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眼科名医陈达夫
陈达夫先生是四川西昌人,自幼随父学四书、五经,并饱览医籍。先生于宋词之律,很为精熟,唐诗随口,而又学医、熟医,尤精眼科。陈达夫先生生于1905年,卒于1979年。1975年时,先生时年70岁,用中西两法辨治眼疾时,看到眼科的“两头”俱为“泊来”,而且器具日精,手术、药物日益繁多并极有效验,便结合家学和临证多年的方药使用体验,动手编者《眼科中西医结合津梁篇》。然天不假年,先生罹患肺癌,4年后长逝于川中。
说眼科的“两头”俱为“泊来”,是说中医的眼科学,源头是早在汉魏抑或更早时期,便由古印度随佛学东传而入中土,渐为中医吸收并做为本体系的补充。今天的现代这一头,是指西医的眼科解剖学和手术学,对各种复杂的眼病剖析入微。当然,中西医眼科还是有各自不同的特色的。中医重证、辨证,用药多而用术少,其药以内服为多外用为少;西医医眼科手术技术使用多而用药少,使用药物是局部外用多而注意整体的内服少。
在汉代,所译的佛经中有金针拨障术,这种眼科治疗技术,经过临床实践的改良,到了唐代,日趋成熟,譬如杜甫诗有“金篦刮眼膜,价重百看渠”;白居易诗歌中有“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刘禹锡有“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陈氏因饱读唐宋,从这些资料中,看到唐代受佛经影响形成的眼科白内障针拨术,相当流行并成熟。他还在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发现引《佛天竺经论眼》:“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白日”。 陈达夫先生认为今天眼科的白内障针拨术,就是远在两千多年前佛经拨障术的发展。
陈氏精于内科而循序以究眼科,立足整体而专习于目,从五轮、八廓、经络、脏腑、八纲、营卫气血立论。中医传统上说眼与经络、腑腑关系甚密,但事实上的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脉络膜和悬韧带、房水、房角等,究竟属何经、何脏、何腑,前人说不清。陈氏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以猪眼为剖,探求本源。解放以后,陈氏在成都中医学院眼科任教,更是孜孜以索,1959年曾撰著成《西医眼球内部组织与内经脏象的结合》,1962年又写成《中西医串通眼球内容观察论》,前后两文,开启了中西医眼部生理解剖与器官机能认识探讨的先河。
陈达夫先生有两个家传眼科秘方:一为生蒲黄汤,组成为:生蒲黄24g,旱莲草24g,丹参15g,丹皮12g,荆芥炭12g,郁金15g,生地12g,川芎6g。主治眼前视物泛红色,视物模糊,甚为失明;二为涩化丹,组成为:薄荷30g,僵蚕30g,麻黄30g,北细辛15g,蔓荆子30g,紫草21g,龙胆草12g,黄连30g,芦荟3g,草乌12g,水煎去渣,浸过石脂、炉甘石,绵纸封贮,日晒夜露,干时再入空青石30g,珊瑚9g,琥珀6g,血竭3g,珍珠1.5g,研极细末,每晚外用。治起翳日久,眼中不痒,无痛,但视物不清。
陈氏师古不泥,前人谓阴精不足,阳气有余,治在心肾的能近视不能远视者,用六味地黄之属,但临床上没什么效果。现代医学诊谓屈光不正,陈氏根据多年的临床摸索,制一“屈光不正方”,临床效果颇佳。其方为: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枸杞、木瓜、三七、青皮、五味子。睫状体及悬韧带属足厥阴肝经,当以调补肝肾而治,此方使不少患者恢复了视力。
编注:本文所提供处方仅供读者参考,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