杏树,其展开的姿态灿如莲花,一定是有相当的年头了。

大殿前准备了很多塑料袋,进殿前需将鞋脱下装入袋中用手提着。殿内举行法事时禁止拍照,但法事结束后就不再限制了。

空旷的大殿内,偶尔会有信徒跪在前面默默地祈愿。

内殿前悬挂着一块写有“见真”二字的木匾,这是1876年明治天皇追赠给亲鸾的谥号“见真大师”。

此时,几个学生也跑来凑热闹,边跪拜边嬉笑起来。我们在京都游玩的几天,无论平日还是周末,每天都能碰到不少学生。他们由老师或类似校外辅导员的长者带领到各大寺庙神社参观游览。这大概是京都向后代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吧。

御影堂北面是阿弥陀堂,二者由渡廊相连。

西侧与渡廊平行的是唤钟廊,每天清晨大概就是在这里敲钟唤醒沉睡中的僧人的吧。据介绍,这里每天的早课从六点就开始了,修行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寺院内的东南角有个滴翠园,里面的飞云阁与京都著名的金阁、银阁并称“京都三阁”。可惜只能头天预约方可入园参观,且每天只在14:30开放一场。我们无缘得见,从网上借张图片欣赏一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