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前行的发动机
或许很多朋友会注意到,当我们欣赏一幅经典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时,内心往往会有种短暂的世俗逃脱感。
面对山峦起伏,清溪叠翠,云雾缭绕的画面,很容易引发观者对于自然,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究与思索。而此种绘画语境的建立,完全得力于历史上以庄禅为核心隐逸思想的流行以及一大批隐士画家的绘画实践。
五代 荆浩《匡庐图》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文化中,庄禅哲学崇尚自然、寻求的超脱的思想对画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和诱惑,而世俗生活往往和内心的自然与超脱有着不小的距离。所以,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山水画大家,几乎无一不是隐士或中隐人士。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
当玄禅之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扎根人心后,人们由开始的怀疑、厌恶、否定现实俗世逐渐转向亲近、体悟及欣赏客体自然及主体自然。人们开始发掘自然之美,并从中体验到了生命价值与人格精神的存在。
五代 关仝 《关山行旅图》
当那些寻求精神自由的隐士们,想要将其以艺术手段表现出来时,在诗歌上他们选择了山水田园诗,在建筑上选择了园林,而在绘画上则选择了山水画。
五代 巨然 《秋山问道图》
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来说,山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对象,画者的人格精神只能自然地渗融在山水意境之中,不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那种境界。
自隋代画家展子虔始,一种以自然山水为主位审美对象、将人格精神寄于意境创设的山水画成为时代主流。
北宋 李成 《茂林远岫图》局部
而唐代集诗人与画家于一身的王维,用其发明的“破墨之法”,将禅意及诗歌引入画中,开“诗画结合”一代新潮。水墨写意山水画闪亮登场。
与此同时,王维因创造了主体与自然融二为一、物我不分的写意境界,将人格精神巧妙地融入自然山水的艺术意境之中,从而被后人称为文人画的鼻祖。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此后,虽经过历代的延伸与发展,但以自然之美寄托人们人格精神的主位审美对象,把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与观赏视作实现自由超脱的人格理想,一直是士大夫文人阶层的绘画主导。因此,史上等一系列很有影响的隐士及准隐士山水画家,他们几乎无一不通庄禅。
明 沈周 《魏园雅集》
山水画本质上是远离和不关注社会正统现实的画体,所以避世、抗世、求意志自由以及灵魂超脱的归隐思想被这些隐士们充分地体现在山水画作品之中。他们努力与理想中的自然建立了一种主客合一的美好关系,从而将其身心寄寓其中。
明 文征明 《千岳竞秀图》
深层次的说,这些隐士们创立山水画并长期沉醉其中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其人格精神在妙造的理想境界中仙游。虽然这是画家被激情驱使不由自主地进行的,但却无形中凸显了山水绘画的畅神功能,使得画者将注意力不知不自觉的投向观照自然及自我。
明 唐寅 《钱塘行旅图》
当经历了跌宕的人生风雨后,他们需要在这种自我造境中回归本真。
明 仇英 《江楼远眺图》
这种隐逸其中的心灵诉求与人格精神,恰恰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品格。一种超然的、悠然的、隐遁的、空灵的旨趣与意境。
清 弘仁 《雨余柳色图》
当以笔墨纵情于山水之时,思想得以驰骋,心灵得以抚慰,这不仅是古代隐士们格外钟爱山水画的根本原因,或许对于今天隐藏于都市丛林中的你我来说,应该具有着同样的价值与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