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然《纱箱歌》赏析
诗文赏析
孟超然《纱箱歌》赏析
文/墨吟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亦称鬼节。中元之称源自道家,道家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中元这一天,道家、佛家都要举行宗教活动,以超度亡灵。我国是一个特别崇敬祖先的国家,因此中元在民间便成为祭扫的节日。明·沈榜《宛署杂记》中说:“中元祭扫,尤胜清明。”可见古人对中元节是相当重视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现在人们对于中元节的重视程度,已经不及清明和冬至了。
特录清·孟超然七言古诗一首,与大家共赏:
纱箱歌
七月十五中元节,
盂兰胜会【1】琳宫【2】设。
施食坛【3】高鬼火青,
摇铃擂鼓声呜咽。
街前街后送纱箱,
云是儿女孝思切。
这首《纱箱歌》写的就是中元节盂兰盆会祭祀活动。
盂兰乃梵文音译,意为“救倒悬”。盆乃汉语,即盛放供品的器具。据说盂兰盆可解除亡灵倒悬之苦。盂兰盆会亦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供,源于大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
这个传说是这样的:大目犍连系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某日以道眼看见亡母在饿鬼道中,骨瘦如柴,心中万分难受,便以钵盛饭给母亲送去。母亲左手抓钵,右手抢饭,尚未入口,即化为火炭。大目犍连悲号涕泣,求教于佛陀。佛陀告诉他:“你母亲罪孽深重,非你一人所能拯救。惟有在七月十五这天,你以百味饮食、香油锭烛、床铺卧具等置于盆中,虔诚供奉十方大德僧众,方可拯救你母亲及六亲眷属之苦厄也。”大目犍连依言而行,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往生天上,享受福乐。
盂兰盆会于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南朝梁武帝萧衍首次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供奉十方僧众。此后上行下效,逐渐演变成一种广泛的民间习俗。
诗中第二、三、四句写的是宗教活动。中元节这一天,佛教徒聚集在寺庙里举行盂兰盆会,高高的祭坛上摆放着许多盆,百味五果置于盆中,锭烛鬼火闪烁,和尚们摇铃击鼓,声声呜咽,招徕在地狱受苦的饿鬼、亡灵,前来领取食物。
诗中第五、六句写的是民间活动。盂兰盆会在民间称为孝亲会,孝儿孝女抬着纱箱,纷纷前来祭拜先祖,拥塞了大街小巷,情切切期望送走灾祸疾病,祈求吉祥平安。
所谓纱箱,就是纸糊的箱子,具列先人名号,笼之以纱。里面装着法船、灵房、河灯,待祭祀仪式结束后,开始焚烧法船、灵房,并在江河中放河灯。
烧法船是让亡灵依次升入佛国;烧灵房是将亡人所需的住房、日用品送过去;放河灯是普渡水中的鬼魂。
顺便说一下,如今人们祭祀时,在灵房中还放入彩电、冰箱、汽车等,档次日益提高,亡灵也可以享受现代化生活方式了。
注释
【1】盂兰胜会:即盂兰盆会,故佛教徒又称中元节为“盂兰盆节”。
【2】琳宫:仙宫,此处借指寺院。
【3】施食坛:即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