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分录是按照什么逻辑做出来的?(为什么这么写)
问题补充:
看注册会计师的课程 第二节课就看不懂了。还没到基础班。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做?老师是怎么写出来的会计分录?按照什么逻辑写的?时间顺序?还是科目顺序?还是所有发生的款项?怎么辨别发生了款项,一个借、一个贷,实际就是列出来,并没有真实发生,怎么识别他们并写出来?
我的感觉是,老师直接讲课,就好像大家默认了这么写,大家都知道这么写,但是为什么这么写呢?
(我的问题不是 有借必有贷,借贷写哪边,而是都有什么要写出来,为什么这么写。)
答:
会计考试做题就是阅读理解,从头到尾把题目读一遍,找到关键词做判断,设备、房产类肯定会涉及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科目,付款就有现金类科目,分期付款就有融资费用问题,然后按年度排出先后。
做这种题你得有基本的财务知识储备,最起码会计科目要认识,科目分类也能分清。
但这是做题,纯理论的那种,你觉得很难,其实所有我们需要的信息都在题目里,只要多做题,把出题人的套路搞清楚,做出了一点也不难。
实际工作做分录和考试做分录几乎是两个逻辑。
财务做账触发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付款,一个是发票。至于合同,实话实说,很多会计都没机会见到,更不要说事前参与合同审核了。
所以实务中会计做账的逻辑,开发票了,挂个应收,收到发票,挂个应付,付钱了,冲应付,收钱了,冲应收(也有更简单的,绕过往来科目,直接银收银付)。
以上面这道题为例,公司计划花9000万买一套设备,分期三年支付,合同已经签了,到了财务手里,财务会怎么做?一般什么都不会做,确认合同资产、合同负债都是理论,只有一份合同,谁知道会不会真的执行?
那么设备安装好了要不要做账?也不会做,财务在办公室,现场情况要工程部的确认后才能定,工程部找财务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要付款了。所以设备安装完毕,投入使用状态理论上要转固定资产,但实务中往往不会同步,要等到各种手续办完才行。
(这也是每到年底财务部经常给包工头带农民工堵门的原因之一,工程方认为自己活都干完了,凭什么不付款?财务部认为少一个签字,这钱都不能付,否则黑锅就自己背。)
最后聊聊那个未确认融资费用,实话讲这种费用在实务中确认的不多(只有上市公司年审时会有事务所同志帮忙调整),不是会计水平不行,还是发票问题——供应商一张9000万的发票开过来,你账上是8800万,还差200万对不上怎么办?抵扣抵多少,上面来查账怎么解释?都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按发票和付款最简单直接,一查都是账证相符,账实相符。
总结一下,会计分录的编制逻辑就两条,一个是收付实现制,这个偏实务,按原始单据做账;一个权责发生制,偏理论,按需要来(考试的时候或利润要调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