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一首冷门诗《登河北城楼作》,寥寥几句充满了禅意,心累时读一读,豁然开朗
《菜根谭》中有这么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它所表达的那种心境平和、淡泊自然的状态,一直以来都为很多读书人所推崇。但人在红尘俗世,有太多羁绊,想要做到那样实在太难。
即便是以潇洒俊逸著称的“诗仙”李白,被皇帝召见也是得意忘形开怀道“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实在担不得宠辱不惊;当被赐金返还时,他看似豁达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也并没有做到去留无意。
不过在唐代还真有一位大诗人达到了这样的超然状态,他就是被誉为“诗佛”的王维。王维的诗大多歌咏田园生活,写得极富画面感,而他不仅能诗而且会画,所以也被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一生参悟禅理,学庄信道,所以对于俗世的纷纷扰扰看得比较淡然,追求的是“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的生活状态,所以他的超然物外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
而笔者本期要分享的这首诗正是出自王维之手,不过比起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只能算是冷门之作。但即便如此,这首诗寥寥几句却充满禅意哲思,心累的时候读一读,令人豁然开朗。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王维的这首禅意诗篇。
《登河北城楼作》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27年,当时的王维在终南山隐居,每日便是和山水为伴,日子过得十分洒脱闲适。某日,他登上附近的高楼,望着远处的山水,只觉天地广大,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大手笔之作。
这首诗起首两句描写的是诗人抬头远望的景象。“傅岩”指的是地势险峻的山岩,在这山岩零星有几户人家居住的院落,还有一座驿亭坐落在云雾之间。其实这两句是彼此交叉联系的,几户人家和驿亭都坐落于傅岩之上,被云雾萦绕,从远处看若隐若现,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似幻的朦胧感。这其实也是这首诗所描绘景物的大背景。
中间四句描写的是远望平视和俯视的景象。三、四两句是平视,极目远眺,在天地交界的极远处,水面倒映着苍翠的青山,一轮红日缓缓下沉逐渐落下地平线。这两句的描写是从大的景观着手,给人以高远壮阔的空间感。五、六两句是俯视,写的是近处之景,是点缀于大背景上的小细节。在零星的渔火的映衬下,几只小舟孤零零停靠在岸边,出去打渔的渔家也在暮色中和归巢的鸟儿相伴回家。可以说这四句对于景物的描写极具层次感,从远及近,从大到小,极富画面感。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抒怀,在这寂寥而广袤的天地之间,诗人的内心也如同奔流期间的长河一样宽广而自由。这也反映出了诗人沉浸于山水之乐,对于这样的闲适生活的喜爱。而这两句在我看来也是全诗最能慰藉人心的名句。写天地广袤的诗句不在少数,但大多写得都比较消沉,诗人更多的是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就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里面就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是在王维眼中,天地越是广袤,越感受到身处其间的自己的自由。
其实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知差异,一切都是由心而发。倘若你的内心是悲愁苍凉的,那么你见辽阔天地便觉得孤单落寞,但倘若你的内心是自由快乐的,那么你见天地广袤便觉得无拘无束好不自在。所谓的“眼乃心之门户”,其实就可以理解为,你的内心是怎么样的,你所见的便是怎么样的。
对于王维的这首充满禅意的小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