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四卷形势之研究

4.

孙子兵法中形势之研究

孙子兵法中的形势与现在所言形势有区别。

现代语境下的形势,归根结底是历史潮流、是国家意志或者说是阶级意志在各阶层、各组织的反映。

孙子兵法中的形势来源于对抗,体现的是对抗双方所动用资源的博弈,资源是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对资源运用就是力量。

直接的体力对抗,是身体资源的应用。

后来演化为组织、集团之间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智力资源等的全方位对抗。

也就是说,孙子兵法中的形势,就是对抗双方在对抗中各种力量使用的配置和对比。

形是未动之势,势是已动之形。

为什么说形是未动之势,这是因为形是积蓄力量,势则是力量的释放。

那么在对抗中,要构建什么样的形、势;如何建设形、势。在孙子兵法中第四篇、第五篇分别进行了论述。

孙子兵法中的形,其目标是己不败,途径是隐藏,在隐藏中壮大,等待对方的错误。

孙子兵法中的势,就是力量的运用和释放,要有奇正虚实。

4.1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以往善于打仗的人,先做好不可被战胜的态势,捕捉战机,再打败敌人。不可胜的工作,是自己可以把握的;而可胜的机会,则需要从对方那里发现捕获。

这一段是讲形的目标以及原因。也就是要形成立于不败之地的态势,对方总会犯错的,我们所做的就是加速其犯错的速度、加大其犯错的概率。

4.2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不可被战胜,是防守态势;可胜,是进攻的态势。不可胜,其实就是全面隐藏自己;可胜就是能有上帝视角,对方的态势一览无余。

如何能够形成立于不败之地的态势,要隐藏自己的实力、弱项、意图等等,从战略、战术上进行全方位的欺骗。但是隐藏的目的在于摧毁,所以积蓄意味着反击;所以隐藏不是被动的隐藏,而是在隐藏中发展壮大自己。而这些,都需要提前谋划;所谓的提前谋划,并非是提前开展,而是要思考过去未来、方方面面,力量现状以及可能的配比。

4.3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胜利不是好中之好。这是因为早已经将力量配备等安排好了,干掉对方就像举起秋毫一样容易,那能说我们力量大吗。

4.4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要调用各种资源积蓄好力量。在古代,主要依靠体力,而体力来源于人口,人口需要粮食,粮食依赖于土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