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博客:印尼一瞥:宁静的华人集中居住地勿里洋

勿里洋的大蛤蜊罗干(Lokan),用香茅煮汤,奶白色的汤水,味美可口,博主在邦加品尝过,至今难忘。

30多年后,丹绒·古达的鱼类已经稀少。

丹绒·古达海滨的擎天椰子林。

博主相信,对于印尼邦加勿里洞省的邦加岛,其北部地广人稀的宁静小镇勿里洋,在中文博客与新闻里,介绍它的很少。哈哈!本文写就后,不敢说绝无仅有,但说它是独家报道,是理所当然的了。

无名小镇勿里洋却精英辈出

勿里洋离邦加勿里洞省府槟港(Pangkal Pinang)约86公里,它离必经之地北邦加县府烈港(Sungailiat)较近,仅58多公里。上次我有机会到烈港,但没有拐过去,实在遗憾。

不过我还在小时候倒曾经踏足,那是非常僻静的几条街的地方,但华人的比例非常高,说的是有别与邦加沙横(Toboali)的另一种河婆客家话,反而与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的华人讲的方言比较相似,与槟港的掺杂印尼土音的变种客家话,形成强烈的对比。

破旧的勿里洋镇政府建筑。

另外,那里还是许多华侨参加早期中国革命,成为在印尼出生的中国老红军战士,相对较多的地方,本博客已有过报道。再之,就是那里出许多才子佳人。

(详文请参考本博客日志:2008-10-25 | 钟庆发:终老后被外国立衣冠冢的华侨革命家      2008-08-01 | 历史苍凉:100年华侨移民大屋   2007-08-06 | 邦加故事之五:华侨子弟奔延安   2007-08-05 | 邦加故事之四:英雄辈出 )

华社中的著名作家写手陈喜生(莎萍)与对印尼华人历史非常熟悉的陈正祥,还有长期为印尼60年代的畅销杂志明星周刊(Star Weekly),70-90年代的精华周刊(Intisari)现知名报刊,罗盘报(Kompas)、时代周刊(Tempo)撰写专栏,曾经留学美国及在印尼与夏威夷大学任教授的 Felix Tan (Tan Fay Tjhion译音:陈辉祥)(上图),都是勿里洋的精英才子。

而勿里洋因为华人多为客家后裔,较少与他族通婚,仍然保留纯净的基因,女孩子皮肤白皙,体态袅娜,风情万千,其代表人物,荣获印尼小姐、驰名与印尼演艺界的Sandra Dewi就是勿里洋客家妹。

旅雅邦加同乡联谊会主席曾关英先生(图二后排左一),不久前在他的雅加达ORCHID婚宴厅,款待陈正祥作家(图三左)及槟中资深教师陈应求老师。

开发先驱华人移民精于渔业

最近阅览当地印尼人的博客,充满乡土风味的日志,几乎都不约而同提到华人是那里较早的居民之一,承认早期华人移民,是发展渔业、农业垦植及锡矿开采方面的生力军。

在勿里洋有个海滨叫丹绒·古达(Tanjung Kutat ),半岛、海湾与河流出海口,以及它的白沙滩与湛蓝的海水,组成美丽景色,吸引当地与外地的游客,一到周日非常热闹。

加上其勿里洋河的出海口处,内陆沉积物形成的滩涂,成为鱼蟹虾及蛤蜊(Lokan)繁盛的最佳栖居地,令勿里洋人获得鲜美的海产。

驰名邦加的勿里洋蛤蜊(Lokan)。

这个河口名叫穆阿尔(Muar),来自上游红砂河(Pasir Mera)流经布拉湾山(Gunung Pelawan )脚的河水,川流不息地流向大海。那里并无居民,只有农民的庄园与人们砍柴之丛林。

丹绒·古达之历史尚未考证,口头相传的故事也说不清其

渊源的所以然。但有传说称,之所以叫丹绒·古达(Tanjung Kutat ),源自卜嘎特(pukat),即一种捕鱼的笼子,那时渔产丰富,很多人在该处兜鱼为生。

也有另一个传说,称它与一位名叫古达(Khu Tat)的华人有关,他是那里的常客,因为擅长捕鱼技术而名声大振。

的确,丹绒·古达海滨附近有很多渔民,而且多数是居住在甘榜新宾村(Kampung Simping)及巴当拉朗村(Padang lalang)的华人。

当地人说,到底丹绒·古达的名字,是来自(Tanjung Kutat)华人古达(Khu Tat),抑或捕鱼的笼子卜嘎特(pukat),仍是神秘莫测的话题。

丹绒·古达特产,烧烤格里希红鱼Krisi。

但博主大胆推测,从地名发音因素及当初华人成为多数居民的情况判断,前者的说法比较靠谱。(下图:)

尤其现在人们传统的捕鱼方法,如拉网与浮笼,都是那些华裔先人早年的捕鱼方式。民间习惯,作为一种敬畏与亲切,将该海滨以华人古达(Khu Tat)的名字命名,不足为奇。

有关说明:

(1)kotabelinyu.blogspot.com 博客作者Yuliandi注明,其图片取自邦加居民的博客:rusdiography-multiply.com与Christine.multiply.com 。

(2)本文参考Yuliandi上述博客日志编译。并特别感谢Yuliandi君,向博主特别提供的城市距离公里数。

本文来自:搜狐博客——春雨绵绵(香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