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新随笔:黄老太
黄老太
每次回农村老家,母亲总是叮嘱我,路上碰到长辈要主动和人家说话,该就叫啥就叫啥,别让人说你“大”。
八十多岁的母亲,大字不识一个,却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特别爱脸面,更在意村里人对儿子的议论,毕竟我出来这么些年,又不常回去,回去一次,自然会受到村里人的关注,一言一行都得注意,生怕给父母丢脸。
今年国庆节回老家,回去的第四天就碰到了黄老太。
那天,我正在家门口和另一个长辈说话,老大远就看到前面走过来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太太,我第一眼就认出她来了。
“你好”待她走到跟前,我主动和她打招呼,因为她是陈家媳妇,陈家在村里又是少有的姓,虽然我奶奶、母亲都是本村娘家,无论从本家族,还是从奶奶母亲的娘家排辈,也不知该怎么称呼她,城里人对年老的女性都是统称大姨或大姐,农村又不时兴,我只能是什么也不叫。
听到我主动打招呼,她急忙停下脚步上前拉住我的人,用呆滞的目光仔细打量着我,似乎认不出我是谁了,好在旁边刚才和我说话的那位长辈告诉她我是谁后,她才叫出了我的乳名,我问了问她几个儿女的情况,问了问她现在的身体状况,她十分高兴。
黄老太的老伴叫陈连奎,已经走了十几年了,全村人都知道,他们两口子一辈子从没吵过架,那是因为陈连奎脾气好,他是全村有名的老实人,换句话说是“妻管严”,黄老太年轻的时候,厉害在村里也是数的着的,同时,她对公公的不孝敬,村里不少人都知道。陈连奎母亲走得早,他父亲活着的时候,没少受儿媳的虐待。
难怪自陈连奎父亲走后,陈连奎嫁在本村的三个妹妹没有一个和她来往。陈连奎活着的时候,三个妹妹都不上哥哥家去,何况陈连奎已走了十几年了,现在更不搭理这个亲嫂子了。
陈连奎脾气父亲最了解,生产队的时候,父亲是队里的会计,陈连奎是保管,两人搭档二十多年,没闹过一次别扭,脾气不好的父亲也承认,陈连奎脾气确实好。也许正是这层原因,陈连奎走后这十几年,黄老太没事就来家里找母亲聊天。
黄老太有四子一女,孙辈中数大儿子家的长孙最有出息,北师大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已在北京成家,把父母也搬到了北京,和他们住在一起。
不久前,黄老太被长孙接到北京小住了一段日子,回到村里后,黄老太逢人便说,她的长孙多么有出息,就是不习惯住楼房。
黄老太的女儿和我是高中同学,长我一岁,记得我刚入伍第二年,黄老太就积极托人说媒,想和我父母做亲家,因为我没打算从老家找对象,这事也就罢了。
回到家,我把在街上遇到黄老太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说,你主动和她说话,她很欢喜(高兴),你回来这几天,她是没听说,若是听说她早就来找你玩了。
听母亲说,黄老太已经九十多岁了,在村里也算是老寿星,现在一个人独居在老宅子了里,四个儿女轮换着管饭,轮到大儿子家时,大儿子会从北京专门回来侍候一段日子,不送饭,平时家里的三个儿子,都在忙自己的事,没有一个凑到她跟前和她拉拉家常,黄老太没上过一天学,看电视也看不懂节目内容,自己实在闷得慌了,就拄着拐杖来街上溜达。
从老家回来后不久,我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在电话里说,你走后,陈连奎家(指黄老太,母亲喜欢这样称呼),见了我一个劲的夸你,说你懂事,不是那种看不起人的人。
扣下电话,我想了很多,在居家养老的农村里,老人的欲望并不高,他们最需要的不单是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人老怕孤独,儿女孝敬不只是对老人物质上的满足,对老人,尤其是独居一室的鳏寡孤独老人来说,有时间多陪陪他(她),和他(她)拉拉家常,比给他(她)任何东西,都会让他(她)开心。
特邀作家简介:石志新,山东省青州市人,笔名一泓清水、白浪,军转干部,现供职于山东省威海某行政事业单位。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当代海军》《中国海洋报》《经理日报》《齐鲁晚报》《南方周末》《井岗文学》以及微信平台等发表新闻消息、言论、征文、通讯、小说、散文等700余篇。
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11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