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大团结推迟发行的原因竟然有:票面上的女代表“要漂亮”!
大家都知道,虽然人民币上的年份并非实际的发行年份,而是指人民币制版时的年份,但从第三套人民币来看,绝大多数的钞票均是1960年制版,但作为面额最大的10元券,竟然推迟到了1965年才制版,比第三套人民币最早发行的一角券要晚四年才发行。这是为什么呢?
人民币作为国家的形象代表,其设计样式一直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包括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当时老一辈领导都对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做出了自己的改正建议和指导方针。
第三套人民币相比第二套人民币,主要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下,中国人民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当中所取得的突出贡献,表现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因此钞票上有工人形象,有农民形象,有作为中国建造水平代表的武汉长江大桥,有代表人民当家做主的大团结形象。
但这个大团结形象在最初设计钞票时是并没有拿捏好主题。唐平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套人民币版别目录》当中,就披露了一些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面世过程的内幕。
书中说,最初的方案中有工、农、兵、学、商的形象作为祖国建设成就的表现,但后来觉得主题不突出,而最后一个方案,用各界人大代表和人民大会堂的方案,因为能表现我国广泛的民主制度和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精神面貌,而被一致认可为十元券的主题。
但这一主题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并不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涵,因此在最初的画稿中显得比较粗糙,人物比例与民族人物的位置安排,还有色彩搭配与装饰花纹等等都显得不协调,不尽如人意。因此中央虽同意这套方案,但仍需要负责画稿的中央美院继续修改。
到了1964年2月24日,中央对《关于新版十元券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请示》进行了批复,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大致是这三点内容:
1、正面要用人民大会堂景观,背面用天安门景观,且要用1959年后的新广场,背面花边也要以新天安门景观的花边,正面花边被得到认可;
2、对于国徽图案与汉语拼音字母要做好摆位的研究,同时对于个别字体,如正面汉字“拾”字的提手旁太大太粗,右边“合”字上的“人”偏小;
3、景和人物相对票面要稍小,各族人民的形体大小要相近以体现平等。女代表的形象显得鼻子塌、嘴巴宽,甚至不如1959年最初上报的工农兵学商票面中的妇女美,因此要求美工人员要把女代表画得漂亮些。
接到批复意见后,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开会强调要遵照指示精神,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改进和完善。而后来除了因为军衔制的取消,票面上的解放军军官形象要配合军衔制的取消而改为着普通士兵服装的形象外,基本上完成定稿并交付印制,票面版本也改为了1965年版,1966年1月10日正式对外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