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孙子兵法》观(上):是什么法?读者是谁?怎么选书?
作者的《孙子兵法》专著,内容在专栏
最近又将《孙子兵法》原文抄写了一遍,到今天已经不知道抄写、默写了多少遍,但总有新体悟。
将这次抄写过程中的体悟稍作整理,作为学习《孙子兵法》最新的总结吧,主要分为两篇,先说我理解的《孙子兵法》和关于《孙子兵法》书籍之我读;再针对十三篇分别小结。
一、怎么理解《孙子兵法》?
这段时间看了一些《孙子兵法》的汇编、会解,领略了古今各注家们的解读和理解,也坚定了我的研究方向和实践路径。
各家的解读,主要集中在军事原则上,缺少实用工具的理解和开发,更缺少流程角度的系统考量,尽管李筌、张预等也在流程上做些解读,但还停留在十三篇的篇序角度。
结构的研究上,邓廷罗、顾福堂做了铺垫,钮先钟做了个升华,他对各篇把握非常不错。
而阎勤民在结构上开创了一个先河,他将孙子十三篇各篇均分为上下两部分,这个创举给我们后学者创造了一片新天地。
在这个基础上,我发现孙子十三篇各篇上下两部分各有侧重,上半部分多讲操作实务,下半部讲实现该操作实务的保障措施或工具、方法(在我的《孙子兵法战术体系》中均有体现)。
我认为这样研读《孙子兵法》就可以大大提高其实战性,避免落入理论性的怪圈。
所以,我对《孙子兵法》的理解是,他是一部以克敌制胜为导向的全流程实战的工具书。
当然,也可以说是军事哲学书,但我觉得只有理解了其实战性,才能理解其哲学性,如果上来就学习其哲学,估摸着是摸不到“门”的。
从《孙子兵法》体系来讲,它是系统讲如何高效使用作战力量的方法论、方法和工具,我们将作战力量的“作战”二字去掉,就可以完整的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
在孙子兵法思想中,力量的内核由“道”与“利”构成,力量的使用由军形、兵势、军争、九变、行军、虚实完成,作战、谋攻是力量使用的内部约束因素,地形、九地、火攻是力量使用的外部约束因素。
其实,我们实践中,年度计划制定也基于这个力量使用体系构建,简单明了,能够快速帮助客户构建一个系统。
年度制定六要点参考如下:
1.目标(谋攻篇)
2.预算(作战篇)
3.战场选择(虚实+行军篇)
4.形势重心(虚实+形篇+计篇)
5.核心策略(兵势篇)
6.时间节点
最近思考这事,考虑还要加上一点,即:
7.破局点(虚实篇)
执行计划,关键是明确一个能够切入的点、突破的口,用曾鸣的话说,可以一刀见血,让大家闻到血腥味的点。
三、《孙子兵法》读者对象是谁?
很多注解认为,《孙子兵法》的读者对象是国君,我想这大概是个误会,虽然孙武子将兵法十三篇呈给吴王,并不意味着读者对象就是他们这个群体。
不知各位学习《孙子兵法》有没有感觉到,孙武子刻意回避了治国、政治等内容,只强调军事,尤其是伐兵的内容,在伐谋、伐交上只是点到为止。
就是说,他献给吴王阖闾兵法十三篇,并不说明这部兵书是给国君看的,只是证明他用兵思想、能力的一个工具,从内容上看,这部兵法更多还是给将领看的,是完整的战争指挥作业指导书。
就像一个老板,如果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了营销上,天天听着营销课,看着营销类的书籍,估计这个企业可能始终在创业的路上。
四、怎么选《孙子兵法》解读的书籍?
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经历不同、目的不同,解读自然不同,作为《孙子兵法》的重度爱好者,几乎不放过每一本关于《孙子兵法》的书,只要能找到的书基本都会买来读。
但能让我放到书架上,或再读第二遍的书都是我认为比较好的书,但我发现这类书1995年之前的居多,后期的书大部分都被我放到纸箱里保存了。
那么,我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说,周易的核心是阴阳,老子的核心是有无,而孙子兵法的核心就是形势,就是说,不能正确理解形篇和势篇,就不能准确理解孙子兵法。
因此,我拿到一本新书,首先翻到形篇和势篇来看,如果这两篇没有亮点,或理解不够准确,那这本书就会被我否定掉。
关于对形篇和势篇的不准确理解,在我的认知里,将形篇理解为实力论、不败之法、先胜后战,或用过多笔墨来讲“等待”,基本都会被我放弃。
形篇主要讲形兵布阵,是资源的优化组合,李零教授“兵力的配方”这个说法很形象、也很准确。
同时,“地生度”是形兵布阵的操作方法,凡将“地”理解为国土面积,我基本都放弃了,而选择“战地论”这种说法。
势篇尚未有特别准确的注解,也没有特别实用的解读,只能在中间找亮点,由于近代军事术语变化的缘故,导致奇正这个词几乎不用了,因此有了各种各样的理解,都尽量往现代军事术语上靠。
关于奇正,我不认可的两种说法是:一是守正出奇,这是个误解,孙子兵法的奇正,是相生、相变的关系,并不存在守与出的问题;另一个严重的误解认为,正是一线部队,奇是预备队,这个误解应该最早来自杨杰,当时正是学习《战争论》热潮,故将其中的概念引过来,钮先钟引用了丁肇强的这个观点,他强调说此种观点比较新颖,并不能代表孙子原义的全部含义。
其实,不是代表不了孙子奇正的全部含义,而是误解,是错误,因为预备队自古有之,可见于《孙膑兵法》,拿破仑将其发扬光大,而预备队既可以是正,也可以能是奇,哪里需要补哪里,关键是投入时机,有时候预备队投入时机不正确,容易搞成添油战术,还不如一开始就都投入进去。
再一个点是看“计篇”的“因利而制权”之势与“势篇”之势的理解,这两个地方的“势”完全不同,我更倾向将“计篇”的势理解为声势,一种对外的声势,创造的“以佐其外”的条件;而势篇的势则是发挥我方力量的方法。
通过这三点去选择《孙子兵法》译注,我将80%以上的书打入了“冷宫”,肯定有失误的几率,但大体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