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志】长阳吕氏(四)

清代民国长阳吕氏人物

科举人物

据长阳旧志记载,明清时期,吕氏有贡生五人,分别为:吕敬铭、吕开蒙、吕大易、吕相阳、吕式金。吕敬铭:明洪武时岁贡,官户部主事。吕开蒙:清乾隆四十五年岁贡。吕大易:派名大

,庠名大易,字视远,号鑑轩,生于乾隆三十五年,卒于咸丰十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岁贡生,道光元年举恩贡生。吕相阳:清咸丰二年恩贡。吕式金:吕大䚋之子,派名世煓,庠名世金(县志一作式金),号品三,生于嘉庆十二年,卒于光绪七年,清咸丰九年恩贡,先后任武昌府教授、房县教谕。

据民国《长阳县志》记载,清末,又有捐叙五人,分别为:吕式扬、吕守道、吕世瑞、吕世玉、吕世珍。吕式扬:监生,捐同知衔。吕守道:监生,捐县丞衔。吕世瑞:吕大伸三子。字圣祥,监生,捐县丞衔(家谱作“钦赐海疆助饷议叙登仕郎”)。吕世玉:监生,捐翰林院待诏衔。吕世珍:监生,捐州同衔。

据民国《长阳吕氏族谱》卷十六记载,民国时期,有吕忠官,字献廷,考名宋卿,荆南中学肄业。

关于吕氏有关人物的记载,吕氏族谱与志书可互为补充。如关于吕大易的任职,家谱记为:“道光四年,就职教谕,候选未任。”而民国《长阳县志》记为:“官石首县训导,署潜江县教谕。”查同治《石首县志》职官名录,无吕大易任职记载。又查光绪《潜江县志》卷十一《秩官志·教谕题名》,有吕大易其人。但咸丰七年一年之间,潜江县教谕三易其人,先后为:松滋人熊文镜、长阳人吕大易(该志误作长乐贡生)及松滋人黄钟清。其中,熊文镜及黄钟清下注明实际到任,而吕大易到任与否不详。据上,吕大易应于道光四年被选拔为候选教谕,而待其咸丰七年被实授石首县训导、署潜江县教谕时,年老无法赴任,故其职位为松滋黄钟清所取代。

另据网络资料,民国时期,有吕瑞云,为黄埔军校第八期学员,通讯地址为都镇湾邮局转辉溪坪。

旧志所载其他人物

吕大绅,家谱作“大伸”,字浩然,生于乾隆三十八年,卒于咸丰十一年。清嘉庆初,教匪(长阳白莲教起义)之乱,率乡团击贼有功。当时,额帅(即清军大将额勒登保)部将杨槐与之善,槐阵亡,大绅厚葬之。(民国《长阳县志》)

据宣统《湖北通志》,有吕明万及吕守道,列《孝义》目附录,而事迹不详。

清代、民国时,吕氏有九人因高寿列名于旧志。分别为吕大䚋(八十一岁)、吕大绅(寿八十八岁,见前)、吕名峑(八十六岁)、吕楨(八十三岁)、吕佺(八十二岁)、吕大江(八十二岁)、吕大易(九十一岁,见前)、吕守官(八十四岁)、吕大金(九十七岁)。而族谱中,有关吕氏人物的寿命与志书略有出入。如吕明峑,旧志记作八十六岁,而民国《长阳吕氏族谱》记作八十三岁。吕楨,旧志记作八十三岁,民国族谱记作八十岁。

据民国《长阳县志》,资坵公立两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三年改名为县立第二小学校),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开学,创办为吕执庵、田深堂、王季眉、刘荫臣等人。

女性人物,旧志以旧封建道德为标准,列入志书中的列女传。据民国《长阳县志》,长阳吕氏共有三人。其一为三区庠生吕遇文妻李氏,“年二十四,夫故,服毒以殉。”其二为二区吕选安继室杨氏,“年二十,夫故,哀号三日不绝声,盖棺时,氏一望气绝,旋以身殉。知事万立猷给“节烈可风”额。”其三为三区吕守遇之继室刘氏,“夫故,出殡时,氏服毒以殉。”不见于旧志,只见于族谱的有吕大坪妻田氏等。如吕大坪妻田氏因守节至六十岁,道光十二年被旌赐匾额“砥节怀清”。

旧志中,还记载有同治年间田世珺农民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吕世祧及光绪年间向策安反洋教起义的重要参与者吕守蛟,详见《长阳吕氏》(二)。

民国《长阳吕氏族谱》卷五中,记载有吕爵,其人字君禄,有军功,但县志无载。

吕大䚋祖孙五代

长阳吕氏中,西湾人吕大䚋祖孙五代先后被载入《长阳县志》,这在长阳各姓氏家族中非常罕见。

吕大䚋,字见周,号敏斋,为国学生,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卒于咸丰六年,寿八十一岁。习武未售,改而从商。其人,不仅因高寿载入同治《长阳县志》,更因其凿出的“见龙泉”里游出一条“龙”而闻名。同治《长阳县志》卷七《杂纪志二》中这样记载:

邑西有泉,名“见龙”,西湾吕翁敏斋所凿也。先是,翁宅右有岩,峭壁撑天,人迹罕至。沿岩东行百余步,有田数顷,可种稻而无水。道光丙申,翁偶憩岩畔,闻岩中水声汨汨然,意欲穿之使出。鸠工凿穴,用力多而水不见。复运煤数十石,焚之,火烈石崩,清泉滚滚然来。即于洞口凿石槽引水灌田,称沃壤者二十年矣。咸丰中,有二童,缚箬笠舟,为水嬉,突见异物从洞中跃出,鳞角分明,惊骇而返。吕翁子孙等闻之曰:“异哉!此物,龙也,而见于此。《易》称:'见龙在田。’殆谓是与?”因即以“见龙”名而志之。

民间出现“龙”,史不绝书,各地旧志亦有记载。是真龙,还是其他形似之动物,或是民间谣传,不得而知。而西湾“见龙泉”地名,竟由此得名。到了同治年间,吕大䚋之子吕式金所主修的同治《长阳吕氏族谱》,就将吕氏堂号“思敬堂”前又冠以“见龙泉”,为“见龙泉思敬堂”。见龙泉,为西湾这个地方又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第二代吕大䚋之子吕式金,见上述科举人物,为清咸丰九年恩贡,先后任武昌府教授、房县教谕。

第三代吕式金次子吕守艺,字先识,号文甫,清诰封四品衔,生于道光十年,卒于光绪二十六年。据民国《长阳县志》载:光绪三年,西湾周老大、何老三纠众谋乱,事未发。吕守艺侦知,率乡团擒拿归案。可见吕守艺为乡绅、乡团首领。

第四代吕忠荩、吕忠蓂兄弟,是长阳民国时期民族工商业者的代表人物,更是宜昌红茶“宜红茶”品牌缔造者之一。吕忠荩:吕守艺次子。字笃贞,庠名相臣,号仲甫,清光绪年间钦加五品布政司理问衔。咸丰三年生,民国二十一年卒。吕忠蓂:吕守艺四子、吕忠荩之弟。字瑞堂,号尧臣,一号季美。咸丰九年生,民国十五年卒。据《长阳县志》(1840—1979)记载:民国十九年,吕氏兄弟在西湾创办彝新公司,经营茶业、皮油等,在长阳、五峰设十处茶庄。为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争衡,吕氏不惜重金,招聘技术能手,所改制之红茶、皮油质地优良,在湖北劝业展览会和南洋劝业奖进会,均获铜制奖章。嗣后,彝新公司扩大业务,相继开设“吕大顺”等5个分店,成为长阳境内较早的民族资本企业。

第五代吕忠荩长子吕良炯,字星岩,生于光绪十九年,卒于民国十八年。民国十一年,长阳成立首个,也是民国时期唯一一个商会——资坵商会,吕良炯被选举为会长。资坵商会,按民国《长阳县志》记载,其宗旨“在开通商智,联络商情,改良商品,并拟于会内附设商业夜校、商业周刊、商事研究会,以图改良。”时年仅三十岁的吕良炯意气风发,积极为资坵工商业发展献计出力。他所撰写的《长阳煤业调查记》,被收录于民国《长阳县志》中,可见其调查研究之精神以及对长阳煤炭开采的远见卓识。其文如下:

长阳煤脉,东西长约二百余里,其类有二:一种曰“白煤”,分块、碎两种。块煤质坚密而色光泽,燃烧性最强,如岩磊子、落凤湾等处所产是。碎煤厚薄不一,大抵出洞即成细粒,如田家河、巴山、鸭子口、庙沱等处所产是。另一神,曰“烟煤”,产额少而销路广,如马鞍山所产是。综计数种,年可产出贰拾余万石,每石广秤三百斤。其挖拖运行,现仍泥守拙法,未能改良。又资坵西附近有嘉煤,俗呼“铜炭”。先是,某公司会经采办,以径险难运,未久即停。附记于此,俟他日有力者用西法采运,必获大利。

只可惜吕氏英年早逝,加之时局原因,长阳以“西法采运”煤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最终没有实现。但吕氏的开拓精神和实业情怀,必然被后人所牢记。

《长阳吕氏》完。

本文系作者原创,使用须注明作者姓名及公众号名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