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旧影】1907年,高家堰杨氏民居及人物
相关链接:
上图出自《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以下简称“《变迁》”)。该书称: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1月1日,英国植物学家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1876—1930)在长阳县高家堰(自然村)拍摄。
《变迁》中,著者将此照片标注为“向家祠堂”,并称“中间跪在地上的小孩叫向克关”。然而笔者考证后认为,照片中的建筑并非向家祠堂,而是杨氏民居,小孩也未必是向克关。
《变迁》一书主要著者,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老专家印开蒲。根据十多年前媒体报道:2007年前后,60多岁的印开蒲先生,携带部分威尔逊当年拍摄的老照片来到宜昌,经多次考察,找到了数十张宜昌老照片的原拍摄地。考察成果,后来收录于《变迁》一书中。当时的《中国长阳网》,对印先生在长阳的考察也进行了详细报道。笔者当时参加工作不久,对相关报道特别关注,至今印象极深。根据百年前威尔逊在长阳科考的路线,印老先后实地考察对比了高家堰、贺家坪、榔坪三个乡镇的部分地点。其之所以认定此照片为“向家祠堂”,源于对当时高家堰一些老人的走访结果,并根据走访结果认为照片中的小孩为“向克关”。
但是,笔者仔细分析照片后认为:照片中的建筑并非向氏宗祠,而是杨氏民居。第一,根据1909年威尔逊拍摄的《高家堰向氏宗祠远景图》(以下简称“远景图”,《变迁》中注明为《白狗观》)及笔者2020年5月16日在高家堰镇的走访调查,原高家堰向氏宗祠位于朱家岩山嘴处,故宗祠后山应为纵向山岭。而图中建筑后山为斜行山岭。第二,照片中的建筑并非宗祠建筑,而是典型的民居建筑。宗祠一般为院落式建筑,建有专门的门楼(远景图中即是如此,且门楼两侧是围墙),进门楼后一般为家族聚会的广场。而照片中,由大门直入厅屋,两侧是耳房,为旧时普通天井式民居一般样式。且照片中大门两侧所绘图案,为花瓶、花卉及男耕、女织图,充满生活气息,与传统宗祠所绘吉祥图案迥然有别。第三,远景图中,大门外较为狭窄,台阶下即为农田。而照片中,门口宽敞,且堆放有刚刚拾来的木柴,应为民居前的稻场。第四,照片大门门框上,书写有“四知古风”,并非“向氏宗祠”。四知堂为杨氏堂名,所谓“四知古风”,应是杨氏堂名在门楣上的体现。而高家堰向氏堂名为“左师堂”或“黄门柏府”,与“四知”之意相去甚远。全国向氏支系中也从无“四知堂”,仅湖南常德向杨氏(始祖向姓三堂兄弟,因主事者为杨姓外孙,由赣迁湘报垦时冒姓杨氏为籍,久之相沿成习,对内称向杨氏,对外称杨氏)为四知堂,但该姓氏已是杨姓。
笔者认为:照片中或坐或跪在大门口的人物,很可能就是当时这户杨姓人家主要家庭成员。从人物的外貌、穿着,可以推测,这是大户人家:居中跪者为小孩,其右为祖父,其左为祖母,最右和最左分别为父、母。图中三位男性人物,很可能都姓杨。
图中的小孩,按照身高,当时大约10岁左右,即约出生于1897年左右。如果他是向克关,1942年的《向氏宗谱》不可能不记载。但笔者遍查该谱世系,并未发现有名为向克关者。只在卷三中,记有“向克官”(与克关同音)者两人。其一,为自任之子,娶邹氏,当时无子嗣(亦未接嗣,说明尚年轻),其家在流溪口,并非高家堰。其二,为自信长子,娶黄氏,有子三人:希圣、希贤、希中,有孙二人:长贤才(幼卒)、次贤举,其中贤举(字选甲)娶罗氏。按古人18岁加冠命字,此时向贤举应至少18岁。如果此向克官是“向克关”,则其得此孙时,本人年方27岁左右(得长孙或更早),似不合情理。且此向克官系小下邑人,也非高家堰人。
笔者认为:十余年前印开蒲先生到高家堰走访一些老人时,并未对照片中的建筑物进行详细分析,存在“先入为主”的思想,并提前告知那些老人此建筑是向氏宗祠。当地老人不加思索,凭借对他们知道的“向克官(关)”的模糊印象,认为照片中的小孩可能是“向克官(关)”。但殊不知: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面貌可能会发生变化;不同的人小时候的面容也有可能相似。在缺乏“向克官(关)”本人幼时照片佐证的情况下,历经100年时间,一切都只能是猜测。
再者,无论小孩和身边的大人们是否姓向,如果在并非祭祀(古时一般春分、秋分或冬至在祠堂祭祖)等其他重大活动的时间,男女老幼排成排坐在庄重肃穆、全姓氏人共同所有、且严格管理的“祠堂”前接受一个“洋人”的拍摄,在那个时代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令人怀疑其真实性。而只有是一家老小在自家屋前合影,才符合情理。
根据史料记载,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分别在1900年和1909年来过长阳。其中:1900年两次,未带相机。1909年一次,时间为当年1月20日—2月4日之间,专门带了相机拍摄风景人物。除这张照片外,《变迁》一书还收录有他在长阳拍摄的照片7张,地点分别为高家堰、木桥溪、八角庙、胡家坪,标注的拍摄时间均在1909年1月21日—2月4日。唯独此照片注明为1907年11月1日拍摄。则此张照片是否在长阳拍摄也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笔者之所以暂作为“长阳旧影”,一是因印老之认识,二是公之于众,希望有知情者为大家答疑解惑。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