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经验集

[病因病机]

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外感病邪在表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个途径,需要发汗以解表。

自汗,盗汗的病因主要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凋,腠理不固,以致汗液外泄失常。

一、病因

1.病后体虚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或因表虚卫弱,复加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2.情志不调

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不养心,心不敛营,则汗液外泄。或因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汗泄。亦有因忿郁恼怒,气机郁滞,肝郁化火,火热逼津外泄,而致白汗盗汗者。

3.嗜食辛辣

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二、病机

汗由津液化生而成:上述几方面的病因,归纳言之,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原因而形成汗证:一是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以致卫外失司而津液外泄;二是由于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 虚实之间每可兼见或相互转化,如邪热郁蒸,久则伤阴耗气,转为虚证;虚证亦可兼有火旺或湿热。虚证之间白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致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若汗证持续时间较长,常发生精气耗伤的病变,以致小现神情倦怠,肢软乏力,不思饮食等症。

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顶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它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寸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侍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晌,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白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它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

二、病证鉴别

气血津液病证

1.自汗、盗汗与脱汗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为重。

2.自汗、盗汗与战汗

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凋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之自汗、盗汗迥然有别。

3.自汗、盗汗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湿热内郁之症。可以为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但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三、相关检查

作血沉、抗“O”、l、T4、基础代谢,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等检查,以排除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痨等疾病引起的出汗增多。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较久或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二、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三、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面色咣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两方均能补气固表止汗,但前方能调和营卫,适用于表虚卫弱、营卫不和引起的汗证。后方补肺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表虚不固的汗。

桂枝加黄芪汤加味:通阳益气,温化寒湿。

【处方用药】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二两(6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6g)

随证加减用药:若湿盛者,加羌活、茯苓,以胜湿利湿;若气虚明显者,加人参、白术,以健脾益气;若汗多者,加牡蛎、五味子,以收敛止汗等。

【煎服方法】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方证研究】 寒湿或风寒乘营卫虚弱而侵入,营阴既不得卫气固守,又被寒湿肆虐于外,营气被寒湿浸淫而外泄,则汗出色黄;卫气虚不能温煦,则两胫自冷;寒湿困滞气机,则身重;若寒湿随汗出而外泄,则汗出已辄轻;营卫虚弱,汗出伤阴,阴津不能滋养肌肤而挛急,则久久必身瞤;寒湿壅滞气机,阻滞经气,则身疼痛,腰髋及胸中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寒湿充斥于下,卫气不能固护于上,则腰以上必汗出,以下无汗;寒湿因扰胃气而不降,则不能食;寒湿上扰肆虐神明,则烦躁;寒湿壅滞,气机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濡或缓均为寒湿浸淫之象。其治当通阳益气,温化寒湿,然则寒湿得去,正气得复,病证向愈。

方中桂枝温阳化气,散寒祛湿,调畅营卫。黄芪益气固表,与桂枝相配伍,以温阳化湿。芍药益营敛阴。生姜宣散营卫中寒湿。甘草、大枣,益气充荣营卫。诸药相互为用,以奏通阳益气,温化寒湿功效。

【使用禁忌】 湿热黄汗证,痰热内蕴证,慎用本方。

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30克) 黄芪(60克,蜜炙) 白术(60克)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方论】方中黄耆益气固表止汗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耆、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耆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耆,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

  类别:补益类

出处:《医方类聚》

  冬春交替,多发感染性疾病,有些体质虚弱的人,更免不了来几场感冒发烧。中药名方玉屏风散由我国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不妨一试。

  “玉屏风散”是中医预防体虚感冒的专方,主要提升患者的“正气”以抵御外邪,适合于健康人和亚健康人。此外,还能治疗症状轻微的早期感冒,比如伤风后出现鼻塞、怕冷等症状。

  中医方剂里有“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行”之说,意思就是玉屏风散药味组成少而精,只有黄芪、防风、白术3味药物。黄芪是健脾补气药的代表,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可固表止汗,特别适合于治疗肌表卫气不固导致的体虚盗汗,是方中的主打药物;白术则能健脾益气,帮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功能,为辅药;防风异名叫“屏风”,可以解表祛风。

  可以说,前两味药,以扶正为主,而防风则以祛邪为主,本方剂正是“标本兼治”的巧妙结合。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肌表卫气不固呢?一般来说,有如下情况者可“对号入座”:消瘦,容易感冒,畏风怕冷,稍微活动就出汗较多,或患有过敏性鼻炎(如遇冷风即喷嚏不断)等。

用药心得:自制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在药店内有成药出售,可按说明书服用。不过,齐文生主任医师说,在家也可自制散剂,非常方便。

  1、直接服用:黄芪、白术、防风的用药比例为2:2:1,10克黄芪,10克白术,5克防风,3味药物共碾为细末(药店可以提供研磨服务)为1剂,混合均匀,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1天服完。

  2、煎服:上述药物放入药罐,煎汤剂当茶饮,每日煎1剂,分2—3次服用。

现代发展:除上述治疗气虚感冒之外,玉屏风散在临床上还可以治疗小儿体虚多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口腔溃疡、慢性荨麻疹、美尼尔综合征、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慢性结肠炎、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习惯性便秘、原发性多汗症等等。

  在玉屏风散的实验研究中有许多新的成果。专家发现黄芪能使血液中白细胞显着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从而使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增加。黄芪能促进抗体合成,对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还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临床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诸多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患恶性肿瘤、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服用黄芪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强。

  白术是培补脾胃之要药,强身壮体之佳品,在清朝宫廷长寿方中,白术使用频率达69%,占有重要位置。新近的研究指出,白术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还能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故又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此外,对于白细胞减少症,白术还有升白作用。

  防风有祛风、镇痛、发汗、解热、抗菌之作用。

  以上三药共用,产生协同作用使疗效增强,且有病能治,无病能防,实为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常用药: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甘草,辛温和中;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达表。

气虚甚加党参、白术健脾补肺;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汗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甘润以缓急。

2.心血不足证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证机概要:心血耗伤,心液不藏。治法:养血补心。

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汗证。

归脾汤:同名方约有7首,现选《正体类要》卷下方。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一钱,木香五分,甘草(炙)各三分,人参一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药物组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功效: 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临床应用

①心悸怔忡《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归脾汤。《续名医类案》: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20剂,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

②心痛《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8月初5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诊其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3钱、官桂2钱,煎服之。不逾时痛减,续进1剂,痛竟止。

③失眠《中医杂志》(1955;2:30):患者是41岁男子,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现因工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失眠,最近日益严重,有时夜间只能睡1-2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头痛眩晕。查体格中等,稍羸瘦,颜色苍白,脉搏稍弱。投与归脾汤,重用酸枣仁4钱,连服3剂,诸症好转。《内蒙古中医药》(1984;1:44):刘某,女,51岁。平素多忧多虑,起初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反复发作,遂致彻夜不能入睡,随之月经失调,淋漓不断已2年。近日面浮,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白黄无华,舌体胖,苔白中厚,脉象双寸关大而无力,尺脉沉弱。此证系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血失统摄,治当健脾益气,养心宁神,归脾汤去当归,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剂。服药后自觉症状稍有减轻,继用上方加味,后服归脾丸调养而愈。

【临床应用】

归脾汤来自宋代《济生方》,里面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等,具有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功能,适合心慌失眠人服用。中医论证认为,归脾丸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有效,对于轻度失眠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临床上面,采用归脾丸结合进行失眠治疗,对于轻度或是重度失眠均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另外,归脾丸对于手脚心发热的阴虚阳亢型失眠,效果就不好。所以服用前,一定要到医院,请医生把脉辨证。

归脾汤方歌

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备注

归脾散(《古今医鉴》卷八)、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十一)、

归脾饮(《痘学真传》卷七)、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卷上)。《口齿类要》无姜、枣。改为丸剂,名“归脾丸”(见《丸散膏丹集成》)、“人参归脾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白归脾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

归脾汤药方

方一∶《正体类要》

【出处】《正体类要》

【类别】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 白术(3克) 当归(3克) 白茯苓(3克) 黄芪炒(3克) 远志(3克) 龙眼肉(3克) 酸枣仁炒 (3克) 人参(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方组趣味记忆】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 解:四君(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归(当归),期(黄芪),早(酸枣仁),远知(远志),龙眼(龙眼肉),香(木香)。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论】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方解】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

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己《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化裁】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附注】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正体类要》卷下:“跌仆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情嗜卧,怔忡惊悸,自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

方二∶《重订严氏济生方》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白术茯神(去木) 黄耆(去芦) 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30克 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15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主治]思虑过多,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方三∶《种痘新书》卷十二

[来源]《种痘新书》卷十二。

[组成]人参1钱2分,白术1钱2分,茯神1钱2分,黄耆1钱2分,地骨皮1钱2分,甘草3分,木香5分,远志1钱(去心),枣仁1钱。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主治]女子闭经,血海干涸,适产出痘。

方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吴圣贤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吴圣贤健康一身轻

[组成]人参9。白茯苓12 白术9,甘草(炙)6,黄耆(炒)15,龙眼肉15,酸枣仁(炒)15,木香6,当归9,远志3

[用法]加枣3枚和生姜3片,水煎服

归脾汤·补血方剂

【简介】本方来源于《正体类要》。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

【组成药物】白术 9克,获神 9克,黄芪12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2克,人参6克,木香6克,炙甘草sg,当归9克,远志6克。

【用量用法】上药加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九剂有水蜜丸、小蜜丸、大蜜丸、浓缩丸,水蜜丸:每次6克,小蜜丸:每次9克,大蜜丸:

每次1丸,浓缩九:每次8~10丸。均每日2~3次,空腹或饭后用温开水送服。膏剂:每次9~15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

【现代研究】本方具有激活老龄动物脑内功能低下的胆碱能神经作用,能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能增强免疫,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增进造血功能,有强壮作用。此外,还有抗休克、镇静、降血压、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

【进补应用】方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用龙眼肉、酸枣仁、当归补血养心,获神、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行气醒脾,以使本方补不碍胃、补而不滞,少配生姜、大枣以和中调药。本方有气血双补,心脾同调之妙。

1.消化性溃疡用本方汤剂,并重用木香,水煎服,每日1剂。如能守方长服,有较显著的疗效。

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2.神经衰弱(神经症)用本方丸剂,按常规服用。本方对病程短、病情轻者疗效好;对各种抑郁、倦怠、睡眠不佳及工作活力低下的患者疗效较好;但对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如易急躁发怒的患者则效果不太满意。用药时间一般需2~4个月,用药总量1000~2 000克。

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本方为主: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当归12克,朱茯苓12克,远志12克,酸枣仁12克,龙眼肉15,熟地15克,广木香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大枣30克,阿胶12克(另包烊化),土大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4.更年期综合征用本方去龙眼肉,加白芍10克,煅龙牡各15克(打碎先煎)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

5.崩漏用本方加减:党参15克,白术、甘草、获神、酸枣仁、龙眼向各10克,黄芪、仙鹤草各30克,熟地黄、血见愁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病情好转后改隔日1剂。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6.血吸虫病兼有心脏杂音用本方丸剂,每日3次,每次8~10丸,或用汤剂作为西药锑剂的辅助治疗。

此外,本方还可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视疲劳、慢性苯中毒、脑外伤后综合征、脱发(斑秃、全秃及脂溢性脱发)等属于心脾气血两虚者。

【注意事项】忌生冷饮食。阴虚内热者慎用。

本方为严用和据《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理论而创制。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则脾失健运,心血不足,发为惊悸怔忡,食少体倦诸证。本方以补养心脾为主,脾气健而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心血旺盛,则惊悸失眠诸证自愈。又脾主统血,凡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而见崩漏诸证,亦可用本方治疗,即所谓「引血归脾」,故严氏名本方曰「归脾汤」。

归脾汤·药理作用

1.抗抑郁作用观察归脾汤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模型大鼠血清皮质酮、雌激素(E2)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防治抑郁症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体重、行为学评分相近的普通级Wistar雌性大鼠40只,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盐水组、中药组.应用慢性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复制抑郁症动物模型。观察归脾汤对该模型大鼠的作用,定期测定各组大鼠体重及其行为的改变;利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皮质酮及E2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体重、水平和垂直运动得分、逃避潜伏时和游过的距离、血清中皮质酮、E2含量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中药组大鼠以上各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①归脾汤能够对抗模型大鼠血清皮质酮的异常分泌.②归脾汤能够维持模型大鼠血清E2正常分泌。③归脾汤抗抑郁症的作用可能与维持皮质酮、E2的正常分泌有关. 2.抗溃疡作用

2.1在应激性溃疡,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导致黏膜血流减少,上皮修复能力减弱是发生胃溃疡的主要机制,而实验结果表明归脾汤对应激性溃疡有抑制作用,对胃酸分泌无明显影响,归脾汤可能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紊乱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保持不变或变动不大,对抗了胃酸的侵蚀。

2.2利血平胃溃疡的发生是因为利血平属于组胺类似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胃腺壁细胞上的受体H2,激活腺甘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从而激活H 、K -ATP酶,把H 泵出,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导致胃溃疡。而实验结果表明归脾汤对利血平溃疡均有抑制作用,对胃酸分泌无明显影响,归脾汤可能阻断利血平与H2受体结合,使小鼠不发生胃溃疡。

2.3消炎痛溃疡是因为它属于阿司匹林类似药物,能够抑制PG合成酶,减少了PG的合成,因为PG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当PG含量下降时,胃黏膜受到胃酸的侵蚀而损伤,导致胃溃疡。实验结果表明归脾汤对消炎痛溃疡有抑制作用,而对胃酸分泌无明显影响。归脾汤可能增强PG合成酶的作用或者消除消炎痛抑制PG合成酶的作用。

3.对血液系统作用

临床治疗研究

归脾汤具有改善骨髓微循环,增加骨髓造血组织,促进多能干细胞进多能增殖分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发育成熟,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等作用。还有促进白蛋白合成,增加血红蛋白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作用。中医认为头晕乏力入睡困难。主要是血不足.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为生血之源。思虑过度,劳逸失调,则心脾两伤.,溶血不足,心失所养, 则心悸健忘。阴不歛阳,神不守舍,则寐而不实. 思虑不独耗心血脾血,且伤心气,脾气。由于血少不能上奉于脑,气弱清阳不能上升,则头晕目眩.气血亏虚则肢倦神疲。归脾汤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具有健脾理气,化湿。湿邪可化,因此头晕如蒙可以治愈,如果如果湿邪已除如有入睡不眠去半夏,厚朴.茯苓改为茯神,方中可加五味子,柏子仁,养心安神,也可以根据病情加入龙齿,龙骨,牡蛎, 珍珠母以镇静安神。也可以在大队的补气养血中配伍少量肉桂,以温宣阳气,鼓舞气血之生长. 心脾虚治疗较慢,湿邪除去较快,逐步根据症状加以调理,一至两周湿邪可除,三到四周可以痊愈。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L,安神;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3,阴虚火旺证

夜寐盗汗,或有自汗数。

证柳.概要:虚火内灼

治法:滋阴降火。

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逼津外泄。

代表方:当归六黄汤加减。本方具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汗证。

当归六黄汤加减

材料:当归15g、黄柏15g、黄芩1Og、黄连10g、生地15g、熟地15g、生芪25g、麻黄根15g、胆草15g、生牡蛎25g、黄药子25g。

做法:水煎服,日服二次。

用途:泻火滋阴 脉弦数 苔薄黄 舌质红 肢体颤抖 怕热口苦 心悸多汗 多食喜饥 眼球突出 甲状腺肿大 面赤形瘦 心烦易怒 头晕目眩 阴虚火旺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散瘿软坚 止汗固表 弦细数 。

常用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五味子、乌梅敛阴止汗。

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治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

【组成】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耆 黄苓 黄连 黄柏 水煎服。

【注】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寤,夜则行阴而寐,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阳火因盛而争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阴得以静,故汗止矣,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放诸寒药中加黄耆,庸者不知,以

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荣虚,则卫亦随之而虚,故倍加黄耆者,

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此之谓与。

【集注】吴琨曰:杂证盗汗,与伤寒盗汗不同,伤寒是半表半里之邪未尽,杂证则阴虚有火而已,彼以和表为主,此以救阴为急,故以补阴之品,佐泻火之药明者辨之。

生地 (五钱)、熟地 (三钱)、黄连 (二钱)、黄芩(三钱)、黄柏 (二钱)、 黄耆 (五钱)、当归(三钱)

陈修园曰, 阴虚火扰之汗, 得当归地黄之滋阴, 又得黄连黄芩之泻火, 则蒸汗之本治矣, 此方之妙, 全在苦寒, 寒能胜热, 而苦复能坚之, 又恐过于苦寒, 伤其中气, 中者阴之守也, 阴虚则火愈动, 火愈动则汗愈出, 尤妙在

苦大寒队中, 倍加黄耆, 领苦寒之性, 尽达于表, 以坚汗孔, 不使留中

害, 则差毫厘, 盖药之救病, 原于偏寒偏热, 治偏寒偏热之病, 自必用偏寒偏热之药, 此方大治内热, 岂寒凉之药, 能尽走皮肤, 而不留中者, 况黄耆, 是由中以托外之物, 非若麻黄宜透皮毛, 而不留中也, 吾谓内热而蒸为汗者, 此为对症, 如果外热, 而内不利寒凉药者, 则归脾汤, 当归补血汤, 加减可也

当归六黄汤是一张治疗盗汗的基本方,笔者最近重新学习后,发现有几个疑点需加以讨论。

1 盗汗病机

当归六黄汤多数教材将其归入固涩剂。而固涩剂的定义:“凡是以固涩药物为主组成,用以治疗气血精液耗散、滑脱等证的方剂”(中医院校《方剂学》统一教材)。本方除黄芪有益气固表作用外,再无一味涩药,而黄芪在方解中又不定为君药,何以归固涩剂?

2 当归六黄汤证

当归方剂的组成原则为“君、臣、佐、使”,李东垣《脾胃论》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当归六黄汤正是出自李东垣之手,方中黄芪用量最多,方解为什么反不以其为君?

3 当归六黄汤用意

当归六黄汤证的病机历来都用“阴虚有火(热)”概括,这里的“火(热)”是指阴虚阳亢之热,难以分辨。从病机分析看,显指阴虚阳亢之火热,治宜育阴潜阳,而方中却用大量苦寒药清热泄火,甘温药益气固表,显然与病机不合。

4 当归六黄汤的适应证

一般认为是“发热盗汗、面赤口干、心烦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脉数”。除盗汗另作讨论外,上述诸多症状不论阳盛火热还是阴虚阳亢,都可出现。以脉舌为例,如阳盛火热,则舌红苔黄,脉洪数;如阴盛阳亢,则舌红少苔、脉细数。一虚一实,不容混淆。正是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多数教材避而不谈。

笔者认为上述几个疑点的关键,在于对“盗汗”机制的认识上。人们往往拘于“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一见盗汗,众口一词,皆曰“阴虚”。当归六黄汤是专治盗汗的,因此必将其病机与“阴虚”加以联系,而不深究其组方原则。

盗汗,《内经》名曰“寝汗”,多从表阳虚立论。仲景始名“盗汗”。其病机伤寒则责之邪热盛,杂病则责之机体虚。隋代巢元方认为是阳虚;宋代钱仲阳认为属肌肉虚;金代成无己认为伤寒盗汗为邪在半表半里,杂病盗汗属阳属虚;元代李东垣、朱丹溪则认为盗汗有阳虚也有阴虚;到了明代虞天民的《医学正传》里,才有明确的“自汗者,动则为甚,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止,属阴虚,荣血之所主也”之说,但其后有不少医家对此持有异议。如王肯堂说:“予每察杂病之盗汗,有冷有热”;张景岳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斯二者,则汗出直要无余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用正气汤(炒知母、黄柏、甘草)治阴火盛的盗汗,龙胆散(龙胆草、防风)治疗肝热的盗汗皆非属阴虚。《医方集散》当归六黄汤方解说:“凡伤风、伤湿、中暑、风温、柔痉、气虚、血虚、脾虚、胃热、亡阳、痰饮、惊怖、劳役、房室、痈疡、产褥等证,皆能令人出汗”。这都说明,用阴虚来概括盗汗的病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兰室密藏》自汗门。组成为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等量,黄芪加倍。方后说明只有“治盗汗之圣药也”七个字。探讨立方意旨,就应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谈起。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补土派的代表,论治最重脾胃元气,他的学术观点是“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气虚可以导致阴火盛,火盛又可导致阳衰。卫属阳,阳衰则卫虚,瞑目时,所虚之卫行于阴分,更无力护表,因而腠理开;此时行于里之卫阳,却赞助阴火,蒸腾津血,故津液泻于腠理而为汗。寤而目张,其行于阴之阳,复散于表,则汗止。用李东垣的学术观点来分析当归六黄汤证的病机,应该是卫阳不足,火盛阴伤。再看药物组成,黄芪益气固表,用量最大,是为君药;黄芩、黄连、黄柏性寒味苦,泻阴火、清内热,为臣药;火热不仅耗气,亦伤阴血,选温性的当归、熟地,既可养阴生血,又不会过于寒凉而妨害气,故为佐药;生地不但育阴,而且又能凉血清热,可归入使药。如此共同完成益气固表,泻火养阴的作用。

肾为元阴元阳之所居,主五液,肾虚则精液失于闭藏;肺主皮毛,与卫气相通,肺气虚则腠理疏泄而卫不固;心之液为汗,内热蒸腾阴血则心液外出。当归六黄汤组方用意不离对肺、肾、心三脏的调理。黄芪补肺,熟地补肾,当归、生地补心养血;黄芪清肺热,黄柏泄肾火,黄连、生地清火凉血。三补三泻,寒温并用,配合周密而巧妙,无怪为后世医家王肯堂、李中梓、徐灵胎所推崇,并公认为治疗盗汗的基本方。

当归六黄汤用药既有苦寒,又有甘温,从整个方子的组成来看,偏于寒凉,所以用于盗汗证,应以火旺热盛者为宜。李中梓说:“六黄汤唯火实气强者宜之。”张景岳亦说:“ 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因此当归六黄汤的适应证应是:盗汗发热,面赤心烦,小便黄赤,舌红有苔,脉洪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归六黄汤证的病机应是卫阳不足,火旺阴伤。临床应用以盗汗发热,舌红有苔,脉洪数为据。

作者单位:615600 四川冕宁,冕宁县中医院

4.邪热郁蒸证

蒸蒸汗出,汗黏脉象弦数。

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逼津外泄。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清肝泻火,清利湿热,适用于邪热郁蒸所致的汗证。

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胆火盛,上攻于目。

【治法】清肝泻火,佐以解毒消炎。

【方名】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9克,焦栀9克,柴胡9克,黄芩9克,生地9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木通9克,甘草6克,银花50克,连翘15克,板兰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齐强方。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糯稻根清热利湿,敛阴止汗。

里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

气血津液病证

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处方来源

元、《丹溪心法》。《卫生部药品标准》(1992年)。

处方组成

苍术125g,牛膝125g,黄柏(盐炒)250g,薏苡仁250g。

处方用法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约得750g,干燥,即得。

处方功效

清热利湿,通筋利痹。

处方主治

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筋骨酸痛等。用于治疗丹毒,急慢性肾炎,湿疹,骨髓炎,关节炎等。

制方原理

方中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苡仁祛湿热,利筋络。四味合用,为治湿热痿证之妙剂。为二妙散加怀牛膝、薏苡米而成。

用法用量

水泛丸,每次6-9g,日2次口服,小儿酌减。 规格 1g/15粒

用药禁忌

忌食酒、肥甘之品,阴虚者禁用。

临床应用

1.湿疹:应用本方加减:薏米50g。苍术15g,黄芩15g,

川芎15g,白蒺藜15g,苦参20g,白鲜皮20g,赤芍15g,生甘草15g,水煎服,日服1剂。湿烂性湿疹渗出黄水多,继发感染者加板蓝根30g,双花20g,或蒲公英30g;糜烂渗出重者,加用紫草20g,或外用紫草油纱条。治疗急慢性湿疹31例,年龄16-74岁;女性21例,男性10例;其中急性湿疹5例(男1例,女4例),慢性湿疹急性发作17例(男4例,女13例),慢性湿疹亚急性发作4例(男2例,女2例);另有5例药物、食物过敏所致皮肤湿疹样改变,其中药物过敏2例(男1例,女1例),食物过敏3例(男2例,女1例);全部病例均表现发热,口干,口渴,便干结,小便黄赤,烦躁不安,痒甚,夜不得眠,脉见浮滑数,舌质红或舌尖红,苔白腻或白腻罩黄。结果:用药3-14剂痊愈者25例(占80.6%);明显好转者2例(占6.4%);好转者3例(占9.6%);无效1例(占3%);总有效率达97%,本组随访11例,只有1例复发,再用本方6剂而愈。其余10例未再复发。

2.丹毒:用本方加减:黄柏、薏苡仁各30g,苍术、川牛膝各12g,萆薢、土茯苓、蒲公英、野菊花各30g,牡丹皮、赤芍各15g,日1剂,水煎服。热重于湿,局部红斑灼热甚者,重用蒲公英、野菊花,并加金银花、紫地丁;湿重于热,局部肿胀甚者,重用萆解、土茯苓,加木通、猪苓;瘀结明显,局部肿硬,疼痛甚者,重用牡丹皮、赤芍,加乳香、没药;高热加柴胡、葛根,并用柴胡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日2次;苔黄厚腻加川黄连、黄芩。以7日为1疗程。外敷:败酱草60g,生大黄、黄连、地榆各30g,冰片、乳香、没药各15g。共研极细末,凡士林调匀,摊于消毒纱布上,局部清洗后敷于患处,日1次。治疗丹毒178例中,男81例,女9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2岁,20-50岁者143例,占80.3%;病程最短1日,最长15年;发病时间多在3-5日;属慢性复发113例,首次发病65例。结果:症状消失,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局部病变消退为治愈,本组全部治愈。

3.湿热痹:用本方加减:苍术6g,黄柏7g,生薏苡仁30g,怀牛膝12g,全蝎4g(研末冲服),乌梢蛇7g,忍冬藤15g,天仙藤12g,秦艽10g,桑枝15g。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关节局部肿甚加丝瓜络、大腹皮各15g;痛甚加玄胡、没药各12g;局部热甚加滑石、蒲公英各20g。服药期间忌服肥甘厚腻及辛辣之品。治疗湿热痹62例,男43例,女19例;病程1年以内8例,1-5年30例,6-10年16例,10年以上8例。结果:临床症状消失,抗“O”、血沉恢复正常为痊愈,共32例(51.6%);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抗“O”、血沉2项或1项恢复正常为显效,共15例(24.2%);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抗“O”、血沉均明显下降为好转,共8例(12.9%);治疗前后症状及抗“O”。血沉无改善为无效,共7例(11.3%);总有效率为88.7%。

4.慢性渗出性膝关节炎:用本方:黄柏、牛膝、薏苡仁各25g,苍术20g,日1剂水煎服。治疗慢性渗出性膝关节炎。49例中,男22例,女27例;年龄12-69岁;病程半月至8年。疗效标准:治愈,治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积液吸收,功能恢复;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膝关节内液体明显吸收,功能改善;有效,肿胀见消,功能部分恢复;无效,自觉或他觉症状均无明显变化或加重者。结果:治愈35例(71.4%);显效7例(14.3%);有效4例(8.1%);无效3例(6.2%)。

5.小儿急性肾炎:用本方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兼风热表证者加银花、连翘;兼风寒表证加荆芥、防风;伴咽喉肿痛加牛蒡子、薄荷、桔梗;湿重于热重用苍术;热重于湿重用黄柏;兼脾虚症状者加太子参、山药;以血尿为主加小蓟炭、蒲黄炭、白茅根;以蛋白尿为主者加黄芪、鸡内金、麦芽、六曲。日1剂水煎服。治疗小儿急性肾炎。135例,其中男83例,女52例;年龄3-12岁。结果全部门诊治愈,疗程最短18日,最长52日。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抑菌,解热,抗炎,镇痛,镇静等作用。

1.抑菌:黄柏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效,并能抑制真菌。

2.解热、抗炎:薏苡仁有效成分薏苡素有较好的解热作用,怀牛膝有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

3.抗变态反应:黄柏有效成分黄柏碱对原发性新月体性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有效。

4.镇痛、镇静:薏苡仁、怀牛膝有镇痛作用,苍术、薏苡仁有镇静作用。

[预防调摄]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烦劳过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是预防自汗、盗汗的重要措施。

2.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

3.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

[结语]

不因天暑、衣厚、劳作及其它疾病,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自汗多由气虚不固,营卫不和;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益气固表、养血补心、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治疗自汗、盗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品,以提高疗效。

[临证备要]

(如发热等)的影响,而以汗出过度为主要表现的自汗、盗汗,其临床特征是:①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常伴者阴虚内热的症状。②无其它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2.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多与心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病症同时并见,也是虚劳,痨瘵、失血,妇人产后血虚等病证中的一个常见症状。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3.一般情况下,自汗多属气虚,盗汗多属阴虚,但也有阳虚盗汗,阴虚自汗,因而必

须四诊合参,才能辨证准确。而且临床上还有由瘀血引起自汗盗汗的情况。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 “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现在,活血化瘀法在汗证的治疗中渐受重视。

[医案选读]

李某,男,46岁。于1972年8月11日就诊。患者项部自汗,竟日淋漓不止,频频作拭,颇感苦恼。脉浮缓无力,汗自出。分析病情,项部是太阳经所过,长期汗出,系经气向上冲逆,持久不愈,必致虚弱。投以张仲景之桂枝龙骨牡蛎汤,和阳降逆,协调营卫,收敛浮越之气,先服4剂,自汗止,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

(中医研究院主编.岳美中医案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病案二

叶某,女,17岁,学生

初诊:1975年1月23日。自幼即患盗汗,平时傍晚面部升火,手心灼热,寐中出汗,胃纳甚差,每餐进食二两,多食即腹胀,嗳气,大便干燥,二三日一次,口千黏而苦:舌苔薄腻,脉细数。胸透:两肺无明显病变,心膈无异常。治拟滋阴清热,润燥通腑。元参12g,北沙参12g,制川军6g,知母12g,瓜蒌皮9g,大腹皮9g,青陈皮各9g,佛手6g,6剂。

二诊:1月30日。大便已润,略有泛恶,人暮升火,手心汗出而凉,口微苦。再守原意。原方去北沙参,制川军改为4.5g,加地骨皮12g,6剂。

三诊:2月6日。面部升火烘热已减,盗汗已少,胃纳渐香,午餐可进三两,但大便于结不爽。苔薄腻,脉细。阴液渐复,内热渐清,肠燥未润。再子滋阴降火润腑之法。元参12小北沙参12g,制川军6g,知母12小瓜蒌皮9g,大腹皮9小地骨皮]2小白薇12小青陈皮各9g,7剂。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黄文东医案·盗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文献摘要]

《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渭津。”

《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素问·脏气法寸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济生方·渚汗门》: “人之气血,应乎阴阳,和则平,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又况伤风,中暑,伤湿、喜怒、惊悸、房室、虚劳,历节,肠痈、痰饮,产褥等病,皆能致之:”

《医学正传·汗证》: “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溅溅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凋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景岳全书·汗证》: “收汗止汗之剂,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北五味、小黑豆,龙骨,牡蛎之属,皆可随宜择用。”

《医宗必读·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

《证治汇补·汗病》:“火热自汗必燥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流清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

《医碥·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

自汗盗汗

汗脉浮虚,或涩,或濡,软大洪散,渴饮无余。脉大而虚,浮而软者,汗。在寸为自汗,在尺为盗汗。伤寒脉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者,曰亡阳,不治。

夫汗者,心之液也。心动则惕惕然而汗出也。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自汗者,不因发散而自然出也;盗汗者,睡而汗出,及觉则不出矣。自汗之症,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盗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此阴阳偏胜之所致也。丹溪曰∶自汗属气虚,属痰与湿;盗汗属阴虚,相火炽盛。其伤寒、伤暑、伤风、伤湿、痰嗽等自汗,各载本门。其无病而汗常自出,与病后多汗,皆属表虚卫气不固,荣血泄漏,宜黄建中汤加浮麦煎,黄六一汤或玉屏风散。或身温而常出冷汗,或身冷而汗亦冷,别无他病,并属本证。凡汗出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

治内伤及一切虚损之症,自汗不休,总用补中益气汤,少加附子、麻黄根、小麦,其效捷如影响。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拌炒,以杀其升发涌汗之性。又欲其引参 等药至肌表,故不可缺也。

如左寸脉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倍参 ,加麦门冬、五味子、黄连各五分。如左关脉浮弦而自汗者,挟风邪也,本方加桂枝、芍药。若无阴虚,只用桂枝汤亦可。左尺脉浮洪无力而自汗者,水亏火盛也,本方加黄柏、知母各五分,熟地黄一钱,壮水之剂以制阳光。如右寸脉浮洪,或伏而滑,此挟痰也,根据本方加知母、贝母、天花粉各八分。如右关脉浮洪无力而自汗者,此脾元怯弱也,只根据本方倍参。右尺脉洪数无力而自汗者,或盗汗,相火挟心火之势,而凌伐肺金也,宜当归六黄汤。

玉屏风散治自汗腠理不密,易感风寒。

防风(一两) 黄 (一两) 白术(二两)

一方加浮小麦、茯苓、牡蛎、麻黄根、甘草。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温服。

黄 汤治元气虚弱自汗。

黄 (二钱二分) 当归(一钱二分) 生地(一钱五分) 天门冬(一钱五分) 麦门冬(一钱) 五味子(七分) 防风(五分) 白茯苓(一钱五分) 麻黄根(一钱) 甘草(八分) 浮小麦(一撮,炒)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黄 建中汤治内虚挟外感自汗。又补诸虚不足,羸乏少力,大益荣卫。

黄 (二钱) 肉桂(二钱) 白芍药(三钱) 甘草(炙,三钱)

上锉一剂,姜一片,枣二枚,水煎服。

镇液丹(思恒兄传)〔批〕(按此方治自汗之剂) 防风(一两,炒) 黄 (二两,蜜炙) 白术(一两,略炒) 中桂(一两) 芍药(一两,酒炒) 大附子(二两,面裹煨,去皮、脐,童便浸炒)

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一钱) 黄 (一钱) 生地黄(一钱) 熟地黄(一钱) 黄柏(炒,七分) 黄连(炒,七分) 黄芩(炒,七分)

上锉一剂,水煎,临卧服。

黄 六一汤〔批〕(按此方治盗汗之剂) 治虚人盗汗。

黄 (六两) 甘草(一两,各用蜜炙十数次,出火毒)

上锉,每剂一两,水煎,空心服。

独胜散治自汗盗汗。

用五倍子为末,津唾调,填满脐中,以绢帛缚定,一宿即止。或加枯矾末,尤妙。

白龙汤〔批〕(按此方治自汗盗汗兼治之剂)治六脉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及自汗盗汗等症。

桂枝(三钱) 白芍药(三钱) 甘草(炙,三钱) 龙骨( ,三钱) 牡蛎(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加枣子一个同煎尤好。

一人血气大虚,形体羸瘦,大汗如雨不止,命在须臾,诸医弗效。以十全大补汤倍用参 ,以童便制附子,一剂即效,服不数剂,全安。

自汗 盗汗经验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

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安静的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

[方 剂] 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 煎汤。每晚1剂,连服3剂。

[功 效] 止汗。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验 证] 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

[方 剂] 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 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 上药研粗末。瓶贮备用。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 效] 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 证] 方xx ,男,50岁。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 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

[方 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 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 效] 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 证] 王xx ,女,35岁。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备 注] 脐部有湿疹或皮肤破损者勿用。用5-6次无效者停用。

4 .麦枣汤补气血敛汗

[方 剂] 浮小麦50克,大枣50克。

[制用法] 水煎。日服1剂。

[功 效] 养心神,敛虚汗。用治盗汗。

[验 证] 此方在农村被广泛应用。

5 .黄芪羊肉汤滋养敛汗

[方 剂] 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怀山药15克。

[制用法] 将羊肉用沸水先煮片刻,捞出后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三味中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饮汤吃肉。如小儿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用。

[功 效] 健脾补虚,滋养敛汗。主病后体虚盗汗。

[验 证] 孙xx ,女,15岁,经服3剂盗汗即愈。

[备 注] 阴虚太重的小儿忌用。

6 .猪心黄芪汤治自汗盗汗

[方 剂] 猪心1个,黄芪12克,党参12克,五味子4克。

[制用法] 将黄芪等三味纳人猪心内,加水炖熟。吃肉饮汤。

[功 效] 补气血,安心神。用治体虚所致的自汗、盗汗。

7 .酿羊肝主治体弱盗汗

[方 剂] 羊肝1个,糯米60克,红枣5枚。

[制用法] 将羊肚洗净去污,糯米淘洗干净,同红枣放人羊肚内,用粗线缝口,放锅内隔水炖熟。饭时切开羊肚,调好味,佐餐。

[功 效] 强壮脾胃,补中益气,复元敛汁。主治体虚盗汗、自汗。

[验 证] 据《新中医》介绍,以上2方在治疗的体虚所致盗汗、自汗均有良效。

8 .韭菜根治自汗盗汗

[方 剂] 韭菜根100克。

[制用法] 水煎汤。顿服。

[功 效] 敛汗。用治自汗、盗汗等。

[验 证] 屡用神效。

9 .燕麦米糠治虚汗不止

[方 剂] 燕麦50克,米糠25克,饴糖15克。

[制用法] 将前二味水煎,去渣。分2次服,服时加饴糖调味。

[功 效] 补虚敛汗。用治自汗、盗汗、虚汗不止。

[验 证] 屡用神效。

10 .肉麸汤圆有止汗功效

[方 剂] 小麦麸100克,猪肉末250克,水磨糯米粉250克,葱末、姜末、盐、酱油各少许。

[制用法] 将小麦麸与肉末、葱末、姜末等调料调成肉馅,水磨糯米粉加水适量,拌成软料,再与肉馅包成汤圆。煮熟后可随量食用。

[功 效] 用治虚汗、自汗、盗汗等。

[验 证] 吴xx ,女,35岁,时常夜间人睡即汗出,睡醒后即止,经服上方2剂好转。6剂痊愈。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

临证一般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自汗】 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体倦乏力,气短畏寒,肢体欠温,容易感冒。治以益气养肺,固表敛汗。

  (一)处方:鸡肉100克,黄麻根12克。

  用法:将黄麻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熬至1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切成小块的鸡肉煮烂,入油、盐、料酒、姜、葱调味。每日或隔日1剂,饮汁吃肉,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处方: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黄芪15克。

  用法:将大枣用刀切开,与浮小麦、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留汁,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剂。

  (三)处方:鱼腥草20克,枣仁12克,乌梅12克,小麦3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四)处方:桑叶12克,山毛桃10克,山萸肉12克,大枣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五)处方:马齿苋20克,梧桐子6克,山药12克,谷芽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六)处方: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用法:将小麦仁、糯米、大枣加水共煮成粥,吃时加糖调味。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盗汗、自汗症。

  (七)处方:小麦25克,红枣5枚,龙眼肉10克。

  用法:将小麦、红枣、龙眼肉加适量水煮煎后食饮,每日分2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盗汗、自汗。

  (八)处方:浮小麦30克,黑大豆1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www.stnn.cc

【盗汗】 阴虚内热,盗汗频作,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干,便结。治当滋阴敛汗。

  (一)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二)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三)处方:麻黄根9克,桑树根6克,白及4克,车前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处方:浮小麦15克,红枣若干。

  用法:将浮小麦、红枣加适量水熬成汤喝,适用于症状较轻者。

  (五)处方:牡蛎30克,蛤粉18克,红枣5枚。

  用法:将牡蛎、蛤粉、红枣加适量水一同熬成汤,常常服用有效,适用于盗汗已久者。

  (六)处方:豆豉500克,米酒适量。

  用法:将豆豉放入锅内,用慢火炒香,然后取出放入米酒内泡浸3~5天,再取出豆豉晒干,瓶装备用。剂量不限,随意服食,疗程不限。

  (七)处方:乌梅15枚,小麦30克,大枣10枚。

  用法:将上述3药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取汁。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数剂。

  (八)处方:桑椹30克,红枣10枚;乌梅7枚,煅牡蛎24克。

  用法:将牡蛎打碎,用布包牢,与乌梅、红枣、桑椹放置锅内,加水适量,共煮至烂,除去渣滓。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7~10剂。

  (九)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木耳15克,红枣15克,冰糖适量。

  用法:上药加水1碗半,煎至大半碗,每日1剂分2~3次服。

  (十)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泥鳅鱼90~120克。

  用法:用热水洗净泥鳅鱼身上粘液,剖腹取出内脏,用适量油煎至黄焦色,加水1碗半,煮汤至大半碗,用盐调味,服汤。每天1次,连服3天,鱼肉可同时服下。年龄小者可分次服用。(来源:老中医在线)

(0)

相关推荐

  • 中药桂枝一般用量是多少克

    桂枝性温,辛甘解肌,温经散寒, 通阳化气,活络祛痹,疏泄腠理. (一)传统用法 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温通卫阳以解肌散寒:温通心阳以行血运脉:温通脾阳以温中化饮:温通肾阳以化气 ...

  • 出汗数月,日换10多件衣服,居然用几味药治好了丨汗证诊治总结

    第634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陈潮铭  导读  前年有一个患者,出汗严重到需要一天换十余件衣服,苦不堪言,从普通医生,到名中医,甚至国医大师,医生和方子换了一个接一个,病情就是不见好,最终找 ...

  • 中医治疗“自汗 盗汗”法度如何

    自汗盗汗 脉 汗脉浮虚,或涩,或濡,软大洪散,渴饮无余.脉大而虚,浮而软者,汗.在寸为自汗,在尺为盗汗.伤寒脉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者,曰亡阳,不治. 证 夫汗者,心之液也.心动则惕惕然而汗出也.有 ...

  • 中医治疗脱发资料经验集

    此病就是调水与木的关系,水多则木烂:水少则木枯. 分型治疗: 1.肝肾亏虚型:多由先天禀赋不足,白发多从少年开始,常有家族史.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大伤,脏腑虚竭,头发花白渐至全部白发,兼有稀疏脱落,头 ...

  • 【自汗、盗汗!中医治疗自汗、盗汗常用5个...

    中医认为,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 前人有自汗阳虚,阴虚盗汗之说,是指自汗.盗汗发病一般规律,但不能概况全部,汗证治疗当分虚实,辨寒热. 一.自汗 1.营卫不和--调和 ...

  •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

  • 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

    国医大师秘方验方 整理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养生方法和民间各种各样的民间方法,包括验方.师承.针灸.推拿刺血.刮痧艾灸.拔罐拨筋.伸筋.拍打拉筋.康复.运动损伤.各种针刀刃针.松解针.古九针.脐针腹针.四维 ...

  • 8位名老中医治疗乳腺增生验方集

    乳癖 乳癖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慢性非化脓性肿块,临床以乳房胀痛和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不同年龄的妇女皆可发生.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之的乳房囊性增生病和乳房纤维腺瘤等病. -1- 消核汤 [组成]炙僵蚕1 ...

  •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与妙招

    导读:今天学习杨家林先生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及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疑难点与解决方案.1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子宫肌瘤,属中医"癥积"范畴,"瘀血内停&qu ...

  • 陈家杨中医治疗失眠症辨证论治经验

    陈家杨中医治疗失眠症辨证论治经验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辨证.认证颇有难度.陈家杨主任医师长期研究精神.神经疾病的中医治疗,对失眠症治疗经验丰富,辨证论治严谨,分型清晰,疗效确切.陈家杨主任医师从事 ...

  • 『名医经验』李春辉老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验介绍

    李春辉,广州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系国医大师邓铁涛中医药研究所的研究员.业医50余载,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潜心钻研祖国医学,擅长内科杂病,对妇女更年期疾病的治疗有独到见解,我们有幸跟随李老临诊治,受益 ...