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背后的真相
相信每个为人子女者,都听到过父母类似的唠叨:
“你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呢……”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生下你……”
“你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我看你是没什么希望了……”
“你还能不能改好了……”
这是唠叨的开场白,接下来,从当前的错误出发,鸡毛蒜皮,陈芝麻烂谷子,一桩桩,一件件,让人听得头皮发麻,心乱如麻,有时羞愧难当,有时恼羞成怒,有时委屈,有时冤枉。
父母的这种唠叨,就是翻来覆去地重复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或者道理,本来说的是一件事,或者一件小事,唠叨着就会把以前类似的、不类似的种种不好、不快一股脑地说出来,并且以各种方式重复。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的唠叨,一般是越唠叨越起劲,语速越来越快,情绪越来越激昂,甚至演变成批判与呵斥;如果再加上被唠叨者的厌烦与反抗,就会变成亲子之间激烈的冲突。
家长为什么会这样唠叨?
因为她内心充满了焦虑,这个焦虑可能是儿女的不当行为带来的,还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孩子的行为触发了父母积存的负面情绪。
家长要排解焦虑,要将自己内心积存的负面情绪倾倒出来,于是这种唠叨就不可避免了。
家长的焦虑有时来源于担心害怕,比如担心孩子会一事无成,感觉孩子未来堪忧,甚至觉得自己家庭的未来也一片黯淡。
这种担心和焦虑让家长不堪重负,如果排解不出来就会压抑,会得病。就像一个人肩上压上了一副担子,但是太重了,她承受不了这么重,于是她就要想办法卸下这副重担。
所以,父母的这种唠叨,看似是在教育孩子,其实是在进行自我救赎。只不过,这种救赎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让孩子开始变得叛逆。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的唠叨既是一种发泄,也是一种自私,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更加糟糕。
有的家长会感觉唠叨有效,因为孩子在家长的唠叨之下知道自己错了,并且短时间内不会再犯错。
但是,从长远来看,对有些错误,孩子依然没有办法,或者没有能力来彻底纠正错误,可能时间不长又会重新犯错,带来家长新的唠叨。当然,新的唠叨又会加上了你前面所犯的错误。
之所以孩子还会犯错,是因为这种唠叨带来的是孩子的内疚和沮丧,没有带给他力量。
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内疚后感到了无助和绝望,家长唠叨中列举的孩子的种种不堪,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了讨厌,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于是有的就开始破罐子破摔,有的会走上绝路。
我清晰得记得网上一个母亲绝望的画面,眼睁睁看着孩子跳下大桥身亡,自己没有追上,于是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这个家长就是在孩子违反学校纪律后,在车上唠叨孩子,导致孩子毅然决然跳下大桥的。
我们可以猜测到,这个母亲会在车上不停地唠叨孩子的错误,不停地数落孩子过去及现在的种种问题,并且诉说着自己作为父母的种种不容易,倾泄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开始落空的愤怒。
很可惜,这个父母没有机会改正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父母在重复着这样的教育之道,那么,到底该怎么改变呢?
首先,家长要明白,并不是把孩子的问题指出来,就能解决问题。唠叨实质上是在指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并且唠叨是在夸大问题,因为在唠叨中,罗列的孩子所犯的错误已经给孩子贴上了无能的标签,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其次,如果家长开始意识到自己开启了唠叨模式的时候,可以暂时和孩子分开,中断唠叨,用其他事情分散关注孩子错误的注意力,然后再调整心态。
家长要想办法用其他方式排解自己的焦虑,不要把焦虑演变成唠叨,然后在孩子面前上演。你可以用自己想到的合适的方式发泄,比如去大哭一场,找朋友倾诉,去跑步,写日记,给孩子写一封言辞激烈的信,然后把信撕掉等等。
因为一个焦虑中的家长,很难有能力去处理看起来很糟糕的问题。在自己情绪得到释放之后,在让自己平静下来之时,再与孩子分析,出现错误的根源在哪里,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可以有哪些解决办法。
但愿能帮到爱唠叨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