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慰姜维壮教授: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应更大

告慰姜维壮教授: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应更大

作为中国财政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姜维壮教授的贡献是很大的,而财政信息公开是姜教授的重要建议之一,希望公开的步伐能够再大一点。

2017年8月23日晚,我国著名财政学家、中国财政理论奠基人之一,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姜维壮,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5岁。

姜维壮的名字,对我们这些八十年代从事财经工作、学习财经知识、研究财政理论的人来说,可谓如雷贯耳,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也没有几个人不崇拜。尤其是从事财政、税务工作的同志,姜维壮就更是财政税务的精神领袖一般,很多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遇到问题,都会翻出姜维壮教授的著作和文集,且都能从中找到答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按理,他能够在仕途上有所发展,1957年从莫斯科财政学院学成回来后,就被分配到财政部科研所。要知道,这可是中国财政界的智囊机构,很多重要的财政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决策依据、财政政策等,都出自于这个机构。自然,在这儿工作的同志,也容易被发现、被重用。但是,姜维壮教授却于1962年主动申请调到了中央财金学院,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当一名“教书匠”。然而,也正是这次在很多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的调动,让他有了更多用于研究和思考的时间与条件,从而成为中国财政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且培育出了很多有前途、有贡献、有造诣的学生。

而他在财政监督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更是让他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突破性、创造性的观点和想法,其中,财政信息要向公众公开、接受人民监督,是最典型,也最具现实意义的观点。也正是有姜维壮教授等的积极建议和大力呼吁,目前,政府在财政信息公开方面,已经迈出了积极步伐。虽然步伐有点慢、步子有点小,很多方面仍处于“犹抱琵琶”状态,没有完全达到公众的期望。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够先将部分信息公开出来,且年年有进步,已经相当不错。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财政信息不能公开,而总是捂着盖子摇,总是内部人知情,就不可能不出现问题,不可能将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不可能实现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即便讲得再好听、语言组织得再优美,也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可。要想公众认可,就只有将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接受公众监督,也只有在监督中财政资金管理才能科学化、程序化、民主化、法治化,才能减少损失和浪费,才能不出现违法乱纪和贪污腐败问题。

而从近年来的财政管理工作情况看,很明显地,由于财政信息公开的力度加大,舆论和公众的监督力度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规范性也明显提高。尤其是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很多人以为会是一阵风,会明禁暗不禁。可实际结果,由于信息必须公开,无论是权力部门还是非权力部门,在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都变得十分小心而谨慎,公款开支都比以前不止严谨了多少倍。就是这样,舆论和公众对一些部门的公用经费开支仍然感到不满意,从而倒逼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减少财政开支。可见,财政信息公开有多重要。

姜维壮教授所以要提出财政信息公开的建议,是源于其长期坚持的财政监督理论。他认为,财政监督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只有依法理财、民主监督,才能提高财政监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财政信息公开,毫无疑问是财政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也反复证明,信息公开是实施监督最有效的手段。

虽然姜维壮教授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和学生,也离开了他衷情的财政理论研究和探索,但是,他留下的成果,却能够成为后人继续研究和探索的基础,尤其他对财政研究和教学的严谨与认真,更是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很多营养与精神,能够让更多的人去研究财政、研究财政领域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全面小康、为实现中国梦做出积极探索和努力。

为了更好地纪念姜维壮教授,也为了更好地告慰姜维壮教授,我们希望各级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信息公开的有效性,进一步接受公众监督、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把财政管理工作做得更好,把财政资金管理推上一个新台阶,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无限的作用。

谭浩俊【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