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

生命定义
生命本质:过程。从宏观角度来说:一切都是生命,也就是过程,过程基本都有三个阶段:发生、存续、消亡,其基本特点是:物质不灭(核反应除外,事实上这个也符合哥德尔定理),但物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无论在哪个阶段),所以所谓的生命(我们关心的)从逻辑上来看就是物质的结构,在术语上称为信息。
生命的三个阶段实际上是物质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最终又归于无序的过程。
其中的参与者是物质和能量(实际上都是能量),变化的是物质的结构(因为物质是运动的)。
生命

日常大家所谈的生命实际上专指:有机生命,但其仍然符合生命的基本定义,所 不同的(类的扩展)是此类具有动态对外界做出反应的能力。

生命就是生长变化的物质系统。有机生命是地球这样的星体环境中所特有的,以水为载体组成的,具有自行吐故纳新、精度复制、温和分裂等能力,不可逆转但总是持续不停地重复着或延续着这些能力的物质系统。一个有机生命如细胞、动物、植物等。
根据人类的约定俗成, 有机生命简称为生命。一般人不难区分什么东西是有生命的,什么东西是没有生命的。但给生命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是千百年来的一个困难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系人类对自身的理解。
生物学定义
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现代生物学给出的一般的科学定义大致上是这样的: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在这里,其中任何单一的现象都不是生物所特有的。火焰也能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但多数人不会认为它是生命。许多植物的种子能保存相当长的时间并不出现生命特征,如古莲子、缓步类动物等可能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进行新陈代谢,当条件适当时其就会出现生机。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叫“生命”。
生物个体在一些关键期根本就不会体现生命现象,比如受精的鸡蛋,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各种种子,甚至冬眠的蛇等等。它们没有新陈代谢,没有生长发育等生命特征,但是,它们同样是生命的范畴,我们不可能叫它们为“非生命”,每种生命都有其生存的方式,它们是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它们,生命就会结束。比如进食,比如人类的交流,比如动物交媾之前的一些行为。
下面我们通过列举生物的一些变化和特征来认识生命。
同一性
生命

从元素成分来看,在已经发现的一百一十余种化学元素中,各类生物 体所必需的元素差不多都是特定的一二十种,其中C、H、O、N、P、S、Ca、Mg、K占了绝对多数。

从分子成分来看,生物体的重要特征在于,它们基本都含有被称作生物分子的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维生素等有机物,这些有机分子在各种生物中有着相同的结构模式和功能。如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和RNA,生命体内其催化作用酶都是各种蛋白质,各种生物都利用高能化合物(ATP、NADH...)等,都说明生物界在化学成分上存在高度同一性。
结构
生物体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体内不是随机堆砌在一起的,而是严整有序的(严整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是否属于生命范畴至今存在争论,但它们都需要在细胞结构内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动)。细胞内的各结构单元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大分子,无论多复杂,还不是生命,只有当大分子组成一定的结构,或形成细胞这样一个有序的系统,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失去有序性,如将细胞打成匀浆,生命也就完结了。
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细胞之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每一个层次中的各个结构单元,如人体九大系统中的各器官,都有它们各自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它们的协调活动构成了复杂的生命系统。
新陈代谢
生物体是开放系统,生物体和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一些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在其中发生一系列变化,成为最终产物而被排出体外,这被称作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严整有序的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化学反应所组成的反应网络。如果代谢过程的有序性被破坏,如某些环节被阻断,全部代谢过程就可能被打乱,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可以导致生命特征消失。
应激性
生命

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反应。包括感受刺激和反应两个过程。反应的结果是使生物“趋利避害”。在一滴草履虫悬液中滴一小滴醋酸,草履虫就纷纷游开;一块腐肉可以招来苍蝇;植物茎尖向光生长,这都是应激性。

应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但动物的应激性表现及较明显,更富有多样性。动物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产物。
稳态
不管环境如何变化,生物体必需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以维持正常生命的活动。100多年前,贝尔纳(C. Bernard)发现,尽管外界环境波动很大,但是哺乳动物总有某些机制使其内环境维持不变,之后坎农(W. B. Cannon)把这一概念加以发展名为稳态。后来发现,不仅仅哺乳动物,所有的生物体,细胞,群落以至生态系统,在没有激烈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也都是稳定的,它们各有自己特定的机制来保证自身动态的稳定。
生长发育
生物都能通过代谢而生长发育。一粒种子可以成为大树,一只蝌蚪可以成为青蛙。虽然环境条件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但每种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按照一定尺寸范围、一定的模式和稳定的程序进行的。
遗传和进化
任何一个生物个体都不能长期存在,他们通过生殖产生子代使生命得以延续。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上的相似便是遗传的结果。而亲子之间的差异现象由变异导致。而生物从约38亿年前至今,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便是进化的结果。
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环境,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总是适合于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例如,鱼腮的结构适合鱼在水中呼吸,陆地脊椎动物的肺结构则适应陆地呼吸作用。适应是生命特有的现象。
任何一种生物对所处环境的适应总是相对的。同种个体由于遗传和表型上的差异,对环境的适应也总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只要存在这种差别,哪怕是很轻微的,自然选择就会发生作用,推动群体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其他定义
生命,由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所组成的生物体,不断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一种综合运动形式。人的生命是出于一定社会环境关系中的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实体。人的生命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高度的统一体, 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生命的最本质特征,在人的生存中应强调生命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性价值的统一。
由于生命的复杂性,使得生命没有一个准确定义,只能抓住生命本质的复杂性去定义生命。
有人将生命定义为“生命是具有自催化特征的循环反应分子体系,能和环境共同循环;通过协同作用、整合作用;所构成的在功能上耦合的超循环组织”。按照这个的定义,大量分子体系的循环反应,通过协同作用能够相干进化,从而保持稳定状态。生命的信息可以储存在大分子DNA上,也可以通过复制、转录、翻译的生物化学循环反应结构而放大,形成个体,这就是生命。按照传统定义,病毒不是完整的生命;而按照这个定义病毒就是完整的“生命”。病毒必须依赖细胞而生存;对于病毒来说细胞就是它的生存“环境”,能和环境共同循环。
共同循环的概念超越了“应激性”的概念,稳态与进化是根本,而遗传并不是必须的(共同循环在生态角度可以理解为协同进化)。
(1)[life]∶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
(2)[vitality]∶指事物所具有的能够存在下去的性质
(3)[condition]∶指参加某种活动的资格和能力
基本属性
自我调节
生命

自我调节是生命的一个本质属性。任何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间,都在不断地调节自己内部的各种机能的状 况,调整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高等生物的自我调节是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分子的、细胞的、整体的调节。即使是原核生物也有自我调节,而且它也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例如,细菌有能力合成许多自身所需要的分子,而某一分子是否合成,合成的速度如何,则随自身内部状态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细菌内部所需要的分子,既不过多地产生,也不感到缺乏,是靠自身的调节机制完成的。某一分子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结构基因兼有调节的功能,即第一个酶既有酶的功能,又起着阻遏蛋白质的作用。

在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中,这种功能被称为自我调节系统。这种调节系统最初是在沙门氏杆菌组氨酸生物合成中发现的,随后在噬菌体、霉菌、哺乳动物中也同样发现其存在。实际上,反馈抑制和诱导系统与阻遏系统的调节也可视为生物自我调节的方式。因为在反馈抑制中,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酶通过与代谢的终产物相结合而发生可逆性失活,使许多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得到调节。在诱导系统和阻遏系统中,甚至酶本身的产生都受到调节。其间的差别在于:在诱导系统中,只有当底物存在时,才产生出为该底物所需要的酶,其方式是底物与阻遏物相结合并使阻遏物失活,从而打开结构基因,以诱导基因活性;在阻遏系统中,终产物抑制着酶的产生,其方式则是阻遏物与终产物相结合而被活化,然后与操纵基因相结合,从而关闭结构基因,以阻遏酶的产生。生物的许多调节系统都比较复杂,它们往往同时具有正向与反向的调节作用。机体的调节机制是自我完成的过程,而调节程序或指令是遗传下来的、本身固有的,因而这类自我调节系统为生命所独有。
自我复制
它是生命系统不同于化学系统的特征。狭义地说,自我复制是指DNA分子的解旋、两链分开,各自合成互补链,从而形成两个新的然而又相同的分子。广义地说,它包括细胞分裂、繁殖在内。就根据而言,分裂、繁殖也是在分子复制基础上进行的;就结果来说,所形成的是两个相同的个体。由于生物繁殖有周期性,同时也由于疾病、杂交等原因会造成某些生物失去繁殖力,所以繁殖难以作为生命的基本属性。但自我复制则不同,只要不是处于解体状态下的生命,总存在自我复制。因此,它是贯串生命过程始终的属性。在离体实验中,细胞的裂解产物在一定条件下仍然维持 DNA的合成,某些单链 DNA在人为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双链形式。然而,非生命系统自身却不能实现 DNA复制,尽管在人工条件下给予各种必要的核苷酸和解旋酶、聚合酶、连接酶等,DNA也能复制,但其造成的过程是短暂的。自我复制这种功能是生命系统固有的特点。
选择性反应
细菌化石

对体内外环境的选择性反应是生命系统的又一重要特征。反应是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都具有的属性。不同的是,发生于非生命物质中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都不是自我完成的过程。只有生物有机体才独立地发生反应,而且这种独立的反应是有选择性的,它受着有机体自身的控制,并随体内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固然也存在扩散与渗透作用,但是细胞膜吸收什么, 排除什么,却有高度的选择性。一个明显的实例是,在细胞膜的主动运输中,物质逆浓度梯度而运转。又如,大肠杆菌既可利用葡萄糖,也可利用乳糖作为碳源。当环境中既有葡萄糖又有乳糖时,大肠杆菌的代谢反应首先利用的是葡萄糖而不是乳糖,这时只有组成酶系在起作用,而诱导酶系则是无关的。

生物的选择性反应也是几个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简单原核生物的反应是如此,高等生物的选择性反应更是如此。因为,高等生物体内存在各种不同的酶系,这些酶不仅以其高效率的催化为无机催化剂所不可比拟,而且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同时,生物体内酶的活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调节和控制,酶与酶之间、酶和别的蛋白质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酶的活性,而且一个酶的产物对另一个酶的活性也有正的或负的影响。
在外部行为上,生物的选择性反应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饱食状态下的动物对食物不发生反应;新奇的动因最初能引起动物的注意,但久而久之,其反应就变得很弱,等等。事实上,任何生物对环境的反应都是有所反应,有所不反应,或者同一动因有时以这种反应形式,有时又以另一反应形式出现。
目的性
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996)曾列举了生命的三大本能—求生、生殖和母爱。谢平(2014)指出,关于母爱,在低等的生命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像很多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生命行为就是不断地一分为二,重复细胞生长—分裂—生长的简单过程。母爱应该是高等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本能行为,在一些物种中,甚至能超越自身。
莫诺(1977)认为动植物具有这样的本性和目的性:“植物生长、寻求阳光、死亡;动物窥伺捕猎目标,攻击敌害,饲养和保护幼仔,雄性为了占有雌性而争斗......这些生物全都有一个目标:活下去,并使自己的后裔活下去,哪怕是以死亡为代价”。
还有人认为,“一个生物的目的是生存、竞争和繁衍”(凯恩斯·史密斯1995)。谢平(2014)认为,竞争可看成是求生的一种方式,当然,合作现象也可看成是一种广义的竞争,这种合作可以发生在种间(如互惠的共生现象),也可以发生在种内(如动物的群体捕猎或防御行为)。正如威廉斯(2001)所说,由相互作用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也许以这样一种方式适应性地组织起来,即个体利益通过一种功能上的从属关系服从于群体利益。
因此,谢平(2014)认为,一切生命(隶属于特定的物种)必定具有三大内禀的原始目的性,关乎食料、生存与繁衍。它们是:
① 享受阳光的沐浴(当然在适当的养分和水分存在的前提下)是所有植物之内禀目的性,而获取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对食肉动物来说则是间接)这是所有动物及许多异养微生物之内禀目的性。
② 求生(至少在繁殖成功之前)乃是所有生命个体的第二个内禀目的性,虽然许多物种的雄性在完成交配后立即死亡(这是多么残酷之生命程序啊)。求生也是个体生存竞争与适应得以存在的基础。
③ 繁殖或交配是所有生命的第三个内禀目的性,无论通过无性还是有性的方式。没有它,或许就没大自然中花儿和蝶儿的灿烂,就没有迷人动听的鸟语啁啾,就没有雄性间为爱之殊死搏斗……。当然,没有繁殖,任何物种都将不复存在。
正如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所说,“那神圣的欢乐,生命的引导者引诱人去接近的那些东西。她给人们做带路的向导,目的在于通过她的爱的狡谲勾诱,叫人类永远繁殖出新的世代以免灭种”(卢克莱修1981)。
自我调节、自我复制、选择性反应和目的性,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重要特征。[1]生命系统的这些特征,就其基础而言,无疑是物理化学过程,服从物理化学规律。可是,这些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却转化为生命的东西,成为生命所特有的属性。虽然这四个基本属性的某一个,或某个属性的某些侧面,在无机界也可能存在,但只有在生命中这四个属性才有可能联系并相互结合在一个系统中。
古代生命观
生命

古希腊的哲学家,倾向于把一切尚不了解的产生运动的原因称之为“力”。以后的学者们就借用了这个“力 ”的概念,研究了各种运动,如物理学中的“引力”、“电磁力”,化学中的“亲和力”等等。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至今未弄清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提出了所谓“活力”或“生命力”是什么。

中国古代哲学家,倾向于把尚不了解的产生运动的原因归之为“气”,生命被看做是“气”的活动。例如,“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气”也是不明确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很不同的解释,如:“人之生,其犹冰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这里把生命的形成比作结冰的过程,也有把生命比作火的,如:“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死犹撕,灭也。譬如光焉,薪尽而火灭,则无光矣。故灭火之余,无遗炎矣;人死之后,无遗魂矣。”这种观点则强调生命是一个无知的代谢过程。中国古代哲学家把生命看成一个物质运动过程,常把生与死连起来讨论,这也是中国哲学一体化的思维特点,例如“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无生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把生命看作是与死亡对立的事物。
特创论
认为生命是由超物质力量如神或上帝等所创造,或者是某种超越物质决定的。这是在人类认识自然能力很低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观念,后来又被社会化的意识形态有间或无意地利用,致使崇尚精神绝对至上的人坚信特创论。
自生论
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较低,但已能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根据现象作出了生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结论。代表思想有中国古代的“肉腐生蛆,鱼枯生蠧”,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有些鱼由淤泥及砂砾发育而成”等。
它生论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认识到蛆是由苍蝇产卵而来,巴斯德之后,人们认为生命由亲代和孢子产生,即生命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但是生源论没有回答最初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
佛教生命论
日,月,星,尘。风,火,雷,电,磁。金,木,水,火,土,是宇宙阴阳能量流转的低等体现,有了基本的自然元素条件,才能孕育生命。
释迦牟尼佛说:“众生皆平等。”这里的生命泛指:具有呼吸能力,延续能力的。呼吸是生命体表达阴阳的高级方式。
精神宿命论
宇宙万物都是由“精神”所构成的,万物都是神的旨意构造的,人是宇宙精神的个体化,宇宙的秘密即在人类自身,有待解读。人自己即为单个的宇宙整体,太阳穴对应着太阳的位置,心脏对应着地球的位置。古人的“天人合一”就是说万物变化都会有相对应的必然的内在联系,中医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与宇宙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整个宇宙及世界,是一个和谐统一体,任何事物都逃不出这个和谐法则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生命在天为“气”,在地为“气+型”,在物为“气+型+情”,在人为“气+型+情+义”。人存乎于天地间有别于它物就在于情义。“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是孟子的名言,不可于情义者亦不可为万物灵也。
宇宙精神

一个生命载体的诞生,并不单纯是一个单生细胞组成那么简单, 它更是内在精神个体的外在反映。这种精神个体有悖于它物,并且与生俱来存在个体差异性。生命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逐渐展开的过程,每一步都惊心动魄,都痛苦万分。任何生命体征的存在与个体构成中,唯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可以赋予万物不断向上的动力,并主宰着整个宇宙空间的变化与衍化。一粒种子,一株草,一棵树,地面上一切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应用精神的定义去解释。缺少了精神,这个世界也就等同于灭亡。

宇宙全闭息理论认为,“现在”对应着未来亦或是过去的某个点,未来不是没可能穿越的,历史也不是没可能改变的,只是缺少必要的条件。随着未来人类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入,对于生死的解读与人类自我的认识,会趋于真实和完善。
现代生命观
根据生命形态的表现特征所归纳的生命定义在现代科学出现后,人们对自然现象分门别类加以研究。不同科学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生命,因此对生命的看法也不尽相同。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从所有生命形态的共同表面特征归纳出一个“生命”的定义认为: 生命是一个具有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物质系统。这种定义,描述了生命活动的一般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学认识价值。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觉得这种定义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所有的这些特征都可以有一些例外。[2]
化学进化论
地球

主张从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来研究生命的起源。认为在原始地球的 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1924年苏联学者A.N.奥帕林首先提出了这种看法,1929年英国学者J.B.S.霍尔丹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们都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长期演化而来的,这一过程被称为化学进化,以别于生物体出现以后的生物进化。

1936年出版的奥帕林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生命起源问题的专著。他认为原始地球上无游离氧还原性大气在短波紫外线等能源作用下,能生成简单有机物(生物小分子),简单有机物可生成复杂有机物(生物大分子),并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多分子体系的团聚体,后者经过长期的演变和“自然选择”,终于出现了原始生命即原生体。化学进化论的实验证据越来越多,己为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黑格尔生命观
“生命”概念在黑格尔那里是一个核心概念,在早期为了解决人的异化问题,黑格尔提出了“生命”这个灵魂与肉体、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概念来使生命获得自由。后期黑格尔更是把生命逻辑化,看成是直接性的理念,同时提出了逻辑的生命、自然的生命、精神的生命三种生命观,使得生命的概念泛化,把整个世界以及整个思想体系都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就在于其辩证法思想,黑格尔把辩证法与理念捆在一起进行讨论,因而对辩证法思想的讨论在黑格尔的著作中,所占篇幅并不是很多。但是不能否认辩证法在黑格尔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辩证法是黑格尔思想的灵魂和核心,辩证法是理念内在所固有的,是生命和精神最内在的环节。直接性的理念即黑格尔所谓的“生命”的运动使辩证法成为思辨的辩证法,成为可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扬弃、又回归自我的自由运动的辩证法的内在根源。在黑格尔那里,生命或者说概念是个精神性的东西,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生命和精神的自身运动,即概念的自我的能动的否定的运动,否定性使得概念或者的辩证运动成为可能。[3]
恩格斯生命观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生命下了一个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个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自然界不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4]
恩格斯的这个定义是在批判杜林的生命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杜林曾把生命定义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恩格斯认为,高级的生物确是由简单的类型“细胞”组成的,但有低于细胞的生物,它们和高级的生物相联系,只是因为它们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蛋白质,从而它们执行着蛋白质的职能——生和死。
植物细胞

恩格斯的生命定义与他关于物质的运动形式的思想是统一的。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存在五种运动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这五种运动形式从历史的角度看,反映了自然界演化发展的顺序,每一种后面的运动形式都是由前面的运动形式演化来的。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质承担者,有不同的运动规律,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低级的运动形式。生命运动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它是由化学运动发展而来的,它的物质承担者及其运动规律都不同于化学运动,但生命运动包含化学运动。 恩格斯当时非常强调自然界的连续性。如果把生命定义为细胞结构之上的活动,就难以解释生命的起源问题。恩格斯特别重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所以恩格斯选择了蛋白体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

生命力

“在这里,蛋白体是按照现代化学的意义来理解的,现代化学把构造上类似普通蛋白或者也称为蛋白质的一切东西都包含在蛋白体这一概念之内。蛋白体这个名称是不恰当的,因为普通蛋白在一切和它相近的物质中,是最没有生命的,起着最被动的作用,它和蛋类一起仅仅是胚胎发育的养料,但是在蛋白体的化学构造还一点也不清楚的时候,这个名称总比一切其它名称好些,因为它比较一般。”可见,恩格斯所指的蛋白体是广义的,它甚至不是现化意义上的一种高分子,而是一个物质系统。恩格斯在不同场合用这个词,他有时甚至把细胞 也叫“蛋白质小块”。比如他说:“一切有机体,除了最低级的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都由很小 的,只有经过高度放大才能看到的,内部具有细胞核的蛋白质小块构成的。”总之,恩格斯把生命和蛋白体等价。生命是“蛋白质所固有的,生来具备的,没有这种过程,蛋白质就不能存在。”

20世纪前半叶,随着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越来越清楚地了解,蛋白质形态复杂,功能各异,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异常重要。所有这些使得很多人更加坚信生命的分子基础就是蛋白质。
恩格斯说的“蛋白体”就是指核酸和蛋白质。也就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创说。恩格斯的生命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即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体。100年来,这个定义一直指导人们认识生命的思想。
恩格斯并且大胆地提出,既然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那么只要条件合适,生命之花当然也可以在别的星球上开放。现代天文学家肯定了这种说法。[5]
宇宙胚种论
随着天文学的大发展,人们提出地球生命来源于别的星球或宇宙的“胚种”,这种认识风行于19世纪。
所有生物有统一的遗传密码,及稀有元素钼在酶系中有特殊重要作用等事实,为该论点提供了一些支持。
分子生物学
生物丰富多彩

从生命物质微观构成的共性,来概括生命定义。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人们对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生命体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可以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为骨架构成的。

DNA是由四种不同的叫做脱氧核苷酸的小分子(单体),按一定排列次序组成的一条非常长的分子链。列如大肠杆菌的DNA就是有约两万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组成的长链。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体中,DNA相当于同样的字母写出的长短不同、排列次序不同、因而意义也不同的书。RNA也是由四种不同的叫做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单体连接而成的分子链。其情况与DNA相似,但链较短。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体有着各式各样长短不一的分子链。 RNA蛋白质是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单体按照一定次序连接起来长链分子。各种不同的生命体中具有各式各样的单体排列的长短不同的蛋白质链,链的折叠、卷曲形状也不同。总之各种生物的DNA、RNA和蛋白质都分别由四个脱氧核苷酸、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20种氨基酸单体组成,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通用的“元件”组成的。这些核酸、蛋白质在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也基本相同。
由于DNA可以自身复制,因而使生命物质具有繁殖和遗传的能力。由于DNA能通过转录和翻译决定RNA及蛋白质的结构,从而控制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复制转录及翻译这些过程又都需有蛋白质酶及RNA参与。这样,就有了一个分子生物学的生命定义: 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特别是酶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可以不断的繁殖的物质反馈循环系统。[5]
这种说法是对生命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过程的描述。它概括了分子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的理论突破,但仍然有一些界限不清楚的地方。自然界有一类东西称为“病毒”,病毒只是一些裸露的环状核酸,是由核酸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单独存在时,它好像一种纯粹的化学物质,并可结晶,而一旦进入了活的特定的宿主细胞中,就可利用宿主细胞内单体能量的供应、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机器”自我繁殖。此外,类病毒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些物质是否具有生命?有人认为,只要能控制自身繁殖和遗传变异并对进化力量独立做出反应的都应称之为生命。如果这样讲,那么病毒、噬菌体、质粒之类的物体就都可划为生命体。也有人认为,生命必须能够独立自主地复制、转录、翻译,而病毒类病毒和质粒等是一种不完整的生命形态,它们都是寄生的,不能独立存在。后一种观点也不能成为明确的生命定义的划分界限。因为生命体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物,生命与周围环境与其他生命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使得什么是独立生活,什么是寄生生活失去了明确的意义。因此还需要从宏观的角度,也就是从生态学去研究生命观。
生物物理学
生物物理学着重从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上指明生命特征。
太阳系

有序和熵。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地球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 只有从太阳辐射得到的能量,而又将能量反射和辐射到太空之中,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以地球反射和辐射到太空中的能量相等。尽管地球的物质和能量都没有显著的变化,但地球上各种元素由于太阳辐射发生了不同的反应产生了不同的运动,这些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物质的不均匀分布。因太阳辐射所造成的能量流动对地球的影响在一个长时期内的是稳定的、有节奏的和有规律的,所以地球物质分布的不均匀也是有节奏和有规律的。这就产生了地球物质分布和运动的有序状态。

热力学第二定律用一个叫做“熵”的函数来衡量一个系统的均匀程度。一个孤立系统,即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运动总使熵(无序值)增加。当熵达到极大值时,宏观物质运动就会停止,达到热力学平衡。此时系统处于均匀的、无序的状态。地球不是一个孤立系统,而是一个闭合系统,即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它受到太阳辐射的能量,同时又向太空反射和辐射能量。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使太阳表面呈高温状态(约5800℃)。根据熵的定义,太阳属于相对低熵区域,由于地球表面温度远低于太阳,地球向太阳反射辐射的能量,处于相对高熵区域,可用这样一个公式来描述:
能量状态

这里S代表熵,dS/dt代表熵随时间的变化率。Q代表能量,dQ/dt是能量随时间的变化率。T太阳和T地球代表太阳表面温度和地球表面温度。这个公式小于0表示在太阳转化过程中,地球的熵在下降。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由此处于不均匀和有序状态。

生命是个开放系统,它与外界不仅有能量的变换,而且有物质交换。生命体实际上是从环境中取得以食物形式存在的高熵状态的物质和能量,把它们转化为了低熵状态并把废物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自身的熵处于比环境更低的水平,也就是维持着自身的有序状态。生命体的有序性从分子水平看就很明显,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在各种细胞中都有一定的排列顺序,以至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有序性不但表现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在生命体的活动规律上: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等。从热力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现象都出自太阳辐射的作用,但只有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生命的出现必然还有它自身内在的因素。[6]
机械论与生机论。对生命起源、生命本质的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论。机械论有时也被称为还原论,它认为生命现象可以用物理科学的规律加以阐明,高级复杂的规律可以还原为比较简单更为基本的规律。生机论把生命看作是一种机器,并且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16、17世纪钟表机械很时髦,有人认为微生物无非是像钟表那样的机器,19世纪发明了蒸汽机,又有人认为生物不过是个“热机”。
生态学
生物圈

就已知的事实看,太阳系内,生命活动只见于地球的生物圈——由高 约离地表20公里的大气层,直至地表十几公里的深处,这一相对来说不算厚的空间构成。

在生物圈内,有的生命具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大部分植物、蓝藻和部分细菌属于这类生命。还有一些生物没有叶绿素,不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依靠摄取自养生物或其它生物为食而生存,称为异养生物。真菌、动物(包括人在内),以及大部分细菌属于这类生命体。生物圈中的无机物质,通过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进入了生物体,其中一部分通过自养生物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回到无机世界,一部分为异养生物所摄取,通过其代谢活动又回到了无机世界。而大部分植物秸秆和动物尸体最后都经腐生生物(也为异养生物)的降解作用而最终返回无机世界。这样就形成了生物圈内的物质运动循环。这种循环运动都是单方的进行,不可逆转,在这个循环运动中少了哪个一环或那一个环不畅通,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界。没有自养生物或自养生物不足,异养生物当然难以生存;但只有自养生物,没有异养生物,大量有机物质积累后不能降解,也会阻塞自养生物继续生存的道路。
从物质的简单型式来看,如在大气中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元素,经过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与水化合成糖类进入生命体内,一部分经过自养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重新成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其余部分则被各种异养生物所利用,通过它们的呼吸回到无机世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碳元素的循环,这个循环在生命中还必须与其它很多元素(如氢、氧、氮、磷、硫等)的循环,通过化学反应藕合起来,同时推动这些元素在空间进行循环运动。这样的循环不仅在宏观的生物圈中存在,在生物体的微观运动中也是存在的。生态学把 生命看作 是生物圈中种种不可逆的物质循环过程的中心环节。但它仅描述了生命外部条件极其所处的地方,亦未指明生命本身的质的特点。
矛盾论
弦每次振动都会产生基本粒子和自然力,两者结合后进一步生成宇宙万物。而基本粒子的惯性和自然力的作用所产生的效应正好是一对矛盾存在——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所以说,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是物质最基本的属性矛盾,正是这一矛盾推动着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到动植物到人类的演变进化。
惯性维护平衡外化出了生命的新陈代谢,内化出了生命的遗传;作用造成变化外化出了生命的生老病死,内化出了生命的变异。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外化出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体现在生命的生存生长上,内化出的遗传、变异体现在生命的繁衍生息上。这样,生存和繁衍就成了生命的两大属性,死亡和变异就成了生命的两大必然。正是惯性维护平衡推演出的需求斗争的愉悦、欲求繁衍的交欢,作用造成变化推演出的生老病死的苦痛、异化变性的短命,支撑维系着生命的生存和繁衍,并进一步衍生出了人的生命生存层面的自然属性和种群延续层面的社会属性。
生命名言
1、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2、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3、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4、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5、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6、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7、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8、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 克
9、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达尔文
10、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 语
11、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12、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英国谚语
13、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14、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张闻天
15、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 弗洛姆
16、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肖伯纳
17、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 西塞罗
18、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19、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伏契克
2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 陶潜
21、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22、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赫伯特
23、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罗曼·罗兰
24、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恩格斯
25、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赞美生命的篇章有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法国思想家蒙田的《热爱生命》,以及美国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2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
参考资料
[1] 《生命本质辨析》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4-03-18]
[2] 《论定义生命与生命意义》 · 中国知网·《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引用日期2014-03-18]
[3] 《黑格尔关于“生命”概念的创新》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4-03-18]
[4] 生命 · 汉典网[引用日期2014-03-18]
[5] 《恩格斯的生命观与分子生物学》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4-03-1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