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奇谋:看到机会之后,应该如何抓住机会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故事】

汉宣帝时,霍光家族生活奢侈靡烂,茂陵的徐福认为,“霍家一定会败亡,因为他们的地位在众人之上,而生活却如此奢侈,这必将走向败亡。”于是他上书宣帝说:霍家生活奢靡,陛下您即使疼惜他们,也应该适当地抑制,不要使他们走上败亡之路。但是,徐福三次上书,宣帝的批复都是知道这件事了。

后来霍家果然因谋反被灭族,董忠等人因为揭发霍家谋反的行为而被封为列侯。此时,有人为徐福鸣不平,他上书说:“臣下听说,有一位客人去拜访朋友,看见烟囱是笔直的,旁边又有一堆干柴,就对主人说:‘要把烟囱弄弯,把木柴搬开,否则会引起火灾。’主人听了默不作声,也不理这些事。没过多久果然失火了,邻里的人纷纷过来救火,终于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席,宴请帮忙救火的人;头发被烧,身上被火灼伤的人坐在最上位,其余依各人的功劳入座,但是却不去请那位建言献策的客人。早先若是主人听那位客人的话,根本不必浪费牛、酒,也不会有火灾发生。茂陵的徐福几次上书,提醒霍家可能会有叛变的行为,应该加以防范、杜绝。若是先前依徐福的话去做,那么就不会有割地封爵的耗费了,并且国家一样安全平静。如今这件事情已经结束,而徐福却得不到封赏,盼望陛下能明察那位客人搬开木柴、弄弯烟囱的建议,而让他居于那些头发烧焦、身上灼伤的人之上。”

上书后不久,宣帝就派人赐给徐福丝绸十匹,任命他为郎官。

【谋略】

仅仅看到机会是不够的。要想抓住机会、利用机会让自己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看到机会已经相当不易了,还要用行动抓住机会,就更需要周密的思考、缜密的计划安排了。要做到每一个动作都滴水不漏,要让自己在局势中进退自如,就更难了。

徐福看到了败亡的征兆,预测了霍家败亡的趋势。那么,此时他应该怎么做呢?怎么做才能利用好这个机会呢?

最重要选择:选边站,这是一个立场选择的问题。

他可以选择霍家,也可以选择汉宣帝,当然还可以是骑墙派,两边都不得罪,就像徐福的上书一样,怎么解释都可以。但是,这样做在君王看来就是滑头,是没有功劳的。上书说的道理也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没什么用。这是汉宣帝没有封赏徐福的根本原因。

如果选择霍家,怎样做才是对自己有利的做法呢?

第一,直接从霍家得到好处。如果直接对霍家的人进言,说不能再这样奢侈下去了,这是会走向败亡的,你们得保持谦卑、保持低调,才能长久。霍家的人不会把他打死,也会把打个半死。这种进言方式是错误的,这不成指责错误了吗,这不是教领导做事的道理吗?。

真正的进言方式应该是为霍家提出如何保住权位宝贵的建议,无论是不是有可行性,要让霍家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这是霍家想要的。

第二,间接从霍家得到好处。那就是向汉宣帝上书,请求宣帝保存霍家,看在霍去病、霍光的功劳上。当然这话都得用旁敲侧击的方式,而不是直接陈述。

如果选择站在汉宣帝这一边,应该怎么做才能最有利呢?

肯定不是直接的、公开的上书,而是要逐步接近宣帝,为打倒霍家而建言献策。

徐福看到了霍家的奢侈行为,看到了霍家灭亡的趋势,就应该好好利用,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按照他自己的看法,肯定是站在汉宣帝这一边机会最大,那就直接站过来。此时,对霍家的行为不仅不应该阻止,反而应该建议宣帝遵循老子的谋略: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推动霍家自取灭亡。这才是徐福的大功劳。

但是,徐福上书可没有这样明确的意思。表面上是在为宣帝说事儿,其实内在也有为霍家考虑的心思。这不就是典型的骑墙派吗?说了一通大道理,没什么实际作用。并且,徐福既没有明确支持谁,也没有明确反对谁。谁也不得罪就是谁也不靠近,你谁都不靠,凭什么要获得功劳呢?

徐福的遭遇告诉我们,对于君王来说,你只站在边上说闲话,而不是下场站在君王一边,说的这些不痛不痒的干话其实算不上什么功劳的,必须得有行动,行动才最有说服力,才能表明决心。

尤其是徐福,他只是公开上书说闲话。这就是站在岸上说闲话,你没有下水,没有和汉宣帝站在一起,你没有参与到实际的行动中去,凭什么认定你功劳。你一点风险都没有,凭什么要封赏你呢?如果认定了你有功劳,还给你封官了,那以后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站在岸上说闲话,然后还能指望被封赏,这岂不是做梦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